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第一编 地理 1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
第一节 同乐名称的由来 1
第二节 建置 2
第三节 位置 面积 2
第一节 区划及变更 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3
第二节 村公所、村民委员会及村落 4
第三节 村寨简史 6
第三章 自然环境 13
第一节 地层 地貌 13
第二节 土壤 13
第三节 气候 14
第四节 主要山峰 14
第五节 水资源 15
第七节 矿产分布 16
第六节 动物资源 16
第四章 灾害 17
第一节 干旱·洪涝·霜冻·冰雹 17
第二节 大风·雷击·病虫 18
第三节 火灾 19
第二编 经济 20
第五章 农业 20
第一节 耕地面积及劳力 20
第二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 21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2
第四节 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23
第五节 主要经济作物及产量 24
第六节 农田水利建设 24
第七节 农业技术运用与推广 25
第八节 畜牧业 26
第九节 渔业 27
第六章 林业 30
第一节 概况 30
第三节 林权管理 31
第二节 分布 积量 31
第四节 造林灭荒 33
第五节 森林保护 34
第六节 茶油 34
第七节 水果资源 36
第七章 乡村工业企业 3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业 3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业 37
第三节 乡级工业 38
第四节 电力工业 39
第八章 商业 40
第一节 概况 40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0
第三节 集体商业 42
第四节 个体商业 43
第九章 粮油 43
第一节 仓储 43
第二节 购销 44
第三节 加工 46
第十章 财税金融 48
第一节 财政 48
第二节 金融 49
第三节 税务 53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 54
第一节 交通建设 54
第二节 运输 55
第一节 邮政 56
第十二章 邮电 56
第二节 邮政业务 57
第十三章 乡村建设 58
第一节 同乐街建设 58
第二节 农村建设 60
第三节 学校建设 60
第十四章 扶贫开发 62
第一节 资金投入及效益 62
第二节 扶贫工作队人名录 6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6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68
第十五章 政党 68
第三编 政治 68
第十六章 权力机关 71
第一节 乡人民代表大会 71
第二节 乡人大主席团 72
第十七章 政府机构 74
第一节 明清时期旧制 74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制 74
第三节 乡人民政府 77
第四节 政务 79
第十八章 群众团体 80
第一节 共青团 80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82
第三节 工会 83
第十九章 军事 84
第一节 武装机构 84
第二节 兵役 85
第三节 兵事纪略 85
第一节 私塾及民国时期教育 94
第四编 文化 94
第二十章 教育 94
第二节 幼儿教育 95
第三节 小学教育 95
第四节 中学教育 98
第五节 成人教育 103
第六节 教师队伍 105
第一节 机构 106
第二节 艺术形式 106
第二十一章 文化艺术 106
第三节 文艺团队及活动 110
第四节 民间艺人及作品 113
第五节 广播电视 114
第六节 电影放映 115
第七节 图书 摄影 116
第八节 文物 风景 117
第二十二章 卫生 122
第一节 医疗机构 122
第二节 防疫保健 124
第一节 机构设施 125
第二十三章 体育 12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12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127
第四节 体育竞赛 128
第五编 社会 133
第二十四章 人口 133
第一节 人口概况 133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34
第三节 寿星名录 135
第一节 民族分布 136
第二十五章 民族 136
第二节 族源 姓氏 137
第二十六章 风俗习惯 140
第一节 生活习俗 140
第二节 生产习俗 142
第三节 禁忌 143
第四节 宗教信仰 144
第五节 道德风尚 144
第六节 风情节日 145
第一节 烈士 162
第六编 人物 162
第二十七章 烈士传略 162
第二节 抗暴先驱 163
第三节 乡贤 163
第四节 能工巧匠 164
第五节 其他人物 164
第七编 杂记 168
第二十八章 艺文 168
第一节 诗词 楹联 168
第二节 谚语 171
第二十九章 同乐第一 175
第三十章 同乐奇闻 181
第三十一章 故事传说 181
附录 188
同乐籍人加入国家各种学术团体协会及发表作品情况表 188
同乐籍人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名录 189
同乐籍人任正副区级以上职务人名录 190
同乐乡中小学负责人名录 192
大事年表 193
编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