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1
前言(H.L.凡·布雷达撰) 1
编者的话 1
序论(莫里斯·纳坦森撰) 1
第一部分 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29
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 29
一 导论:经验内容与思维客体 29
1 常识构想与科学思维构想 29
2 社会科学诸构想的特殊结构 31
二 常识思维中的思维客体的构想 33
1 个体关于世界的常识知识是一个关于它的类型性的构想系统 33
2 常识知识及其蕴涵的主体间际特征 36
a 各种视角的互易性 38
b 知识的社会起源 40
c 知识的社会分配 41
3 由常识构想的社会世界结构及其类型化 42
4 行动过程类型与人格类型 46
a 行动,设计,动机 47
b 社会互动 50
c 观察者 54
三 常识经验中的理性行动 55
四 社会科学构造的思维客体构想 62
1 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 62
2 社会科学家作为公正无私的观察者 64
3 常识行动模式构想和科学行动模式构想之间的各种区别 67
4 社会世界的科学模型 69
b 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 72
5 关于社会世界的科学模型构想的一些假设 72
a 关于逻辑连贯性的假设 72
c 关于适当的假设 73
五 关于理性行动模式的科学模型构想 73
六 结论 76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构造 86
选择行动设计 108
一 行动的概念 108
二 设计的时间结构 110
三 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 111
四 幻想过程和设计过程 115
五 可实践性的基础 116
1 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 116
2 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 119
六 怀疑过程和提问过程 120
七 根据胡塞尔的观点看那些有问题的可能性和开放的可能性 122
八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选择客体 127
九 在设计之间进行选择 129
十 柏格森的选择理论 130
十一 莱布尼茨的意志理论 134
十二 影响的问题 140
十三 总结和结论 142
第二部分 现象学与社会科学 149
现象学的某些最主要的概念 149
现象学与社会科学 172
胡塞尔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199
一 舍勒的人的概念 212
舍勒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关于变形自我的一般主题 212
二 舍勒的“位格”概念 215
三 舍勒的主体间性理论 218
1 所涉及的问题 218
2 推理和移情作用 221
3 舍勒的变形自我知觉理论 224
四 批判性评论 227
1 作为先验问题的主体间性 227
2 作为世俗问题的主体间性 230
五 关于变形自我及其时间结构的一般主题 234
六 变形自我的知觉 238
七 与主体间性有关的视角问题 240
萨特的变形自我理论 250
一 萨特对实在论者和唯心论者研究主体间性问题的批判 250
二 萨特对胡塞尔、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的批评 253
1 胡塞尔 254
2 黑格尔 255
3 海德格尔 257
三 萨特自己关于他人实存的理论 259
四 萨特关于身体的理论 263
五 论胡塞尔的他人理论 267
六 对萨特自己的理论的批判评论 270
第三部分 符号,实在和社会 283
论多重实在 283
一 日常生活世界的实在 284
1 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及其实用动机 284
2 人在外部世界中的自发生活及其某些表现形式 286
3 意识的张力与注意生活 289
4 “生动的自我”(ego agens)的时间视角及其统一 291
5 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结构 295
6 实在在日常工作世界中的各种层次 301
7 作为最高实在的工作世界,原始焦虑,自然态度的悬置 305
二 多种实在及其构成 308
三 各种各样的幻想世界 314
四 梦的世界 320
五 科学理论的世界 325
语言,语言障碍与意识结构 348
一 戈尔德施泰因的语言理论 349
二 对语言障碍的哲学解释 358
三 关联和类型化 374
符号,实在和社会 380
一 导论 380
1 在目前讨论指号和符号的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争论观点 380
2 下面的研究计划 386
1 胡塞尔的接近呈现概念 388
二 作为有意义的关系和符号关系之一般形式的接近呈现 388
2 包含在接近呈现情境中的各种秩序 392
3 柏格森关于同时发生的秩序的理论 395
4 柏格森的理论在涉及指号和符号的某些争论观点上的运用 396
5 制约各种接近呈现关系的结构变化的原则 399
a 载体的相对不相关原则 399
b 接近呈现意义的易变性原则 400
c 形象表现转移原则 401
1 处在我实际的和潜在的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操纵领域之内的世界 402
三 处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世界及其各种维度、记号和指示 402
2 记号 404
3 指示 407
四 主体间际的世界及其各种接近呈现关系:指号 409
1 日常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 409
2 我们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本身建立在各种接近呈现参照基础上 411
3 关于视角互易性的一般主题 413
a 对立场的可相互交换性的理想化 413
4 对他人世界的超越 414
b 对各种关联系统一致的理想化 414
5 理解,表现,指号,沟通 417
a 理解 417
b 表现 418
c 指号类型 419
d 适当的沟通 420
e 语言,形象化呈现,表现性呈现,以及模仿性呈现 422
6 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424
1 对这种超越的经验 428
五 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超越:符号 428
2 符号化 431
a 界定 431
b 符号接近呈现的起源 432
c 符号接近呈现的特殊性 438
六 论多重实在 441
1 威廉·詹姆斯的次级宇宙…有限意义域 441
2 最高实在 443
3 重新陈述的符号的界定 445
4 人们通过一次冲击经验到的从这种最高实在向其他有限意义域的转变 445
5 用科学和诗中的符号具体说明的有限意义域概念 447
七 符号与社会 450
1 接近呈现参照对社会环境的依赖 450
2 社会的符号接近呈现 455
八 结论 460
译名对照 469
中译者后记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