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1
自序 1
第一章 副刊概论 1
一、独特的报学及文学现象 1
二、副刊的报学意义 9
三、副刊的文学意义 19
四、关于“新闻文学” 31
五、关于报纸“杂志化”的再认识 35
六、副刊史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分期 40
一、副刊源说辩 46
第二章 副刊的起源及早期形式 46
二、副刊性文字在报纸上的出现 50
三、第一种不完全形式副刊的产生 58
四、第二种副刊不完全形式的出现 63
五、第三种不完全形式副刊的出现 69
六、小报的繁盛及其对副刊的影响 76
七、第一张正式副刊《消闲报》 83
八、清末著名副刊性文字编辑简评 86
九、清末新闻文学的历史地位 96
第三章 “谐部”的产生及辛亥革命前副刊的初步发展 104
一、粤港报纸“谐部”的产生和发展 104
二、郑贯公和《无所谓》与《有所谓》 113
三、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报纸副刊 117
四、辛亥革命前京津及内地的报纸副刊 126
五、南社和报纸副刊 130
六、辛亥革命前报纸副刊的成就 134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报纸副刊的发展 139
一、副刊的初步定型 139
二、“横三民”副刊和它的派生杂志 147
三、王钝根、陈蝶仙与五四前的《申报·自由谈》 154
四、严独鹤与《新闻报·快活林》 159
五、包天笑及《时报》副刊 165
一、《新青年》对副刊的影响 172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副刊改革 172
二、《晨报》第七版和《晨报副镌》 178
三、《京报副刊》与新文艺 186
四、邵力子和《时事新报·学灯》 193
五、《觉悟》和《民国日报》的其它副刊 201
六、天津的《新民意报》副刊 211
七、副刊改革的反响及其局限 219
第六章 五四后副刊的发展与变化 232
一、兴趣主义副刊的迁延和小报的回潮 232
二、新文学团体对消闲副刊的批评 239
三、鲁迅先生副刊编辑思想的形成 249
四、大革命时期的报纸副刊 258
五、五四后著名副刊编辑的评价 266
第七章 左翼文化运动与报纸副刊 278
一、革命根据地报纸副刊的发展 278
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报纸副刊 286
三、左翼作家的文艺副刊活动 291
四、鲁迅的杂文和《自由谈》的革新 296
五、左翼戏剧运动与报纸副刊 305
六、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其他报纸副刊 314
一、民营报纸副刊的几种发展趋势 325
第八章 30年代民营报纸副刊的变化发与展 325
二、萧乾与《大公报》的文艺副刊 333
三、异军突起的《大公报》周刊 339
四、张恨水的报纸副刊活动 348
五、小型报与平津其它日报副刊 353
六、30年代的上海小报 360
第九章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报纸副刊 366
一、《救亡日报》与“救亡运动”中的报纸副刊 366
二、民营报纸副刊对救亡文学的参与与贡献 377
三、救亡运动中的香港和海外华人报刊 384
四、桂林文化城及救亡报纸副刊活动 396
五、救亡运动中的妇女专刊 399
六、抗战中的通俗文艺报纸 406
第十章 报纸副刊上的抗战文艺 412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纸及其副刊 412
二、改版前的《解放日报》副刊 420
三、《大家谈》、《世纪风》与“孤岛文学” 426
四、“孤岛”时期的其它报纸副刊 439
五、《新华日报》副刊 444
六、“大后方”的报纸副刊活动 457
七、杂文的第二次繁荣 467
一、延安文艺整风与《解放日报》的改版 470
第十一章 解放区报纸副刊的新变化 470
二、《解放日报》综合副刊的重要成果 481
三、解放区其它报纸副刊 491
四、木刻副刊与木刻运动 497
五、报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502
第十二章 建国前的报纸副刊 506
一、重庆报纸副刊吹响民主号角 506
二、《时代日报》副刊与复刊后的《世纪风》 520
三、《华商报》副刊和香港的其它报纸副刊 534
四、建国前夕的民营报纸副刊 542
五、国统区的其它报纸副刊 551
六、黎明前的副刊——小报的尾声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