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地震概论 1
1.1 地震和地震动 1
1.2 震源和震中 2
1.3 烈度和震级 2
1.4 地震活动和地震群 3
1.5 地震仪和地震观测 4
1.6 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内部结构 5
1.7 伴随地震的现象 7
1.8 地震的成因和预报 7
第二章 地震仪和地震观测 10
2.1 线性系统的响应特性 10
A.线性系统 10
B.波动谱 11
C.频率特性 12
D.地震仪的原理 13
2.2 摆的运动和机械式地震仪 14
A.简单的摆 14
B.地震仪所用的摆 15
C.阻尼作用 17
D.地动和摆运动的关系 19
E.机械式地震仪的频率特性 20
F.摩擦的影响 22
2.3 电磁式地震仪 24
A.动圈式换能器和检流计 24
B.电磁式地震仪的方程式 25
C.电磁式地震仪的频率特性 27
D.使用放大器的电磁式地震仪 33
E.地震仪的校正 34
2.4 应变仪及地壳形变连续观测装置 36
A.线性应变仪及伸缩仪 36
B.体积应变仪 37
C.倾斜仪 38
2.5 地震观测 39
A.地震观测站 39
B.S/N的改善 41
C.海底地震观测 42
第三章 弹性波动 43
3.1 弹性 43
A.应变和应力的定义 43
B.应变和应力的关系 44
C.弹性体的运动方程和弹性波 45
D.弹性能 49
3.2 体波的反射、折射和面波 50
A.反射和折射 50
B.瑞利波 53
C.洛夫波 55
E.存在表层时的瑞利波 57
D.相速度和群速度 57
F.水平n层结构的情况 58
G.沿着球面传播的面波 63
3.3 弹性球体的自由振荡 63
A.均匀球体的自由振荡 63
B.具有层结构的球体自由振荡 66
3.4 非弹性 66
A.Q值 66
B.粘弹性 68
第四章 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72
4.1 体波的传播和地球的层状结构 72
A.地震射线 72
B.赫尔格罗茨-维谢尔方法 73
C.体波的振幅 76
D.表层结构 77
E.体波的各种震相和标准走时曲线 80
F.震中距和方位角的计算 84
A.地壳结构 85
4.2 通过体波研究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85
B.地幔结构 89
C.通过体波研究地幔的Q结构 92
D.地核结构 92
4.3 通过面波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97
A.群速度方法 97
B.相速度方法 99
C.由长周期面波所作的上地幔结构模型 100
D.通过面波得出地的幔Q结构 101
E.L?、T震相及其他 103
4.4 地球的自由振荡和综合地球模型 105
A.自由振荡的观测 105
B.综合地球模型 106
4.5 岛弧及其他地区的异常结构 108
A.岛弧 108
B.中央海岭 113
第五章 地震动强度和地震大小 114
5.1 烈度 114
A.烈度表 114
B.烈度和加速度 114
C.烈度分布 117
D.烈度异常区 119
5.2 地震震级 121
A.地震大小的表示方法 121
B.里克特的定义 122
C.面波震级 122
D.体波震级 123
E.ML、MS、MS的关系 123
F.确定震级的各种方法 124
G.烈度和震级的关系 127
H.关于震级的几个问题 128
A.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130
B.地震波能量的推算 130
5.3 地震能量 130
C.由地壳形变计算的应变能 131
D.震级和能量的关系 131
5.4 地震震级的频度分布 133
A.古登堡-里克特公式 133
B.b值的求法 135
C.b值的地区性 135
D.服从于G-R式的地震群性质 136
E.石本-饭田公式 137
F.G-R式的解释 138
G.其他问题 139
第六章 地震的空间分布——世界各地的地震活动6.1 震源的求法 141
A.近场浅震 141
B.标准走时表法 143
C.震中、震源的推算法 144
D.确定震源的误差 145
A.概论 147
6.2 世界地震活动分布 147
B.岛弧和深震 148
C.中央海岭及转换断层的地震 153
6.3 地震活动性的表现和解释 153
A.地震活动性的定量表现 153
B.地震带、震区、空白区 154
C.地震分布和火山分布 156
A.概论 157
6.4 日本及其周围的地震活动 157
D.震源的空间分布统计 157
B.南千岛—北海岛 161
C.东北地区 162
D.关东地区 162
E.东海道—南海道近海 163
F.西日本内陆部分 164
G.九州—琉球近海 165
6.5 世界几个地区的地震活动 165
A.北美大陆西部 165
B.中南美 166
C.中国、印度及其周围 167
D.伊朗和土耳其 168
E.意大利 168
第七章 地震的时间分布和地震群 170
7.1 余震 170
A.余震的空间分布 170
B.余震的时间分布 173
C.余震活动 175
D.余震现象的解释 176
7.2 前震 179
7.3 震群 181
7.4 地震活动的时空相关性 185
7.5 地震的时间系列模型 187
A.泊松过程 187
B.发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89
D.分枝泊松过程 190
C.更新过程 190
7.6 地震发生的周期性及其与其他现象的相关性 193
A.周期性 193
B.周期性例子及其与其他现象的相关 194
7.7 诱发地震 196
A.水库和地震 196
B.注水 198
C.其他诱发地震 198
A.断层和地震 200
第八章 与地震有联系的地壳形变 200
8.1 地震断层 200
B.地震断层的例子 201
C.地震断层的性质和状态 204
8.2 地震时发生的地基升降 205
A.海岸的升降 205
B.水准测量 207
A.三角网的解析 208
8.3 地震时发生的地基水平形变 208
B.伴随地震的水平形变 209
8.4 断层位移引起的地壳形变分布 211
A.位移及应变表达式 211
B.计算例子 213
C.地壳形变区大小和应变阶跃 213
8.5 没有地震伴随的中等速度地壳形变 214
A.断层蠕动 214
B.冰川期后的隆起 215
C.地基下沉 215
D.其他非地震性急剧形变 216
8.6 活断层及其他 216
A.活断层 216
B.海岸阶地 218
9.1 岩石的变形和破裂 220
A.应力-应变曲线 220
第九章 岩石的破裂和地震 220
B.膨胀 221
C.岩石的破裂强度 221
D.延迟破裂 222
9.2 岩石破裂前的状态 223
A.微破裂 223
B.弹性波速度的变化 225
C.电阻的变化及其他 225
9.3 粘性滑动 226
第十章 地震发生的机制 227
10.1 P波初动解 227
A.P波的压缩和膨胀分布 227
B.由近场观测资料求节面的方法 228
C.由全世界的观测资料求节面的方法 231
D.机制解的表示 232
10.2 作用于震源的力 233
A.Ⅰ型和Ⅱ型 233
C.面波机制解的研究 235
B.S波的初动分布 235
10.3 地震矩、应力降、地震波谱 236
A.与断层位移等价的力 236
B.地震矩 237
C.应力降 238
D.地震波谱 240
E.断层的运动速度 242
A.断层运动的行进 243
10.4 移动震源模型和理论地震图 243
B.理论地震图 244
C.由移动震源模型所做的解析例子 245
D.复震 248
10.5 世界各地区的地震机制 248
A.机制的地区性 248
B.岛弧的地震机制 249
C.中央海岭及转换断层的地震机制 250
A.板块构造 252
D.大陆内部的地震机制 252
10.6 板块构造和地震成因 252
B.板块的相对运动 253
C.板块构造和地震 254
D.板块运动的动力 255
E.地震的成因 256
第十一章 伴随地震的自然现象 258
11.1 对于地表的影响 258
A.地裂缝、地基液化 258
B.山崩、滑坡 259
C.海底浊流 259
11.2 对于水圈的影响 259
A.海震 259
B.海啸 260
C.湖震 262
D.对地下水的影响 262
C.地光 263
B.大气中的长周期波动 263
11.3 在大气圈中的现象 263
A.地声 263
11.4 伴随地震的电磁现象 264
A.地磁 264
B.地电 264
C.电阻 264
11.5 其他现象 265
A.对火山活动的影响 265
B.重力变化 265
C.对于钱德勒极移的影响 265
第十二章 地震预报 267
12.1 地震危险性的估算和地震预报 267
A.地震危险性 267
B.地震预报 269
A.地基升降 270
B.水平应变 270
12.2 地震前的异常地壳形变 270
C.地壳形变的连续观测 271
12.3 地震活动等的异常 271
A.前震的判断 271
B.空白区和前震 272
C.广义前震和其他地区的地震活动 272
D.机制的变化及其他 272
12.4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273
A.地磁、大地电流 274
12.5 其他前兆现象 274
B.电阻 275
C.地下水 275
D.其他 275
12.6 地震前兆现象的解释 276
A.前兆现象的出现时间 276
B.膨胀模式 276
C.地震前的断层滑动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