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穴位给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二、穴位给药的起源、演变及现状 2
三、穴位给药的作用机制 4
四、皮肤的生理结构和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5
五、影响药物经穴位皮肤吸收的因素 7
六、穴位给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8
七、常用穴位给药剂型及使用方法 10
八、常用穴位及其主治功能 12
各论 27
一、内科病证 27
感冒 27
咳嗽 30
哮喘 36
冠心病 40
高血压 42
胃脘痛、腹痛 45
泄泻 53
便秘 59
呕吐 64
臌胀 67
咯血、呕血 74
头痛 77
中风 82
面瘫 85
失眠 88
眩晕 89
面肌痉挛 93
三叉神经痛 94
癫痫 96
糖尿病 99
遗尿 99
遗精 102
阳痿 105
自汗、盗汗 108
痹证 112
虚劳 114
二、外科病证 116
颈椎综合征 116
肩关节周围炎 118
乳腺增生 122
急性乳腺炎 123
瘰疬 126
腰腿痛 131
肱骨外上髁炎 137
腱鞘囊肿、狭窄性腱鞘炎 138
三、妇科病证 141
月经不调 141
痛经 144
闭经 151
子宫脱垂 154
带下病 157
盆腔炎 159
产后腹痛 160
不孕 161
崩漏 164
妊娠恶阻 166
先兆流产 167
产后排尿异常、大便难 169
四、儿科病证 172
小儿腹泻 172
小儿惊风 178
小儿遗尿 183
小儿疝气 186
小儿夜啼 190
小儿汗证 193
小儿水肿 196
小儿口疮 198
小儿疳证 2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04
流行性腮腺炎 207
小儿发热 210
五、皮肤科病证 213
白癜风 213
带状疱疹 215
湿疹 217
痤疮 220
皮肤瘙痒症 223
荨麻疹 226
斑秃 230
黄褐斑 234
冻疮 235
牛皮癣 238
六、五官科病证 245
过敏性鼻炎 245
鼻衄 248
牙痛 250
口疮 252
针眼 255
失音 258
扁桃体炎 259
咽喉肿痛 262
附录 古今穴位用药名方选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