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学说 5
第二章 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一般考察 20
2.1 经济周期的含义 20
2.2 经济周期的类型 29
2.3 外生理论与内生理论 34
第三章 对西方经济周期学派的考察 40
3.1 引言 40
3.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经济周期理论 42
3.3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53
3.4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56
3.5 哈罗德—多马模型 63
3.6 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 67
3.7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 73
3.8 希克斯的经济周期模型 78
3.9 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83
3.10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86
3.11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89
3.12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 91
第四章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史的考察 93
4.1 危机史的脉络和梗概 93
4.2 1825—1850年危机 95
4.3 1850—1870年危机 97
4.4 1870—1914年危机 98
4.5 1914—1950年危机 100
4.6 50年代以来的危机 107
第五章 对社会主义经济波动的考察 115
5.1 商品供给短缺及其波动 115
5.2 对社会主义经济波动的认识过程及其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119
第六章 商品市场波动实证分析 125
6.1 波动形态的测定 125
6.2 波动的表象特征 130
6.3 商品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对比分析 133
7.1 商品市场的晴雨表:物价指数的分析 140
第七章 商品市场波动特征分析 140
7.2 商品市场波动与货币 148
7.3 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和消费不足 152
7.4 波动态势的转化——供给与需求双重约束的并存 153
第八章 波动中的主体要素分析 159
8.1 居民经济行为分析 160
8.2 统制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和企业 164
8.3 改革以来主体角色的演变 168
8.4 中央政府管理者身份的实现——扩张和收缩政策的交替出现 174
第九章 繁荣走向萧条的分析 183
9.1 引言 183
9.2 繁荣走向萧条的供给因素分析 185
9.3 繁荣走向萧条的需求因素分析 190
9.4 双重约束的并存及其启示 197
第十章 双重约束缓和的宏观环境:科学的政府调节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199
10.1 政府调节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00
10.2 政府调节的困难及其适度性 204
10.3 中国的政府调节 208
10.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完善 211
第十一章 双重约束缓和的微观基础:居民和企业行为的规范 218
11.1 居民经济行为的规范 218
11.2 国有企业行为的规范 226
第十二章 商品市场良性循环实现的选择 237
12.1 发展生产,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增加商品有效供给 237
12.2 密切注视购买力动态对商品市场的影响 244
12.3 加强对商品市场供求矛盾的宏观调节 247
12.4 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 250
12.5 努力促成与国际商品市场的接轨 254
12.6 量化“可运行区间”,建立商品市场波动预警体系 258
附录 260
主要参考文献 265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