再版序言 1
初版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 1
第二节 美苏争夺与“冷战” 5
第三节 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与美国 9
第四节 内部制约因素 12
第二章 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 18
第一节 简单的回顾 18
第二节 天平开始向一边倾斜 27
第三节 扶蒋压共的措施 33
第四节 无法执行的政策 49
第三章 马歇尔调停 60
第一节 马遏尔来华的背景 60
第二节 来华方针制定过程 71
第三节 调停过程 73
第四节 “美援”及其作用 89
第五节“冷战”的影响 102
第六节 调停的结果 106
第四章 抢救“沉船” 121
第一节 “杜鲁门主义”和中国 121
第二节 观望和酝酿 124
第三节 有条件的援助 129
第四节 魏德迈使华 132
第五节 《1948年援华法》 143
第六节 军事援助 152
第五章 考虑“脱身” 165
第一节 迟缓的决定 166
第二节 军事上步步为营 173
第三节 美蒋矛盾 181
第六章 《美中关系白皮书》 201
第一节 发表的意图和经过 201
第二节 中国方面的反应 206
第三节 美国国内的反应 210
第一节 决定美国对新中国态度的几个因素 221
第七章 “等待尘埃落定 221
第二节 外交承认问题 230
第三节 经济政策 244
第四节 文化宣传政策 249
第八章 台湾 256
第一节 美国对台湾归还中国态度的变化 256
第二节 分离台湾的决策和手段 260
第三节 决心放弃台湾 273
第四节 走向重新干涉 281
第九章 国会和援蒋集团的作用 295
第一节 国民党的游说活动 296
第二节 美国的援蒋集团 303
第三节 援蒋集团的作用 310
第四节 ”忠诚调查“与麦卡锡主义 314
第五节 两派分歧所在 319
第十章 司徒雷登大使的梦想与现实 329
第十一章 结论 346
附录 359
关于美国全球政策 359
1.杜鲁门总统在美国海军节的讲话 359
美军延安观察组 363
2.美军延安观察组成员雷蒙·拉登电 363
3.雷蒙·拉登备忘录:关于共产党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组织 364
4.美军延安观察组伊凡·耶顿上校发自延安的最后报告 365
5.美国国务院中国处副处长(石博思)致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信:关于1944年美国对国共和谈的态度 367
美国与国共和谈 367
6.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罗斯福总统电 368
7.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贝尔纳斯)电 371
抗战胜利时的政策 372
8.参谋长联席会议致中国战区司令(魏德迈)电 372
9.中国战区司令(魏德迈)致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电 373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 376
10.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报告(SWNCC83/6) 376
11.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关于设立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SWNCC83/8) 379
12.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范宣德)致国务卿(贝尔纳斯)备忘录 383
13.中美关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协议(草案) 385
14.美国驻华使馆政策建议 389
关于进一步援蒋 389
15.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范宣德)致国务卿(马歇尔)备忘录:对华政策八点建议 393
16.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致陆军部长(帕特森)信 394
17.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报告: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军事方面的研究报告 396
1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关于美国对华短期援助的立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6) 399
关于苏联对中共的援助 405
19.美国国务院中国处处长(林沃德)致远东司司长(范宣德)备忘录 405
20.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博)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信 406
重新审议对华政策 408
21.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司备忘录:重审并制定对华政策(PPS39,即NSC34) 408
22.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美国对华政策(NSC34/1) 418
23.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卡波特)致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信 419
24.国务卿(艾奇逊)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电 426
关于承认新中国 426
对台湾的政策 427
25.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当前美国对台湾的立场(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NSC37/2) 427
26.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致副国务卿(腊斯克)备忘录:关于将台湾问题提交联合国的方案 429
27.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防部长(约翰逊)备忘录:美国在不动用重大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可能对台湾采取的军事行动(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NSC37/9) 433
28.美国负责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巴特沃思)致国务卿(艾奇逊)备忘录 434
29.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谈话记要 436
主要参考资料 440
中文 440
英文 441
索引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