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开幕词 袁行霈 1
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陈佳洱 4
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费孝通 6
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罗杰伟 8
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张岱年 9
国际汉学会议闭幕献词 王叔岷 10
这次会议给了我们一个挑战 包弼德 11
祝北京大学继续发挥汉学研究的核心作用 平山久雄 12
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介绍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提要) 吴同瑞 14
世纪的盛会--记北京大学汉学研究国际会议 傅刚 17
关于《石头记》脂本的研究--为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举办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而作 冯其庸 21
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与体会 顾易生 27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 清水茂 32
作品考析与作家研究 杨承祖 36
研习汉学的一些体会(提要) 曹道衡 41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之思考(提要) 周勋初 44
宋人笔记与《诗经》研究 向熹 46
古代小说校雠释例 程毅中 61
我所知道的汉学会议(提要) 罗锦堂 67
韩非的文学观(提要) 林徐典 69
关于“文学”的概念 中岛敏夫 71
论龚自珍的历史哲学--《壬癸之际胎观》初控 孙静 83
被忽略的早期中国文学史学的里程碑:曾毅的《中国文学史》(1915) 米列娜 94
我和李商隐研究 刘学锴 100
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提要) 褚斌杰 107
晋楚鄢陵之战赏析 王靖宇 112
元剧的“杂”及其审美特征(提要) 黄天骥 122
潮州饶宗颐学术馆记 曾宪通 123
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分”与“四化” 何沛雄 125
《莺莺传》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 周先慎 133
《文心雕龙》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张少康 144
清华学派:文化联姻的童话与现实 徐葆耕 150
“达人”形象与谢氏门风--谢灵运《述祖德诗》析疑 齐益寿 155
20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展 齐裕焜 172
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和研究方向 陈荣照 178
我研究“陶谢”的心得 陈怡良 190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提要) 项楚 201
陶渊明的“室无莱妇”之憾 王国璎 202
从全部收录作品的统计上看《文选》的基本特征 清水凯夫 212
闽台歌仔戏关系之探讨 曾永义 230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 黄霖 244
融会旧学新知 锐意开拓创造--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汉学”研究 董乃斌 265
对传统的又一种看法 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 272
说“越性”--兼评“程前脂后”说 陈曦钟 276
从文学批评里的“经典论”看明清才女诗歌的经典化 孙康宜 282
关于金代杜甫诗集与诗评的札记 奚如谷 290
李白性格及其历史文化内含--李白新探之一 赵昌平 296
宋诗研究的面向和方法 张高评 304
古书类型学刍议 李零 311
我与词学研究--我治词之历程及对词学研究之看法 林玫仪 318
晏殊《类要》研究 陈尚君 323
杜诗“伪苏注”研究 莫砺锋 337
论张籍的归属及相关问题 孟二冬 353
山水审美方式的演变和中古山水诗发展的阶段性(提要) 钱志熙 363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 张伯伟 365
《儒林外史》与礼书:从节孝祠到泰伯祠(提要) 商伟 369
20世纪的汉语音韵学 唐作藩 371
从岳麓到燕园 郭锡良 374
大矢透和他的《周代古音考》 平山久雄 377
试论汉语句式特色与语法分析 薛凤生 389
乾嘉传统与20世纪的学术风气 何九盈 398
论传统义理之学 孙钦善 410
我从事国学研究之缘起、经过与成效 陈新雄 427
中国语言学与赵元任 丁邦新 431
谈章太炎黄侃的“小学” 王宁 437
沈括《梦溪笔谈》所载切韵法绎析 鲁国尧 443
现代语言学与汉语史研究 蒋绍愚 450
吕叔湘学术思想研究 江蓝生 方梅 456
《马氏文通》以前的西方汉语语法书概况 何莫邪 464
20世纪以前欧洲汉语语法学研究状况 贝罗贝 467
香港大学高本汉学术著作研究述要 单周尧 475
《诗经》的三种英译 李家树 494
论《马氏文通》的理论基础--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 宋绍年 500
再说“通韵”(提要) 王邦维 509
汉语佛典的语言研究 辛岛静志 512
出席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学者名录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