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喜在著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021911X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分配范畴论 1

一、分配的含义 1

1.1.1 两个不同范畴的分配 1

1.1.2 分配内涵的界定 3

二、分配与其他环节的关系 6

1.2.1 社会再生产的动态结构 6

1.2.2 分配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7

1.2.3 分配与交换的相互关系 11

1.2.4 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4

三、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构成 19

1.3.1 个人收入的含义 19

1.3.2 收入与收益的联系和区别 21

1.3.3 居民收入的来源与构成 24

第二篇 分配方式论 29

一、分配方式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29

2.1.1 制约分配方式的因素 29

2.1.2 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2

2.2.1 按劳分配 34

二、现阶段收入分配方式的类型与功能 34

2.2.2 按资分配 37

2.2.3 按能分配 43

2.2.4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46

2.2.5 按需分配 48

2.2.6 按资历分配 51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行的轨迹 53

2.3.1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行的客观必然性 53

2.3.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效应 57

2.3.3 优化分配方式结构的思路 59

第三篇 按劳分配论 63

一、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 63

3.1.1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 63

3.1.2 来自现实实践的差异 66

3.1.3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70

3.1.4 市场型按劳分配没有改变按劳分配的本质特征 73

二、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和相互关系 74

3.2.1 按劳分配中“劳”的含义 74

3.2.2 按劳分配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81

3.2.3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关系 84

3.2.4 评所谓“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 87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90

3.3.1 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元化 90

3.3.2 原有工资制度的形成及主要弊端 91

3.3.3 改革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96

3.3.4 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03

3.3.5 企业工资改革的思路 105

3.3.6 国家机关工资改革的思路 108

3.3.7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思路 112

第四篇 分配机制论 114

一、个人收入双重分配机制存在的根据和特点 114

4.1.1 分配机制的特征与功能 114

4.1.2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多元化 116

4.1.3 双重分配机制并存的依据 122

4.1.4 双重分配机制作用的范围 125

4.2.1 双重分配机制并存格局的形成 128

二、个人收入双重分配机制运行的现状分析 128

4.2.2 双重分配机制运行中的矛盾 129

4.2.3 收入分配双轨制不是分配不公的根本性原因 135

三、个人收入分配双轨制的运行原则 138

4.3.1 确立运行原则的重要性 138

4.3.2 分工性原则 139

4.3.3 互补性原则 139

4.3.4 协调性原则 140

4.3.5 透明性原则 141

4.4.1 校正两种分配机制的交叉错位 142

4.3.6 目标性原则 142

四、完善收入分配双轨制的基本思路 142

4.4.2 强化双重分配机制的内部约束 143

4.4.3 建立双重分配机制的平衡协调机制 148

第五篇 收入结构论 151

一、中国职工收入分配结构的现状与走势 151

5.1.1 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的总体变化 151

5.1.2 资金和津贴收入 152

5.1.3 各种福利性收入 153

5.1.4 第二职业收入 157

5.1.5 其他收入 159

二、职工基本工资外收入膨胀的效应分析 164

5.2.1 积极效应分析 164

5.2.2 消极效应分析 165

三、基本工资外收入膨胀的原因 175

5.3.1 制度性原因:膨胀的可能 175

5.3.2 体制性原因:膨胀的必然 176

5.3.3 收入上攀比:膨胀的加剧 184

5.3.4 供给制传统:隐性收入膨胀的主要原因 185

四、治理工资外收入膨胀的原则和途径 186

5.4.1 从国际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186

5.4.2 治理工资外收入膨胀应遵循的原则 189

5.4.3 治理工资外收入膨胀的主要措施 191

第六篇 收入差距论 194

一、收入差距的类型及社会效应 194

6.1.1 收入差距形成的必然性 194

6.1.2 收入差距的类型 197

6.1.3 收入差距的社会效应 199

6.1.4 收入差距的合理度 205

二、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走势 207

6.2.1 城乡收入差距 207

6.2.2 地区收入差距 213

6.2.3 脑体劳动收入差距 219

6.2.4 其他收入差距 226

三、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 230

6.3.1 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 230

6.3.2 收入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233

6.3.3 正确认识剥削现象 235

6.3.4 两极分化的生成机制 239

第七篇 分配公平论 243

一、公平范畴的历史考察 243

7.1.1 平等与公平是不同的范畴 243

7.1.2 对公平观的历史考察 245

7.1.3 分配公平的一般特性 250

二、社会主义公平观与分配不公 252

7.2.1 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意义 252

7.2.2 判断分配公平与否的尺度 255

7.2.3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 261

三、平均主义分配倾向的现实考察 270

7.3.1 现阶段经济生活中的平均主义现象 270

7.3.2 平均主义的运行特点 275

7.3.3 平均主义的实质 280

7.3.4 平均主义的危害 282

7.3.5 平均主义长期存在的原因 285

7.3.6 克服平均主义的途径 289

8.1.1 效率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92

第八篇 分配效率论 292

一、效率的含义及其作用 292

8.1.2 经济效率的意义和作用 293

8.1.3 影响经济效率的诸因素 295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99

8.2.1 对几种不同观点的评述 299

8.2.2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 303

8.2.3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 309

8.3.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学含义 311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11

8.3.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 312

8.3.3 警惕既无公平又无效率的陷阱 314

第九篇 共同富裕论 317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17

9.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17

9.1.2 几种偏差的共同富裕观 321

9.1.3 共同富裕的特性与含义 325

9.1.4 城乡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证分析 328

9.2.1 一部分人先富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332

二、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 332

9.2.2 一部分人先富是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34

9.2.3 部分先富政策的主要内容 337

9.2.4 先富者主体及导向功能 340

三、共同富裕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346

9.3.1 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346

9.3.2 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 349

9.3.3 实现共同富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57

后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