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3
卷一 建置 区域 56
第一章 建置 56
第一节 建置隶属 56
第二节 政区疆域沿革 5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7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 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9
第三节 建国后 61
第三章 县城 68
第四章 乡镇村概况 69
第一节 概况 70
第二节 镇 72
第三节 乡(场) 80
第四节 自然村庄 92
第一节 地层构造 100
卷二 自然环境 100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100
第二节 地形 地势 106
第三节 山脉 河流 108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111
第一节 日照 辐射 111
第二节 气温 115
第三节 降雨 干湿度 风力 117
第四节 四季 124
第五节 自然灾害 125
第六节 物侯 135
第三章 土壤 137
第一节 自然土 138
第二节 旱地土 139
第三节 水稻土 140
第四章 自然资源 144
第一节 水资源 144
第三节 矿物资源 146
第二节 森林、野生动物资源 146
第四节 旅游资源 147
卷三 人口 150
第一章 历代人口 150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 150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15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51
第四节 人口变动 153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54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154
第二节 人口密度 156
第三节 人口的家庭分布 158
第三章 人口结构 160
第一节 人口的性别结构 160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162
第三节 人口的文化结构 173
第四节 人口的行业结构 176
第五节 人口的民族结构 178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79
第一节 政策规定 180
第二节 机构组织 181
第三节 措施 效果 182
卷四 农业 185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 185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制 18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87
第三节 汉区互助合作 191
第四节 瑶区互助合作 193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94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
第二章 种植业 200
第一节 种植业分区 200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204
第三节 农技 农艺 20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21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223
第一节 耕牛和耕作机具 224
第三章 农机具 224
第二节 排灌机具 225
第三节 植保机具 225
第四节 收割、脱粒机具 225
第五节 运输、加工机具 226
卷五 乡镇企业 228
第一章 企业形式 228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228
第二节 村办企业 229
第三节 联户办企业 230
第四节 户办企业 230
第二章 企业门类 232
第一节 农业 232
第二节 工业 233
第三节 建筑业 233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234
第五节 商业 234
第一节 经营管理 235
第三章 企业管理 235
第二节 经济效益 236
卷六 林业 239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39
第一节 生长环境 239
第二节 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240
第三节 林木分布 240
第四节 珍稀树种和古树 241
第一节 权属演变 242
第二章 山林权属 242
第二节 林权纠纷 243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44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44
第二节 造林绿化 245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50
第一节 封山育林 250
第二节 森林防火 252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53
第一节 木材 254
第五章 林产经营 254
第二节 其他林产品 255
第六章 主要林场 256
第一节 乳阳林业管理局 256
第二节 天井山林场 257
第三节 乡镇林场 257
卷七 畜牧水产 259
第一章 畜牧 260
第一节 家畜饲养 260
第二节 家禽饲养 264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265
第二章 水产 268
第一节 水域 水质 268
第二节 水产养殖 268
第三节 江河捕捞 271
第四节 水库养殖 272
第一章 水利工程 274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74
卷八 水利 274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78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80
第四节 河堤工程 281
第五节 食水工程 282
第六节 水土保持 283
第二章 管理 283
第一节 工程管理 283
第二节 用水管理 285
第三章 效益 286
第一节 灌溉面积 286
第二节 投资效益 287
第四章 水旱灾害防治 287
第一节 防灾机构 287
第二节 防灾措施 288
卷九 水电建设 289
第一章 水电设施 289
第一节 水电站建设 289
第二节 输变电设施 296
第一节 发电 297
第二章 发电与供电 297
第二节 供电 299
第三章 用电 301
第一节 县城用电 301
第二节 乡村用电 302
第四章 管理 302
第一节 机构 302
第三节 企业管理与效益 303
第二节 调度 303
卷十 工业 308
第一章 概况 308
第一节 建国前工业 308
第二节 建国后工业 308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12
第一节 重工业 312
第二节 轻工业 315
第三章 主要工厂 321
第四章 企业管理与经营效益 325
第一节 企业管理 325
第二节 经营效益 328
卷十一 矿产 330
第一章 矿藏 330
第一节 金属矿 330
第二节 非金属矿 331
第一节 勘查 332
第二章 开发 332
第二节 采矿 333
第三节 选矿 337
第三章 矿政 339
第一节 矿山管理 339
第二节 产品管理 341
卷十二 交通邮电 342
第一章 交通 342
第一节 设施 342
第二节 运输 348
第三节 管理 351
第二章 邮电 353
第一节 机构 353
第二节 邮政 355
第三节 电信 359
卷十三 商业 362
第一章 商业体制 363
第一节 国营商业 363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365
第三节 合作商店(组) 366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367
第二章 商业网点 368
第一节 集市 368
第二节 商店 370
第三节 饮食服务店 370
第三章 商品经营 372
第一节 瑶区土特产品购销 372
第二节 农副产品与废品收购 373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销 374
第四节 生产资料供销 375
第四章 对外经济贸易 376
第一节 出口商品 376
第二节 进口物资 377
第三节 中外合作企业 377
第四节 对外加工装配 378
第五节 补偿贸易 378
第六节 外贸活动 37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79
卷十四 工商管理 379
第一章 行政管理 379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380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381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383
第二章 物价管理 384
第一节 物价 384
第二节 管理 388
第一节 计量管理 390
第三章 计量标准管理 390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391
卷十五 粮油 392
第一章 购销 392
第一节 自由购销 392
第二节 计划购销 394
第二章 储运 398
第一节 仓储 398
第三节 调运 399
第二节 粮食保管 399
第四节 民间储运 400
第三章 粮油加工 400
第一节 粮食加工 400
第二节 油料加工 401
第三节 饲料加工 401
卷十六 财政 税务 审计 403
第一章 财政 403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03
第三节 财政收入 404
第二节 财政机构 404
第四节 财政支出 407
第五节 财政管理 411
第二章 税务 412
第一节 税务制度 412
第二节 税务机构 415
第三节 主要税种 416
第四节 征收管理 421
第一节 审计机构 422
第三章 审计 422
第二节 审计监督 423
卷十七 金融 425
第一章 金融机构 425
第一节 当铺 425
第二节 国家银行和专业银行 425
第三节 保险公司 427
第四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27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28
第二章 货币 428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32
第三节 金银管理 433
第三章 信贷 434
第一节 贷款 434
第二节 存款 440
第四章 代办业务 保险 442
第一节 代办业务 442
第二节 保险 444
卷十八 城乡建设 446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46
第一节 城池 446
第二节 县衙县署 446
第三节 公共房屋建筑 447
第四节 街道建设 448
第五节 供水、排水建设 449
第六节 县城的桥梁 渡口 450
第七节 县城的环境保护 452
第八节 温泉 公园建设 453
第九节 庭院绿化 454
第二章 乡、村建设 455
第一节 圩镇 455
第二节 农村住宅 456
第三章 建筑业 457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57
第三节 管理机构 458
第二节 建筑技术 458
卷十九 政党 群团 46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乳源地方组织 460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组织与活动 460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组织 464
第三节 党的代表大会 466
第四节 组织建设 472
第五节 宣传工作 475
第六节 统一战线 476
第七节 纪律检查 477
第八节 重要政治运动 478
第九节 党史工作 48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乳源地方组织 48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8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83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84
第一节 工人团体 484
第二节 农民团体 486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487
第四节 妇女团体 491
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 492
第六节 学术团体 493
第七节 归侨与海外联谊团体 495
第八节 其他群众团体 496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497
第一节 代表的产生 497
卷二十 政权 政协 497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98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99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02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504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的县署 50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 510
第三节 建国前夕的乳南人民政权 516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517
第五节 基层行政组织 528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构 5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县参议会和“国大代表”选举 530
第二节 人民政协 531
卷二十一 公安 司法 536
第一章 公安 536
第一节 机构 536
第二节 治安 536
第三节 户口管理 541
第四节 监所管理 542
第六节 消防管理 543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543
第七节 其他 544
第二章 检察 545
第一节 机构 54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45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46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46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46
第六节 控告 申诉 547
第三章 审判 548
第一节 机构 548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48
第三节 民事审判 549
第四节 经济审判 550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50
第一节 机构 550
第二节 法制宣传 551
第三节 律师事务 552
第四节 公证 553
第五节 人民调解 554
卷二十二 民政 556
第一章 优抚 556
第一节 抚恤 556
第二节 优待 557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59
第二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与扶持 559
第二节 扶持复退军人劳动致富 561
第三章 南水库区移民安置 561
第一节 南水庫区 561
第二节 移民安置 569
第四章 赈灾 救济 扶贫 572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 572
第二节 社会救济 574
第三节 扶贫 574
第一节 孤老供养 575
第五章 社会福利 575
第二节 敬老院 576
第六章 收容 殡葬 576
第一节 收容遣散 576
第二节 殡葬改革 577
第七章 婚姻管理 577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 577
第二节 婚姻登记 578
第八章 革命老区建设 579
卷二十三 劳动 人事 580
第一章 劳动 580
第一节 工人队伍 580
第二节 就业安置 581
第三节 劳动调配 581
第四节 劳动管理 582
第二章 人事 583
第一节 公务员 干部队伍 583
第二节 干部编制 584
第三节 干部任免 587
第四节 干部调配 589
第五节 考核与奖惩 589
第三章 工资 590
第一节 工资制度 590
第二节 工资调整和改革 590
第四章 劳保福利 591
第一节 职工劳保福利 591
第二节 干部福利 593
第三节 离退休制度 594
卷二十四 军事 595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595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军事机构 59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军事机构 59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军事机构 595
第二章 地方武装 596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地方武装 59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59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598
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 599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599
第三章 驻军 59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驻军 600
第四章 兵役 600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60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壮丁训练 60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 602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603
第五章 重要战事 603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战事 603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604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606
第五节 建国后战事 607
第六章 防空 610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 610
第二节 建国后人民防空 610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612
卷二十五 教育 612
第一节 私塾 613
第二节 书院 614
第二章 学前教育 614
第一节 幼儿园 614
第二节 学前班 61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61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小学教育 61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616
第三节 重点小学简介 618
第四章 中学教育 62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21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622
第三节 重点、普通中学简介 623
第四节 小学附设初中班 624
第五章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626
第一节 师范专业教育 626
第二节 农、林专业教育 627
第四节 行知职业中学 628
第三节 卫生、农机专业教育 628
第六章 业余教育 629
第一节 农民扫盲教育 629
第二节 职工业余夜校 630
第三节 成人自学考试 630
第四节 电大、党校大中专教育 631
第七章 教学研究与教育改革 632
第一节 教学研究 632
第二节 教育改革 633
第三节 德育 634
第八章 教师 635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35
第二节 师资培训 63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637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学校设备 63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639
第二节 学校设备 6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42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642
第一章 科技机构 642
第二节 科研机构 645
第二章 科技队伍 646
第一节 科技人员 646
第二节 职称评定 646
第三章 科普活动 647
第一节 科技宣传和推广 647
第二节 人才培训 649
第三节 学会活动 649
第四章 科技成果 650
第一节 科研活动与推广 650
第二节 获奖成果 653
卷二十七 文化 656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656
第一节 文化馆、站 656
第二节 图书馆 657
第三节 书店 658
第四节 档案馆 659
第五节 县志编修 660
第二章 文学艺术活动 662
第一节 文艺团体 662
第二节 文艺创作 663
第三节 民间传统文艺 666
第四节 对联、诗选 667
第一节 广播 674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新闻 674
第二节 电视 675
第三节 电影 676
第四节 新闻 677
第四章 文物胜迹 678
第一节 古代文物 678
第二节 革命文物 678
第三节 文物保护 679
第四节 名胜景点 680
第五章 文化管理机构 683
第一章 卫生机构 684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684
第二节 卫生医疗机构 684
卷二十八 卫生 684
第二章 卫技人员 686
第二节 西医医疗 688
第三节 民间医疗 688
第一节 中医医疗 688
第三章 医疗 688
第四节 医疗设备 689
第四章 公共卫生 689
第一节 环境卫生 689
第二节 饮水卫生 690
第三节 食品卫生 690
第四节 工业卫生 691
第五节 学校卫生 691
第五章 疾病防治 692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69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698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699
第六章 妇幼保健 700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00
第二节 婴幼儿保健 701
第七章 医疗制度 703
第一节 公费医疗 703
第二节 合作医疗 704
第三节 劳保医疗 704
第一节 医政管理 705
第四节 免费医疗 705
第八章 卫生行政管理 705
第二节 药政管理 706
卷二十九 体育 707
第一章 学校体育 707
第一节 体育教学 707
第二节 达杯锻炼 708
第二章 群众体育 709
第一节 民间体育 709
第三节 人材培养 709
第二节 业余体育 711
第三章 体育竞技 711
第一节 县办体育运动会 711
第二节 参加省、市运动会 712
第四章 场地设施 714
卷三十 社会生活 715
第一章 人民生活 715
第一节 农民生活 715
第二节 职工生活 718
第二章 民俗 719
第一节 生活习俗 719
第二节 生产习俗 723
第三节 节日习俗 724
第四节 信仰习俗 725
第五节 婚姻习俗 727
第六节 丧葬习俗 730
第七节 社会风气 731
第一节 姓氏户数 734
第三章 姓氏 734
第二节 乳源主要姓氏的来源 736
第四章 宗教 737
第一节 佛教 737
第二节 道教 739
第三节 基督教 739
第五章 方言 740
第一节 概况 740
第二节 语音分析 741
第三节 词汇和语法 744
第四节 标音举例 748
卷三十一 瑶畲族 751
第一章 瑶族 751
第一节 族称 752
第二节 来源 人口 753
第三节 语言文字 758
第四节 生活状况 759
第五节 习俗 763
第六节 瑶区的“三权”统治 770
第七节 古代理民起事事件 772
第二章 畲族 772
第一节 孔源畲族的源流 773
第二节 民族节日与信仰 773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774
第一节 宣传贯彻民族政策 774
第二节 乡政权和自治县成立 775
第四节 国家经济扶持 776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776
第五节 民族团结 777
卷三十二 人物 788
第一章 人物传 788
第二章 英烈录 801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 801
第二节 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805
附录 文献选辑 806
编后记 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