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应用的发展及其抗菌作用研究简介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节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的意义 3
第三节 与抗菌作用有关的术语的概念 5
第二章 中药方剂抗菌实验的有关因素 11
第一节 中药的成分 11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 11
(一)生物碱 11
(二)甙类 12
(三)萃取温度 13
(三)鞣质 13
(四)有机酸 13
(五)挥发油 14
(六)其它成分 14
二、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15
第二节 影响中药抗菌作用的因素 16
一、药物因素 16
(一)药物品种 16
(二)药物提取 17
(四)药物浓度 19
(五)药物的酸碱度 19
(六)药物煎液的放置时间 19
(七)其它因素 20
(二)细菌悬液浓度及其生理特性 21
二、微生物因素 21
(一)细菌的种别与类型 21
(三)培养时间 22
三、其它因素 22
(一)培养基组分 22
(二)测定方法 23
第三节 方剂的抗菌作用 24
一、单味药与方剂 24
二、中药方剂的研究途径 25
(一)传统经典方剂的沿用 25
(二)改组传统经典方剂,增减药物,形成新方剂 25
三、抗菌解毒方剂药物配伍的筛选 26
(一)按抗菌作用的强弱来选配复方 26
(三)中西药物配伍组成新方剂 26
(四)取原经典方中各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组成新复方 26
(二)按药物抵制细菌呼吸作用的强弱来选配复方 27
(三)根据药物对毒素的中和作用来选配复方 34
第四节 细菌对中药方剂耐药性的形成 36
第五节 药物在试管内的抗菌作用和在机体内的疗效 39
第三章 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 45
第一节 植物药 45
二划 47
丁香 47
儿茶 48
九节茶 49
了哥王 50
十大功劳 50
八角枫 51
三划 52
三皮风 52
三颗针 53
土牛膝 54
土茯苓 54
土荆皮 55
川芎 56
川木通 57
川贝母 58
千里光 59
大黄 60
大蒜 61
大青叶 63
大风子 64
大血藤 65
大蓟 66
小蓟 67
山茱萸 68
山豆根 69
山簿荷 70
山蚂蝗 70
干姜 71
马勃 72
马蔸铃 73
马鞭草 74
马齿苋 75
四划 76
凤尾草 76
风轮菜 77
五味子 78
五倍子 79
升麻 81
五皮风 81
天南星 83
天名精 83
天葵 84
木香 85
木通 86
木贼 86
木槿 87
车前 88
丹参 89
牛耳大黄 90
牛蒡子 91
乌梅 92
乌桕 93
火炭母 93
毛茛 94
六月寒 95
水黄连 95
开喉箭 96
元宝草 96
化痰青 96
五划 97
白头翁 97
白芍 98
白及 99
白芷 100
白薇 101
白鲜皮 102
白蔹 103
白术 104
白花蛇舌草 105
白茅根 106
白果 107
龙胆草 108
艾叶 109
半枝莲 111
半边莲 111
打破碗花花 112
半夏 112
仙鹤草 113
仙茅 114
玉竹 114
瓜蒌 115
石榴皮 116
石韦 117
石斛 118
石菖蒲 119
叶下珠 120
玄参 120
甘草 122
六划 124
四季青 124
刘寄奴 125
地黄 126
地榆 127
地肤子 128
地骨皮 129
地锦草 130
地耳草 131
当归 131
百部 132
防风 133
防己 134
肉桂 135
红花 137
红辣蓼 137
老鹳草 138
冰片 139
血竭 140
决明子 141
合欢皮 142
朱砂根 142
牡丹皮 143
七划 143
牡荆叶 145
连翘 145
连钱 147
旱莲草 148
杠板归 148
诃子 149
远志 150
陈皮 151
余甘子 152
何首乌 153
吴茱萸 154
谷精草 155
皂角刺 156
花椒 156
苍术 157
苍耳子 157
没药 158
芦荟 159
芦根 160
辛夷 161
鸡屎藤 162
鸡血藤 162
赤芍 163
鸡爪参 163
八划 164
佩兰 164
岩白菜 165
苦参 166
苦丁茶 167
苦楝皮 168
泥鳅串 169
青蒿 170
知母 171
乳香 173
使君子 173
郁金 174
枇杷叶 175
泽兰 176
贯众 177
金银花 178
金樱子 180
金星凤尾 180
金钱草 181
虎杖 182
鱼腥草 183
板兰根 184
败酱草 185
侧柏叶 186
九划 187
兔儿风 187
首乌藤 188
栀子 188
胡黄连 189
胡颓子 190
络石藤 191
茵陈 192
厚朴 193
穿心莲 194
穿破石 195
骨碎补 196
枳棋子 196
枳壳 枳实 197
姜黄 198
鸦胆子 199
钩藤 200
胖大海 201
茶 201
威灵仙 202
荆芥 203
香薷 204
茜草 205
紫胡 206
十划 206
夏枯草 207
秦皮 209
秦艽 210
益母草 211
桔梗 211
海藻 212
荷叶 213
铁苋菜 214
浮萍 214
桉叶 215
射干 215
桑叶 217
重楼 218
拳参 219
臭牡丹 220
鬼针草 220
海金沙 221
十一划 222
黄连 222
黄柏 224
黄芩 226
黄药子 228
黄芪 228
黄精 229
蛇床子 230
续断 231
菊花 232
野菊花 233
野百合 234
鹿衔草 235
常山 236
淡竹叶 237
旋覆花 238
菟丝子 239
淫羊藿 239
?木 240
密蒙花 241
麻黄 242
商陆 242
?葜 243
十二划 244
紫花地丁 244
紫草 245
紫苑 246
紫苏 246
紫珠草 247
萹蓄 248
紫薇 248
隔山撬 249
酢酱草 249
番泻叶 250
喜树 251
鹅不食草 252
十三划 252
蒺藜 252
葛根 253
矮茶风 254
蒲公英 255
蒲黄 256
椿皮 256
腹水草 257
槐米 258
十四划 259
漏芦 259
槟榔 259
豨菳草 261
蔓荆子 261
十五划以上 262
榧子 262
薄荷 263
藁本 264
藿香 265
牛黄 266
第二节 动物药 266
五灵脂 267
胆汁 268
蜈蚣 269
蝉蜕 270
蟾酥 271
第三节 矿物药 271
白降丹 272
红粉 273
明矾 274
轻粉 274
雄黄 276
(一)中药的制备 289
一、实验的准备 289
第四章 中药抗菌效力的测定方法 289
第一节 体外抗菌试验 289
(二)供试微生物的准备 291
(三)培养基的制备 292
二、中药抗菌作用的测定方法 298
(一)连续稀释试验 299
(二)扩散试验 303
(三)挥发性物质的熏蒸试验 308
(四)氯化三苯四氮唑快速试验 310
三、中药抗结核杆菌效力的测定方法 311
(一)结核杆菌的培养特性 311
(三)测定方法 312
(二)试验菌液的准备 312
四、中药抗真菌效力的测定方法 314
(一)真菌的培养特性 314
(二)测定方法 315
五、中药抗钩端螺旋体效力的测定方法 315
(一)中药对钩端螺旋体的抑制作用的测定 316
(二)中药对钩端螺旋体的杀灭作用的测定 317
六、中药抗病毒作用的测定方法 317
(一)病毒组织培养抑制测定法 318
(二)测定中药抗病毒效力的鸡胚培养抑制法 324
七、中药抗立克次氏体作用的测定 328
(三)抑制动物实验性病毒感染测定法 328
八、中药抗阴道滴虫作用的测定 329
(一)中药对阴道滴虫的抑制作用的测定 329
(二)中药对阴道滴虫的直接杀灭作用的测定 330
(三)中药挥发性物质对阴道滴虫的杀灭作用的测定 330
第二节 中药的体内治疗实验 331
一、实验的准备工作 331
(一)药物 332
(二)病原微生物 334
(三)动物 334
二、病原微生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336
(二)LD50的计算方法 338
(一)LD50的试验方法 338
三、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342
(一)攻毒 342
(二)给药治疗 346
(三)实验结果 349
四、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351
(一)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352
(二)给药治疗 353
(三)观察和结果的判断 353
五、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355
六、中药对动物实验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治疗作用 357
(一)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357
(二)给药治疗 358
(四)中药疗效的判断 359
七、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病毒感染的治疗作用 359
(三)观察指标 359
(一)给药治疗 360
(二)观察指标 361
八、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立克次氏体感染的治疗作用 362
(一)攻毒 362
(二)给药治疗 362
(三)实验结果 362
九、中药对动物实验性滴虫感染的治疗作用 362
(一)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362
(三)实验结果 363
(二)给药治疗 363
十、中药对动物实验性疟原虫的治疗作用 364
(一)鸡疟模型 364
(二)鼠疟模型 364
附录 366
附录一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366
附录二 实验室用品的消毒与灭菌法 374
附录三 注射针头的规格 378
附录四 常用动物的注射量和使用针头的规格 379
附录五 常用实验动物的正常体温、脉搏及呼吸数 379
附录六 人和实验动物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