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脾胃治法理论 1
第一章 脾胃治法概述 1
一、病因辩证与脾胃治法 2
二、脏腑辩证与脾胃治法 2
三、卫气营血辩证与脾胃治法 3
四、三焦辩证与脾胃治法 3
五、八纲辩证与脾胃治法 4
六、阴阳五行与脾胃治法 4
七、脾胃治法与方剂关系 6
第二章 脾胃治法源流 7
一、秦汉时期脾胃治法的奠基 7
二、隋唐宋代脾胃治法的发展 9
三、金元时期脾胃治法的建立 10
四、明清时期脾胃治法的完臻 13
第三章 历代医家脾胃治法要义 17
第一节 治肝补脾论 17
第二节 以攻为补论 18
第三节 补中升阳论 19
第四节 调五脏以治脾胃论 20
第五节 脾为后天之本论 21
第六节 诸疮全赖脾土论 22
第七节 从肺治脾论 23
第八节 脾胃分治论 24
下编 脾胃治法 26
第四章 从本脏腑脾胃治法 26
第一节 补益脾气法 27
第二节 健脾助运法 29
第三节 补气升提法 31
第四节 滋阴举阳法 34
第五节 甘温除热法 35
第六节 甘温建中法 37
第七节 温中补虚法 38
第八节 助脾生血法 40
第九节 补气摄血法 41
第十节 温阳摄血法 43
第十一节 补脾益寿法 45
第十二节 健脾行气法 51
第十三节 健脾疏风法 52
第十四节 健脾祛痰法 54
第十五节 健脾托毒法 57
第十六节 健脾通络法 59
第十七节 健脾活血法 61
第十八节 温中散寒法 63
第十九节 温阳涤饮法 65
第二十节 运脾除痰法 67
第二十一节 升清降浊法 68
第二十二节 实脾利水法 71
第二十三节 温阳利水法 73
第二十四节 滋阴利水法 74
第二十五节 淡渗得湿法 77
第二十六节 清脾化湿法 78
第二十七节 温脾退黄法 81
第二十八节 升阳降浊法 83
第二十九节 升阳除湿法 84
第三十节 健脾止泻法 86
第三十一节 滋阴止泻法 89
第三十二节 升阳止泻法 91
第三十三节 温阳固涩法 92
第三十四节 清热止利法 94
第三十五节 解毒清肠法 95
第三十六节 扶正止痢法 97
第三十七节 滋养脾阴法 102
第三十八节 肠道驱虫法 105
第三十九节 益气降逆法 107
第四十节 滋阴降逆法 109
第四十一节 温中降逆法 111
第四十二节 化痰降逆法 112
第四十三节 清热降逆法 114
第四十四节 益气通便法 116
第四十五节 养血通便法 117
第四十六节 滋阴润肠法 118
第四十七节 和胃润燥法 120
第四十八节 清热泻下法 121
第四十九节 峻下热结法 122
第五十节 扶正通下法 125
第五十一节 泄热通幽法 126
第五十二节 清养胃阴法 128
第五十三节 滋养胃阴法 129
第五十四节 养阴散结法 132
第五十五节 温胃散寒法 133
第五十六节 温通气滞法 134
第五十七节 温中润肠法 136
第五十八节 温通开秘法 136
第五十九节 温阳散结法 138
第六十节 消食和胃法 140
第六十一节 健脾消食法 142
第六十二节 行气导滞法 143
第六十三节 清气平热法 144
第六十四节 清泄胃火法 145
第六十五节 清胃凉血法 146
第六十六节 清暑益气法 147
第六十七节 益气化痰法 148
第六十八节 理气化痰法 149
第六十九节 温阳化痰法 151
第七十节 泄热逐瘀法 152
第五章 从它脏腑调理脾胃治法 155
第一节 补心生脾法 155
第二节 补心生胃法 157
第三节 泻心清胃法 157
第四节 疏肝理脾法 159
第五节 抑肝扶脾法 161
第六节 疏肝和胃法 163
第七节 舒肝和胃法 165
第八节 暖肝和胃法 166
第九节 平肝和胃法 167
第十节 柔肝和胃法 168
第十一节 补肺益脾法 169
第十二节 温肺和胃法 171
第十三节 补肾生脾法 172
第六章 从脾胃调理它脏腑治法 174
第一节 培土养心法 175
第二节 培土泄木法 177
第三节 培土宁风法 178
第四节 培土生金法 180
第五节 培土制水法 182
第六节 补脾益窍法 184
第七章 脾胃与它脏腑同治法 189
第一节 脾心同治法 189
第二节 肝脾同治法 191
第三节 脾肺同治法 193
第四节 脾胃同治法 195
第五节 脾肾双补法 197
第六节 心胃同治法 198
第七节 胆胃同治法 199
第八节 肺胃同治法 202
第九节 胃肠同治法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