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魏耕原 1
绪论 范晔人品之争议 1
第一章 范晔与他的时代 4
第一节 1—5世纪文士的史学意识 4
一 “文学自觉时代”命题的提出与质疑 4
二 文学地位的尴尬与史学的救赎 6
三 史书与六经俱传的经典性 14
第二节 谶纬播炽与儒学危机 20
一 谶纬的兴起与东汉政权的建立 22
二 谶纬与东汉国家政治 24
三 谶纬光照下的儒学危机与范晔的史学救赎 26
第二章 范晔的切身痛苦及其史书的撰作 29
第一节 范晔的儒家身世与对忠义之士的企羡 30
一 范晔的家学渊源和他的儒学情结 30
二 景慕儒学忠义气节之士 34
第二节 寄意于史,发自我之幽情 39
一 才士不幸的抒陈 40
二 爱慕奇才异士 47
三 君臣相知的渴羡和哀婉 55
第三章 范晔的生命体验与传记人物的书写 63
第一节 《后汉书》对复杂人性的把握 63
一 “神格”、“道德格”史观向“人格”史观的转变 63
二 《后汉书》人物性格的发展性与流动性 66
三 对传主“为人”的关注 77
第二节 类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79
一 士林的楷模:党人 79
二 佞臣:宦官 83
三 文人 85
四 独行异士 89
五 智慧与荒诞:方术之士 92
六 逸民 94
七 贤媛和惠童 97
第三节 《后汉书》写人的方法 102
一 对传记人物的对比关照 102
二 以细节传神 106
三 通过行动、言语展现人物内在心理 112
第四章 范晔的爱憎识断与《后汉书》论赞 117
第一节 论赞的文学特质 119
一 论赞的文采 119
二 论赞的情感和风骨 127
三 文如其人:论赞的文风 151
四 论赞的音律之美 158
第二节 论赞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161
一 参悟人情世相与生活哲理 161
二 朴素的辩证思维 165
三 困惑的天命观 168
四 弥补纪传正文记载的不足 169
五 论赞的序论和史论价值 173
第五章 《后汉书》的春秋褒贬与《三国志》之比较 179
第一节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概说 179
一 “三史”“四史”之说与陈范优劣之争的开始 179
二 清朝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181
三 近现代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187
第二节 《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 189
一 叙事风格比较 191
二 语言比较 203
三 史法比较 209
四 《后汉书》不及或照搬《三国志》之处 216
五 《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综论 221
第三节 《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 225
一 《后汉书》与裴注运用相同史料的比较 225
二 《后汉书》运用的史料超逸裴注之处 229
附录 范晔年谱 232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