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经济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清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09431X
  • 页数:4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特区经济的发展从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组织、产业选择等作了深入具体的理性分析。

导论 1

0.1 历史的回顾:世界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1

0.1.1 初创时期 1

前言页 1

0.1.2 成长时期 2

0.1.3 大发展时期 2

0.1.4 高级化发展时期 2

0.2 经济特区的类型与特征 4

0.2.1 经济特区的类型 5

0.2.2 经济特区的特征 5

专栏0-1 香港自由港 6

专栏0-2 科隆自由贸易区 7

专栏0-3 裕廊工业区 8

专栏0-4 深圳经济特区 10

专栏0-5 日本筑波科学城 12

0.3 经济特区的作用 12

专栏0-6 二战以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简况 14

0.3.2 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14

0.3.1 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升级 14

专栏0-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特区贸易量的变化与部分特区出口额的增长情况 16

0.3.3 刺激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6

0.4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 17

0.3.4 推动劳动就业的扩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7

0.4.1 背景分析 18

0.4.2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

0.4.3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25

专栏0-9 厦门经济特区 28

专栏0-8 珠海经济特区 28

专栏0-10 汕头经济特区 29

专栏0-11 海南经济特区 30

0.4.4 经济特区: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30

1.特殊政策:特区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 33

1.1 特殊政策的基础:经济优惠政策 34

1.1.1 经济优惠政策的内涵 35

专栏1-1 亚洲“四小龙”的优惠政策 36

专栏1-2 世界部分其他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37

1.1.2 制定优惠政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40

1.2 特殊经济政策不等于优惠政策 41

1.2.1 特殊经济政策包含优惠政策 42

1.2.2 特殊经济政策不等于优惠政策 43

1.3.1 表象差异与实质差异 44

1.3 经济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分类 44

1.3.3 静态差异与动态差异 45

1.3.2 外部差异与内部差异 45

1.4 保持经济特区政策差异的理论意义 46

1.3.4 主动差异与被动差异 46

1.4.1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经济政策 47

1.4.2 保持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的理论意义 51

1.5.1 特区面临的挑战 53

1.5 挖掘特区政策差异的潜能,再造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 53

1.5.2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59

2.1 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67

2.特殊管理体制:特区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二 67

2.1.1 制度安排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0

2.1.2 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均衡理论 75

2.2 特殊管理体制是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基础 79

2.3.1 行政型管理体制 81

2.3 亚洲出口加工区管理体制比较 81

专栏2-1 韩国出口加工区管理机构示意图 82

专栏2-2 台湾加工出口区管理处组织系统示意图 83

2.3.3 混合型管理体制 84

2.3.2 公司型管理体制 84

专栏2-3 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管理机构示意图 85

专栏2-4 印度坎得拉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示意图 87

2.4 中国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 88

2.4.1 中国经济特区的性质 88

2.4.2 经济特区不同于旧中国租借地 90

2.4.3 中国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 91

2.5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源:制度创新 93

专栏2-5 深圳经济特区制度创新年谱 94

2.5.1 对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基本评价 97

2.5.2 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目标选择 102

2.5.3 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104

3.特区经济的发展模式:从外向型到开放型 111

3.1 外向型经济的内涵 111

3.1.1 外向型经济的含义 111

3.1.2 外向型经济的基本内容 113

3.1.3 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区别 114

3.1.4 外向型经济的衡量标准 116

3.2 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与分类 118

3.2.1 外向型经济的特征 118

3.2.2 外向型经济的分类 123

3.3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129

3.3.1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内涵 129

3.3.2 外向型经济的区域模式 131

3.3.3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依据 134

3.4 中国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实践 138

3.4.1 利用外资成绩斐然 139

3.4.2 对外贸易节节攀升 143

3.4.3 跨国经营逐步拓展 145

3.5 从外向型到开放型:历史的转变 146

3.5.1 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147

3.5.2 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148

3.5.3 经济特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 150

4.1.1 投资环境的内涵 152

4.经济特区与投资环境 152

4.1 投资环境的内涵及其分类 152

4.1.2 影响投资环境诸因素分析 154

4.1.3 投资环境分类 157

4.2 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 159

4.2.1 “等级尺度法” 159

专栏4-1 等级尺度法投资环境评估表 160

4.2.2 “冷”“热”因素分析法 162

专栏4-2 美国道氏化学公司评估法 163

4.2.3 美国道氏化学公司评估法 163

4.2.4 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164

4.3 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资本的决定性因素 167

4.3.1 投资环境的基本特征 167

4.3.2 完善投资环境的基本原则 168

4.4 经济特区投资环境比较研究 170

4.4.1 中外经济特区投资环境比较 170

4.4.2 中国经济特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174

4.5 中国经济特区投资环境个案评介 176

4.5.1 深圳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评介 176

专栏4-3 深圳沙头角保税区 188

专栏4-4 深圳福田保税区 189

专栏4-5 深圳盐田港保税区 190

4.5.2 珠海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评介 192

4.5.3 厦门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评介 201

4.5.4 汕头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评介 213

4.5.6 浦东新区投资环境评介 224

4.5.5 海南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评介 224

5.利用外资与特区经济发展 241

5.1 利用外资的含义及其分类 241

5.1.1 利用外资的含义 241

5.1.2 利用外资的分类 242

5.1.3 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49

5.2 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 253

5.2.1 利用外资宏观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253

5.2.2 利用外资宏观管理的机构设置与管理手段 256

专栏5-1 韩国利用外资管理机构图 257

专栏5-2 新加坡利用外资管理机构图 258

5.2.3 利用外资宏观管理的内容 262

5.3 对外投资是利用外资的进一步拓展 267

5.3.1 发展对外投资是充分利用外资的必然趋势 268

专栏5-3 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270

5.3.2 发展对外投资是中国经济特区拓展利用外资的必由之路 272

5.4 中国经济特区对外投资的实践 273

5.4.1 经济特区对外投资的实践 273

5.4.2 经济特区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5

5.5 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参与跨国经营 277

5.5.1 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 279

5.5.2 中国经济特区企业集团参与跨国经营的选择 282

6.1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演变 286

6.经济特区产业发展战略 286

6.1.1 产业分类 286

6.1.2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290

6.1.3 三类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294

6.1.4 产业结构政策 298

6.2 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分析 303

6.2.1 区域专业化部门 304

6.2.2 区域非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309

6.2.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311

6.2.4 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313

6.3.1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现状 318

6.3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政策 318

6.3.2 经济特区的产业政策 324

6.4 中国经济特区转型时期产业政策选择 328

6.4.1 转型时期特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328

6.4.2 转型时期特区产业政策选择 333

6.5.1 利用先进技术和新技术加大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 338

6.5 中国经济特区21世纪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338

专栏6-1 1995年深圳市工业总产值中居前10位的行业部门 339

6.5.2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使之成为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340

专栏6-2 21世纪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相互关联 341

6.5.3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使之成为特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342

专栏6-3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343

6.5.4 重新认识特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特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344

7.特区经济的宏观调控 350

7.1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需要“两只手” 350

7.1.1 “看不见的手”及其局限性 350

7.2.1 传统体制下政府角色的错位 355

7.2 宏观调控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55

7.1.2 “看得见的手”是矫正市场失败的必然选择 355

7.2.2 “两手”合力是特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57

7.2.3 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359

7.3 经济特区宏观调控主体重新定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365

7.3.1 转变政府管理者职能 366

7.3.2 转变政府所有者职能 367

7.3.3 建立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 368

7.4.1 经济特区宏观调控体系 370

7.4 经济特区宏观调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370

7.4.2 经济特区宏观调控机制 377

8.1.1 强调党委的保证监督作用 385

8.特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组织与企业制度改革 385

8.1 中国经济特区企业集团形成的特点 385

8.1.2 经济特区企业集团表现出经营行为的国家性 386

8.2 中国经济特区企业集团的分类 387

8.1.3 经济特区企业集团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387

8.2.1 行业性企业集团 388

8.2.2 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 392

8.2.3 工业区型企业集团 393

8.2.4 “行政性”企业集团 394

8.2.5 中央部属企业集团 395

8.3.1 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 396

8.3 中国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396

8.3.2 经济特区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05

专栏8-1 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国企划分三类九级 419

9.特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石: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422

9.1 市场的一般理论 422

9.1.1 市场的内涵 422

9.1.2 市场的特征 423

9.1.3 市场的作用 425

9.2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26

9.2.1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427

9.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独立的法人 427

9.2.3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428

9.2.4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志 428

9.3 中国经济特区市场体系发育的特点和作用 429

9.3.1 经济特区市场体系的特点 429

9.3.2 经济特区市场体系建立的意义和作用 432

9.4 不断完善的中国经济特区要素市场 434

9.4.1 全面开放的特区生活资料市场 434

9.4.2 逐步开放的特区生产资料市场 438

9.4.3 渐趋完善的特区劳动力市场 443

9.4.4 不断发育的特区金融市场 449

9.4.5 蓬勃发展的特区房地产市场 456

9.4.6 正在兴起的特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 460

参考书目 474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