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中西古代天文学之比较 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3
第三节 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衰落 7
第二章 天文学史的主要文献史料 14
第一节 甲骨 金文 《诗经》 14
第二节 《周易》 《尚书》 《周礼》 16
第三节 《夏小正》 《月令》 《十二纪》 《时则训》《时训解》 18
第四节 先秦诸子 21
第五节 二十四史中天文律历诸志 23
第六节 《周髀算经》 《灵宪》 28
第七节 《乙巳占》 《开元占经》 《观象玩占》 31
第八节 《甘石星经》 《步天歌》 《灵台秘苑》 34
《景祐乾象新书》 34
第九节 《浑天仪图注》 《新仪象法要》 36
第十节 《畴人传》 出土文物和其他 38
第三章 天文仪器 41
第一节 表和圭 41
第二节 漏和刻 45
第三节 浑仪 53
第四节 简仪和仰仪 58
第五节 浑象 61
第六节 西域仪象 65
第七节 晷仪 复矩 正方案 牵星板 67
第四章 古历解读 74
第一节 中国古历沿革和分期 74
第二节 古历计算原理和方法概述 82
第三节 日躔 85
第四节 月离 89
第五节 交食推步 93
第六节 晷漏和中星 98
第七节 行星位置计算 101
第八节 少数民族历法 106
第一节 盖天—天在上,地在下,天盖地 110
第五章 天地的结构和形状 110
第二节 浑天—天在外,地在内,天包地 113
第三节 宣夜—日月众星,无所根系 116
第四节 地体形状 118
第五节 宇宙无限和天地成亡 123
第六章 恒星 126
第一节 星名琐谈 126
第二节 三垣二十八宿 129
第三节 甘石巫三家星 132
第四节 星图 133
第五节 星表 140
第一节 应用历史天文学简介 144
第七章 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研究 144
第二节 古代天象记录的寻求 146
第三节 古日食与地球自转问题 150
第四节 彗流陨记录的研究 155
第五节 太阳黑子和极光史料的意义 162
第六节 行星现象和太阳变化 165
第七节 古代客星与现代遗迹 172
第八节 古记录中的恒星光色变化 176
第八章 古代天文学对外域的影响 182
第一节 中国古典天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 182
第二节 日本古代天文学的中国背景 184
第三节 朝鲜古代天文学的特点 190
第四节 东南亚一带的汉历 194
第五节 中印交流 196
第六节 阿拉伯民族与中国 198
第七节 中国古典天文学进入欧洲 199
第八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 200
第九章 中西天文学合流 202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天文学形势 202
第二节 《崇祯历书》和第谷体系 204
第三节 北京古观象台及《灵台仪象志》 207
第四节 《仪象考成》、《历象考成》和地心椭圆面积定律 213
第五节 《谈天》标志着转折 215
第六节 《谈天》的内容 217
第七节 近代天文事业的基础 220
第十章 古代天文学家 222
刘歆(?—23) 222
贾逵(30—101) 224
张衡(78—139) 225
何承天(370—447) 226
祖冲之(429—500) 228
张子信 229
刘焯(542—608) 230
李淳风(602—670) 231
瞿昙家族 232
一行(683—727) 234
苏颂(1020—1101) 235
沈括(1031—1095) 236
耶律楚材(1190—1244) 237
扎马鲁丁 238
郭守敬(1231—1316) 239
贝琳(?—1490) 241
徐光启(1562—1633) 242
梅文鼎(1633—1721) 243
明安图(约1692—约1765) 244
李善兰(1811—1882)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