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二元配置法 1
1.1化学反应例(用曲线图表示) 1
1.1.1因素、水平、实验的随机化 1
1.1.2波动分解与方差分析表 4
1.1.3因素效应的估计 12
1.1.4最宜条件的决定与预测 14
1.1.5说明 18
1.1.6有缺落数据时的情况 19
1.2单因素的多项式分解 20
1.2.1塑料的温度特性 20
1.2.2方差分析 21
1.2.3估计 24
1.3双因素多项式展开(磷青铜实验) 25
1.3.1配列与数据 25
1.3.2方差分析 26
1.3.3估计 30
1.4.1配列与数据(大塚好夫,1972年) 34
1.4重复的二元配置(高尔夫球实验) 34
1.4.2估计 37
1.5重复数不相等的情况 39
1.5.1产品的温度特性实验 39
1.5.2估计 43
习题(1) 44
一章注数据分析入门 47
注1.1波动、自由度、方差 47
注1.2线性式及其波动 49
注1.3一次回归式 55
注1.4正交多项式 60
第二章 特性值分类与分析法指南 64
2.1特性值与单调性 64
2.1.1有关身体的数据 64
2.1.2干扰大小与单调性 65
2.1.3粒度分布的数据 67
2.2.2单纯计量值 69
2.2.1单纯计数值 69
2.2特性值的分类 69
2.2.3计数分类值 70
2.2.4计量分类值 73
2.2.5多计数值 75
2.2.6多计量值 75
2.3误差大小与动态特性 76
习题(2) 76
3.1.1重复数相等时的情况 77
3.10,1数据的分析法 77
第三章 累积法与频数法 77
3.1.2重复数不相等时的情况 79
3.2累积法 82
3.2.1计数分类值(西服布料选用实验) 82
3.2.2分类计量值(纤维制品的退色实验) 92
3.2.3多计数值,多计量值(果实收获量实验) 98
3.3频数法 102
习题(3) 102
注3.1计数数据的分析法 104
三章注 104
注3.2累积法、频数法的加权 107
注3.3x2法与累积法 111
注3.4实效自由度 112
注3.5欧米伽变换(也称为逻辑变换) 114
第四章 实验设计法的作用 123
4.1研究的作用 123
4.2研究的高效化 125
4.3.1选择研究阶段的方法 127
4.3实验研究的高效化 127
4.3.2实验装置、测试方法的高效化 128
4.3.3特性值的选择方法 129
4.3.4通用技术——实验设计法 130
4.4实验设计法的应用领域 132
4.5实验顺序的随机化 134
4.6实验设计法与通信理论 143
四章注 144
注4.1实验设计法的应用状况(日本电气公司例) 144
5.1因素与水平 147
第五章 因素与水平 147
5.2因素的分类 150
5.3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151
5.4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53
5.5配方实验 155
5.6相关因素非常多的情况 158
5.7交互作用的消去 159
5.8有相互关系时的正交多项式 160
5.9根据分类定水平的方法 164
5.10辅助测试与后分类 168
习题(5) 169
第六章 正交表入门(瓷砖实验) 170
6.1正交表L8 170
6.2正交表实验的目的 174
6.3方差分析 177
6.4数据分析、估计 182
6.5最宜条件及其工序平均的估计 184
6.6其它正交表 186
习题(6) 187
第七章 点线图及其应用 189
7.1正交表L8的点线图及其应用 189
7.2正交表L16的点线图及其使用方法 192
7.2.1因素,水平与配列 192
7.2.2操作性的数据分析 194
7.2.3外观的数据分析 198
7.2.4X线检查的数据分析 203
7.2.5抗拉强度的数据分析 206
7.2.6综合结果 210
7.3其他正交表与点线图 212
7.4二水平系正交表中的多水平表头设计 212
7.5三水平系中九水平列的表头设计 214
7.6小轿车轮胎的寿命试验 215
7.7喷雾器清洗实验 219
7.7.1配列与数据 219
7.7.2方差分析 220
7.7.3显著因素的估计 224
7.7.4最宜条件的决定与预测 225
习题(7) 226
第八章 拟水平法与组合法 230
8.1拟水平法 230
8.2组合法 231
8.3碳粉实验 232
8.3.1配列与数据 232
8.3.2方差分析 233
8.3.3估计与最佳条件 236
8.4.1配列与数据 238
8.4铸铝零件实验 238
8.4.2方差分析 239
8.4.3估计与最佳条件 244
习题(8) 245
第九章 分割法 248
9.1实验规模的决定 248
9.1.1一个简例 248
9.1.2使用正交表时的最宜重复数 249
9.1.3按正交表进行实验的理想反复数 251
9.3层压板的制造工序 254
9.2一方分割法,因素分类 254
9.4正交表各列的分群(分割法) 257
9.5简例 258
9.6层压板实验 263
9.6.1配列与数据 263
9.6.2方差分析 263
9.6.3显著因素的估计与最宜条件 267
9.7三水平正交表的分割法(话筒用碳粉实验) 271
9.7.1因素与水平 271
9.7.2配列与数据 273
9.7.3数据分析 275
9.8二方分割法(铜的电解实验) 280
9.9多方分割法 284
习题(9) 286
第十章 拟因素法(变身法与赋闲列法) 289
10.1什么是拟因素法 289
10.2拟因素法〔1〕:变身法(碳膜电阻实验) 289
10.2.1配列与数据 289
10.2.2方差分析 292
10.2.3显著因素的估计与最宜条件的决定 295
10.3拟因素法〔2〕:赋闲列法 297
10.4话筒用碳粉实验 299
10.4.1因素与水平 299
10.4.2配列与数据 300
10.4.3方差分析 303
10.4.4显著因素的估计与最宜条件 307
10.5.1配列与数据 310
10.5各种水平的因素混在一起时的赋闲列法(粉碎工序实验) 310
10.6数据分析 313
10.7复杂赋闲列的构成方法 315
10.8存在区组因素的情形 316
10.8.1三轮摩托车轮胎的寿命实验 317
10.8.2数据分析方法 318
习题(10) 322
第十一章 部分追加法 326
11.1简例 326
11.2方差期望值的计算规则 330
11.3计算例 331
11.4一般情况 335
习题(11) 335
第十二章 交互作用的部分省略法 337
12.1二水平系交互作用的部分省略法 337
12.2三水平系交互作用的多项式展开 340
12.3三水平系交互作用的部分省略法 341
12.4交互作用的类型 345
12.5混杂列的利用 347
12.6在二水平系中运用三水平间交互作用的部分省略法 349
12.6.1配列 349
12.6.2分析法 350
第十三章 直和法 354
13.1目的 354
13.1.1直和的意义 354
13.1.2简单例 354
13.2第一次实验 356
13.2.1第一次实验的配列 356
13.2.2第一次实验的数据分析,方差分析 357
13.2.3第一次实验的数据分析,估计 359
13.3直和实验 360
13.3.1第二次实验的配列 360
13.3.2综合分析,方差分析 362
13.3.3综合分析,因素效应的估计 366
13.3.4最宜条件的决定,工序平均估计 370
13.4用直和法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 371
13.5.1第三次配列 373
13.5L8的三次直和 373
13.5.2综合分析,方差分析 374
13.6有多水平因素的直和 377
习题(13) 379
第十四章 部分扩大法 381
14.1L9的部分扩大 381
14.2L8的部分扩大 385
14.2.1方差分析 386
14.2.2显著因素的估计 388
14.2.3最宜条件的决定与工序平均估计 389
第十五章 实验的回归分析 391
15.1目的 391
15.2简例 392
15.3多元逐次近似法 393
15.4结论的导出方法 398
15.5收敛问题 400
第十六章 应答分析法 401
16.1配列与数据(电路设计例) 401
16.2方差分析 407
16.3结论的导出方法 410
16.4桌上实验(维修例) 413
16.5桌上实验方法 415
16.6数据分析 417
第十七章 实例与解说 421
17.1瓷砖实验 422
17.1.1目的 422
17.1.2因素与水平 423
17.1.3配列 427
17.1.4数据分析 429
17.1.5验证实验的构想与结果 443
17.2聚氯乙烯电线实验 449
17.2.1目的 449
17.2.2因素与水平 450
17.2.3配列与数据 450
17.2.4数据分析 452
17.2.5结论 454
17.2.6说明 456
17.3脱蜡装置的工厂实验 458
17.3.1目的 458
17.3.2因素与水平 458
17.3.3配列与数据 461
17.3.4数据分析 462
17.3.5结论 468
17.4.1目的 472
17.4.2因素与水平 472
17.4毛纺的洗毛工序与梳毛工序的操作实验 472
17.3.6说明 472
17.4.3配列与数据 473
17.4.4数据分析 474
17.4.5结论 478
17.4.6说明 482
17.5涤纶混纺衣料的制造条件 485
17.5.1因素与水平 485
17.5.2配列与数据 486
17.5.3方差分析 487
17.5.4估计 490
17.5.5最宜条件与工序平均 493
17.6灯泡外观不良的实验 495
17.6.1目的 495
17.6.2因素与水平 495
17.6.3配列与实验结果 498
17.6.4累积法的分析,方差分析 498
17.6.5累积法、因素效应估计、最宜条件的决定 501
17.7.2因素与水平 502
17.7.1目的 502
17.7电灯泡的瓦数、效率、寿命及其波动的实验 502
17.7.3配列与数据 503
17.7.4数据分析 505
17.6.6说明 507
17.7.5估计 509
17.7.6结论 510
17.8氧化膜的实验 511
17.8.1目的 511
17.8.2因素与水平 512
17.8.3配列与实验 514
17.8.4数据 516
17.8.5作辅助表 519
17.8.6累积法分析 521
17.8.7重要结论 524
17.8.8说明 526
17.9电话交换台的彩色调节实验 530
17.9.1目的 530
17.9.2因素与水平 530
17.9.5说明 533
17.9.3配列 533
17.9.4方差分析与估计 533
17.10各种配列例 537
17.10.1上胶度实验 537
17.10.2接触式硫酸工厂的工厂试验 540
17.10.3锌压铸产品的滚磨试验 541
17.10.4双股捻线的实验 543
综合习题 545
分析性习题 545
配列性习题 558
附录 实验设计数值表 567
附表1 平方表 567
附表2 F表 572
附表3 等间隔时的正交多项式 578
附表4 常用对数表 585
附表5 欧米伽变换表 587
附表6 正交表与点线图(Ⅰ) 591
参考文献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