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要 3
第二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 4
第二章 红细胞检验 7
第一节 红细胞计数 7
一、红细胞概述 7
二、红细细胞目视计数法 7
三、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定 9
四、血红蛋白吸管的质量鉴定 10
五、血细胞计数板的质量鉴定 11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 12
一、血红蛋白生理概要 12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12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13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4
第三节 红细胞比积测定 16
一、Wintrobe法 16
二、微量离心法 17
三、红细胞压积测定的质量控制 17
第四节 红细胞参数平均值的计算 18
一、平均红细胞容积 18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18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8
第五节 红细胞形态异常 19
一、大小异常 19
二、形态异常 20
三、染色异常 21
四、结构异常 21
第六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 22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 22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23
第七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4
一、Westergren法 24
二、红细胞沉降率的质量控制 26
第八节 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27
第三章 白细胞检验 28
第一节 白细胞概述 28
一、嗜中性粒细胞 28
二、嗜酸性粒细胞 29
三、嗜碱性粒细胞 29
四、淋巴细胞 29
五、单核细胞 29
第二节 白细胞计数 30
一、白细胞目视计数法 30
二、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31
第三节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31
一、玻片的清洁 31
二、血涂片的制作 32
三、染色 32
四、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34
第四节 白细胞分类 34
一、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形态 34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法 35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 35
四、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36
第五节 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象和形态学变化 40
一、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40
二、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40
第六节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41
第七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43
一、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 43
二、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43
三、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态特征 44
第八节 血细胞计数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44
一、血细胞计数原理 44
二、血细胞计数仪的使用 45
三、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中几个参数的临床意义 48
第九节 血液学常规检验质量控制 52
一、采血的质量保证 52
二、标本的保存及传送 52
三、显微镜细胞计数的质量保证 52
四、血细胞计数仪的质量保证 53
五、室间质量评价 54
第四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 56
第一节 血小板计数 56
一、血小板生理概要 56
二、血小板显微镜计数法 56
三、血小板计数质量控制 57
第二节 出血时间测定 58
第三节 凝血时间测定 59
第四节 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60
第五节 血小板功能检查 60
第六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61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 62
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质量控制 62
第五章 输血血型血清学检验 64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 64
一、ABO血型的分类 64
二、ABO抗原与血型物质 64
三、ABO血型抗体 65
第二节 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的制备 66
一、标准A、B、O血清的制备 66
二、标准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67
第三节 ABO血型鉴定 67
一、ABO血型的鉴定 67
二、ABO亚型血型鉴定 68
第四节 Rh血型鉴定 68
第五节 交叉配血 70
一、输血的种类和适应证 70
二、交叉配血及方法 71
第六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干扰及克服方法 73
一、责任性错误 74
二、假阴性反应 74
三、假阳性反应 75
第七节 血型鉴定与输血的质量控制 77
一、标准血清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 77
二、标准红细胞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 77
三、AB型人血清和蛋白酶的质量控制 78
四、血型鉴定与配血的质量控制 79
五、血液发放与输血的质量控制 81
第六章 骨髓细胞检验 84
第一节 骨髓细胞检验步骤 84
一、骨髓取材 84
二、骨髓涂片制备 84
三、涂片染色 84
四、骨髓象观察和细胞分类 85
五、正常骨髓象 86
第二节 各阶段血细胞形态学特征 86
一、红细胞系统 86
二、粒细胞系统 87
三、淋巴细胞系统 88
四、单核细胞系统 88
五、浆细胞系统 88
六、巨核细胞系统 89
七、其它细胞系统 89
第三节 细胞化学染色 90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沃什伯恩(Washburn)法] 90
二、苏丹黑B(SB)染色 91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91
四、糖原染色(高碘酸-雪夫反应PAS法) 93
五、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95
六、酯酶染色 95
七、铁染色 97
第四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 99
一、贫血 99
二、白血病 101
三、其他血液病 106
第五节 骨髓涂片检查的质量控制 110
一、骨髓标本的质量要求 110
二、骨髓涂片检查的注意事项 111
三、报告单书写要求 112
四、骨髓涂片检查的质量控制 112
第七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 114
第一节 概述 114
第二节 血液粘度测定 115
一、全血粘度和表观粘度 115
二、相对粘度和比粘度 115
三、还原粘度 115
第三节 红细胞聚集的测定 120
一、血沉法 120
二、血沉方程K值法 121
第四节 红细胞电泳 122
第八章 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平衡 124
第一节 血液气体分析的名词及意义 124
一、血红蛋白 124
二、酸碱度 124
三、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 125
四、二氧化碳分压 125
五、动脉血氧分压 126
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126
七、血氧饱和度 126
八、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与解离 127
九、吸氧浓度与动脉血氧张压的关系 128
十、二氧化碳总量 128
十一、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 128
十二、缓冲碱(BB) 129
十三、剩余碱(BE) 129
十四、阴离子间隙(AG) 129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130
一、标本的采集 130
二、标本的保存 130
第三节 血气报告的临床分析步骤 131
一、判断各种酸碱平衡失调类型的原则 131
二、对呼吸功能状态作出判断 132
三、对组织缺氧状态的估计 132
第四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方法 133
一、表格归纳法 133
二、坐标图分析法 133
三、代偿预计值的推算 134
四、临床表现结合综合动态的分析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134
第五节 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 136
一、急、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136
二、急、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37
三、代谢性酸中毒 137
四、代谢性碱中毒 138
五、混合型酸碱失衡 138
六、代偿方程及95%置信限的诊断 140
七、血气酸碱分析常用参数计算公式 144
第六节 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 144
第九章 基因诊断技术 147
第一节 基因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47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148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149
第二节 PCR技术基本原理 151
一、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152
二、PCR反应特点 154
三、PCR扩增产物的分析 154
第三节 PCR操作方法 155
一、材料与方法 155
二、PCR反应液的配制 155
三、PCR循环 155
四、逆转录PCR 155
第四节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分析鉴定 156
一、琼脂凝胶电泳 156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58
第五节 PCR污染与对策 159
一、污染原因 159
二、污染的监测 160
三、防止污染的方法 160
第六节 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160
一、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 160
二、假阴性 160
三、假阳性 161
四、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162
第二篇 体液及排泄物检验 165
第一章 尿液检验 165
第一节 尿液的理学检验 165
一、尿液的收集 165
二、尿液标本的保存 166
三、尿量 166
四、颜色 166
五、气味 167
六、透明度 167
七、酸碱反应 168
八、比重 168
九、尿比重质量控制 169
第二节 尿沉渣检查 169
一、尿沉渣的制备 169
二、尿沉渣镜检可见到的有形成分 170
三、尿沉渣检查的质量控制 176
四、12小时尿沉淀物计数 176
第三节 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179
一、加热乙酸法 179
二、磺基水杨酸法 179
三、本-周蛋白质检验 181
四、尿血红蛋白检验(隐血试验) 181
五、尿肌红蛋白检查 182
第四节 尿糖定性试验 183
一、班氏定性法 183
二、尿糖检验质量控制 184
第五节 尿酮体检验 184
第六节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185
第七节 尿胆原定性试验 186
第八节 尿胆素定性试验 187
第九节 尿乳糜定性试验 187
第十节 莫氏(Mosenthal)浓缩试验 188
第十一节 酚红排泄试验 188
第十二节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 190
第十三节 尿苯丙酮酸定性试验 190
第十四节 尿液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191
一、尿分析仪测定的基本原理 191
二、尿液分析仪使用注意事项 193
第十五节 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193
第二章 粪便检验 196
第一节 粪便标本的收集 196
第二节 粪便理学检验 196
一、性状 196
二、颜色 197
三、结石 197
第三节 粪便显微镜检验 197
第四节 粪便潜血检验 200
第五节 粪便检验的质量控制 201
一、粪便标本收集 201
二、镜检标本的制作要求 201
三、镜检规则及报告方式 201
第三章 脑脊液检验 202
一、适应证及标本采集 202
二、理学检验 202
三、化学检验 203
四、显微镜检验 204
第四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 206
一、标本收集 206
二、理学检验 206
三、化学检验 206
四、显微镜检验 207
五、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207
第五章 精液检验 209
一、标本收集 209
二、理学检验 209
三、显微镜检验 209
第六章 前列腺液检验 213
一、标本收集 213
二、显微镜检验 213
三、临床意义 214
第三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217
第一章 临床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217
第一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和校正 217
一、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 217
二、常用玻璃量器的规格及校正 218
第二节 试剂的配制与保存 219
一、化学试剂的品质规格 220
二、化学(原料)试剂的保管 220
三、实验试剂的配制 221
四、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222
五、实验试剂的使用 223
第二章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应用 224
第一节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224
一、外观 224
二、稳定性与均一性 225
三、试剂盒的几项基本性能指标 226
四、pH与延迟反应时间 226
五、标准品 226
第二节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选购与管理 227
一、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选购 227
二、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应用与管理 227
第三章 蛋白质测定 229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测定 230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测定 231
第三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 232
第四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236
第五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 237
第六节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238
一、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238
二、邻苯三酚红钼铬合显色法 239
第七节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240
一、免疫扩散法 240
二、散射比浊法 240
第八节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241
第九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242
第十节 血清肌红蛋白测定 243
一、ELISA法 244
二、RIA法 244
第十一节 血清肌钙蛋白测定 245
一、心肌钙蛋T、I的快速检测 245
二、心肌钙蛋白T的ELISA法测定 246
三、心肌钙蛋白I的ELISA法测定 247
第十二节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 248
一、ELISA法 248
第十三节 血清转铁蛋白的测定 249
一、免疫散射比浊法 249
二、血清总铁结合量计算 250
第十四节 尿液蛋白测定 250
一、双缩脲法 250
二、丽春红S法 251
第四章 酶类测定 253
一、基本方法 253
二、酶活力的表示法和计算 253
三、酶样品的贮存与处理 254
四、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255
五、血清酶活性测定的选择和评价 255
第一节 血清丙氨酸转换酶(ALT)测定 255
一、连续监测法 256
二、赖氏法 258
第二节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测定 259
一、连续监测法 259
二、赖氏法 260
第三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261
一、连续监测法 262
二、比色法 263
第四节 酸性磷酸酶(ACP)测定 265
第五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LD)测定 267
一、连续监测法(LD-L法) 267
二、连续监测法(LD-P法) 268
三、比色法 269
第六节 血清L-γ谷氨酰基移换酶(GGT)测定 270
一、连续监测法(Ⅰ) 271
二、重氮试剂比色法 271
三、连续监测法(Ⅱ) 272
第七节 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273
一、酶偶联测定法 274
二、肌酸显色法 274
第八节 血清淀粉酶(AMS)测定 276
一、碘-淀粉比色法 277
二、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 278
第九节 胆碱脂酶(ChE)测定 279
一、比色法 279
二、拟胆碱酯酶测定连续监测法 280
第十节 血清脂肪酶(LPS)测定 282
一、滴定法 282
二、比浊法 283
第十一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 284
第十二节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 285
一、比色法 285
二、连续监测法 286
第十三节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287
一、苄醛偶氮苯酚法 287
二、醛苯腙法 288
第十四节 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 290
第十五节 血清腺苷脱氢酶(ADA)测定 291
第十六节 同工酶测定 293
一、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293
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296
第五章 肝功能试验 299
第一节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 299
一、咖啡因法(改良Jendrassik-Grof)法 299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 301
第二节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303
第三节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305
第四节 血浆氨的酶两点法测定 308
第六章 糖类测定 310
第一节 血清葡萄糖测定 310
一、葡萄糖氧化酶(GOD)法 310
二、葡萄糖邻甲苯胺(O~TB)法测定 312
三、已糖激酶(HK)法 313
第二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 314
第三节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315
第四节 尿液葡萄糖测定 315
第五节 乳酸测定 316
一、全血乳酸分光光度法测定 316
二、血浆乳酸比色法测定 317
第六节 全血丙酮酸分光光度计测定 318
第七章 肾功能测定 320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 321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321
二、菊粉清除率测定 322
三、尿素清除试验 323
第二节 血清尿素(Urea)测定 324
一、二乙酰-肟法 324
二、酶偶联速率法 325
三、脲酶-波氏比色法 326
第三节 血清肌酐(Cr)测定 327
一、去蛋白终点法 327
二、肌酐速率法测定 328
第四节 血清尿酸(UA)测定 329
一、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329
二、磷钨酸还原法 330
第八章 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 332
一、临床检查项目 333
二、标本采集与处理 334
第一节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335
一、酶法(CHOD-PAP法) 335
二、正已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 337
第二节 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341
一、酶法(GOP-PAP) 341
二、化学法(乙酰丙酮法) 344
第三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345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 345
二、DS-Mg2+沉淀法 346
三、直接法测定HDL-C 347
第四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 347
一、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 347
二、聚乙烯硫酸(PVS)沉淀法 348
第五节 血清载脂蛋白(apo)测定 349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AI 349
二、免疫透射比浊度测定apoB 351
三、ELISA法测定脂蛋白(a) 352
第九章 血液无机离子的测定 354
第一节 钠、钾测定 354
一、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简称火焰光度法) 354
二、离子选择电极(ISE)法 357
第二节 氯测定 358
一、硝酸汞滴定法 358
二、电极法 359
三、硫氰酸汞比色法 360
第三节 钙测定 361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MTB) 362
二、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 363
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364
四、离子钙测定 365
第四节 磷测定 367
一、硫酸亚铁钼蓝比色法 367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368
三、米吐尔直接显色法 368
第五节 镁测定 370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 370
二、Calmagite染液比色法 371
第六节 铁测定 372
一、血清铁比色法测定(双吡啶比色法) 372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373
第十章 临床化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375
第一节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375
一、医生化验单的申请 375
二、病人准备 376
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376
四、标本的处理和储存 376
五、病人资料的登录 377
六、各种器材的校正和仪器的校准 377
七、实验室方法学的评估 377
第二节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381
一、室内质量控制 381
二、室间质量评价 387
三、质控血清的选择 389
第三节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89
一、ROC曲线的含义 390
二、ROC曲线的具体绘制 391
三、ROC曲线的优点及缺点 391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 395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 395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395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95
一、屏障结构 395
二、吞噬细胞 396
三、抗菌物质 396
第三节 抗原 397
一、抗原的概念 397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397
三、抗原的特异性 398
四、抗原的分类 398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399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00
第一节 免疫器官 400
一、中枢免疫器官 400
二、外周免疫器官 400
第二节 免疫细胞 401
一、T淋巴细胞 401
二、B淋巴细胞 404
三、其他淋巴细胞 405
四、单核吞噬细胞 405
五、中性粒细胞 406
六、嗜酸粒细胞 407
七、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407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40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408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10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410
二、激活补体 410
三、结合Fc受体 411
四、穿过胎盘 411
五、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411
六、抗体的免疫原性 411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 411
一、IgG 411
二、IgM 412
三、IgA 412
四、IgD 413
五、IgE 413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 414
一、单克隆抗体 414
二、基因工程抗体 41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415
第一节 概述 415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415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415
三、补体的代谢 416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416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416
二、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417
三、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418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20
一、补休介导的细胞溶解 420
二、调理作用 420
三、引发炎症反应 420
四、消除免疫复合物 420
五、免疫调节作用 421
六、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421
第四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 421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遗传性缺陷 422
二、补体调节蛋白的缺陷 422
三、补体受体缺陷 422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23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命名、来源和分类 423
一、细胞因子的命名 423
二、细胞因子的来源 423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 424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25
一、理化特性 425
二、分泌特点 425
三、细胞因子受体特点 425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 425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425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 426
二、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427
第四节 细胞因子各论 428
一、IL-1 428
二、IL-2 429
三、IL-3 430
四、IL-4 430
五、IL-5 431
六、IL-6 432
七、IL-7 432
八、IL-8 433
九、IL-9 433
十、IL-10 434
十一、IL-11 434
十二、IL-12 434
十三、IL、13 435
十四、肿瘤坏死因子 435
十五、干扰素 436
十六、集落刺激因子 437
十七、TGF-β 438
十八、IL-1抑制物 439
第六章 粘附因子 440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440
一、粘附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440
二、粘附分子的其它生物学作用 442
第二节 粘附分子与临床 442
一、粘附因子与疾病 442
二、粘附分子的检测 444
第七章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 445
第一节 评价免疫学检验质量的指标 445
一、诊断敏感性 445
二、诊断特异性 445
三、诊断指数 446
四、诊断效率 446
五、阳性预测值 446
六、阴性预测值 446
七、正常上限 446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几个主要问题 446
一、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446
二、器材和试剂的标定与选择 446
三、标准参考品制备标准曲线进行质控 447
第三节 常用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 447
一、沉淀试验 447
二、凝集试验 447
三、补体结合试验 448
四、抑制试验 448
五、放射免疫测定 449
六、酶免疫测定 449
第四节 免疫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450
一、免疫室内质量控制 450
二、免疫室间质量评价 453
三、质量保证参考品 454
第八章 免疫学检查 45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检查 455
一、常规检查 455
二、特殊检查 456
第二节 补体的检测 461
一、补体总活性测定 461
二、补体各成分的检测 463
三、补体裂解产物的测定 464
四、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466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467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467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468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查 469
一、抗核抗体的检测 469
二、抗ENA抗体的检测 470
三、抗DAN抗体检测 470
四、类风显因子检测 471
五、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471
六、抗胃壁细胞抗体的检测 472
七、抗平滑肌抗体的检测 472
八、抗骨骼肌抗体的检测 472
九、抗心肌抗体的检测 473
十、抗肾上腺皮质抗体的检测 473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检测 473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 473
十三、抗TSH受体抗体的检测 474
十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测 474
十五、抗胰岛素抗体的检测 475
十六、抗胰岛细胞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检测 475
十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 476
第五节 微量物质的体外免疫学检查技术 476
一、放射免疫分析 476
二、免疫酶技术 477
三、乳胶颗粒光度免疫测定法 478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479
五、免疫缺陷的生物化学检查 481
第六节 淋巴细胞检查 483
一、T细胞和B细胞的检测 483
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483
三、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487
四、T细胞和B细胞受体的检测 489
五、淋巴细胞功能检查 490
第七节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494
一、巨噬细胞功能检查 494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496
第八节 HLA检测法 498
一、血清学方法 499
二、细胞学方法 500
三、HLA抗原与疾病的相关性 501
第九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502
一、胶体金技术 502
二、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503
三、免疫组化的其他显示方法 504
第十节 免疫电镜检查 506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 511
第一章 概述 511
第一节 微生物概述 511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511
二、细菌概述 511
三、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512
第二节 细菌检验工作注意事项 512
一、细菌室注意事项 512
二、操作中注意事项 513
第三节 细菌标本形态学检验 513
一、细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法 513
二、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514
三、临床上常用的细菌染色法 514
第二章 细菌学检验中常用的培养基 518
第一节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技术 518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518
二、培养基的制备程序 519
第二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法及用途 520
一、基础培养基 520
二、基本分离培养基 521
三、常用的生化鉴定培养基 524
第三章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527
第一节 细菌的一般接种法 527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 527
二、斜面接种法 528
三、倾注培养法 528
四、穿刺接种法 528
五、液体接种法 528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法 529
一、需氧培养法 529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529
三、厌氧培养法 529
第四章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2
第一节 从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细菌的基本要领 532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3
一、标本采集 533
二、检验程序 533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34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35
第三节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5
一、标本采集 535
二、检验程序 536
三、检验方式及报告方式 536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37
第四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9
一、标本采集 539
二、检验程序 540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0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41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42
一、标本采集 542
二、检验程序 542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3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44
第六节 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45
一、标本的采集 545
二、检验程序 545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5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47
第七节 鼻、咽、眼、耳拭子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47
一、标本的采集 547
二、检验程序 548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48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50
第八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1
一、标本的采集 551
二、检验程序 551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51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52
第九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3
一、标本的采集 553
二、检验程序 553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53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54
第十节 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5
一、标本的采集 555
二、检验程序 555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56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56
第十一节 脑脊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7
一、标本的采集 557
二、检验程序 557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57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58
第十二节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9
一、标本的采集 559
二、检验程序 559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 560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 561
第五章 革兰阳性球菌的常规鉴定 56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563
一、分类 563
二、生物学特性 563
三、常规鉴定 563
四、试验方法 564
第二节 微球菌属 568
一、分类 568
二、生物学特性 568
三、常规鉴定 568
第三节 键球菌属 569
一、分类 569
二、生物学特性 569
三、常规鉴定 569
四、试验方法 572
第四节 肠球菌属 574
一、分类 574
二、生物学特征 574
三、常规鉴定 574
四、试验方法 575
第六章 革兰阴性球菌的常规鉴定 576
第一节 柰瑟菌属 576
一、分类 576
二、生物学特征 576
三、常规鉴定 576
四、试验方法 577
第二节 莫拉菌属布兰汉亚属 578
一、分类 578
二、生物学特性 578
三、常规鉴定 579
四、试验方法 579
第七章 革兰阳性杆菌的常规鉴定 580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580
一、分类 580
二、生物学特性 581
三、常规鉴定 581
四、试验方法 581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 583
一、分类 583
二、生物学特性 583
三、常规鉴定 583
第三节 炭疽杆菌 584
一、生物学特性 584
二、常规鉴定 584
第八章 革兰阴性杆菌的常规鉴定 585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585
一、分类 585
二、生物学特性 585
三、常规鉴定 585
四、试验方法 587
第二节 军团菌属 587
一、分类 587
二、生物学特性 587
三、常规鉴定 588
四、试验方法 588
第三节 弯曲菌属、螺旋菌属 590
一、分类 590
二、生物学特性 590
三、常规鉴定 591
四、试验方法 592
第四节 肠杆菌科 592
一、分类 592
二、生物学特性 596
三、常规鉴定 596
第九章 分枝杆菌的常规鉴定 601
一、分类 601
二、生物学特性 602
三、常规鉴定 602
第十章 弧菌属的常规鉴定 605
一、分类 605
二、生物学特性 605
三、常规鉴定 605
四、试验方法 608
第十一章 非发酵菌的常规鉴定 609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609
一、分类 609
二、生物学特性 609
三、常规鉴定 609
四、试验方法 614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 615
一、分类 615
二、生物学特性 615
三、常规鉴定 615
第三节 产碱杆菌属 616
一、分类 616
二、生物学特性 616
三、常规鉴定 616
第十二章 厌氧菌的常规鉴定 618
第一节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618
一、消化球菌属 618
二、消化链球菌属 618
三、瘤胃球菌属 619
四、八叠球菌属 619
第二节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620
第三节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621
一、拟杆菌属 621
二、梭杆菌属 621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625
一、双岐杆菌属 625
二、真杆菌属 626
三、丙酸杆菌属 627
四、放线菌属 628
第五节 梭菌属 628
第十三章 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的鉴定 639
第一节 念珠菌属 639
一、分类 639
二、生物学特性 639
三、常规鉴定 640
四、试验方法 640
第二节 隐球菌属 643
一、分类 643
二、生物学特性 643
三、常规鉴定 644
四、试验方法 644
第十四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645
第一节 病原性螺旋体 645
一、钩端螺旋体 645
二、梅毒螺旋体 646
三、回归热螺旋体 647
四、雅司螺旋体 647
第二节 衣原体 647
一、沙眼衣原体 648
二、鹦鹉热衣原体 649
三、肺炎衣原体 649
第三节 病原性支原体 650
一、分类 650
二、生物学特性 6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651
第十五章 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52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 652
一、试验材料 652
二、操作方法 652
三、结果判定 656
第二节 试管稀释法 656
一、试验材料 656
二、操作方法 656
三、结果判定 657
第十六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658
第一节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 658
一、智力因素 658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 659
三、质量监测 661
第二节 临床细菌室室间质量评价 662
一、用模拟临床标本做质量评价 663
二、用日常临床标本的检验结果做质量评价 663
第十七章 医院内感染及其监测 664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664
一、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664
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 664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实验监测 666
一、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管理体系 666
二、监测实验室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667
三、带菌者与易感人群的检查 668
[附录] 临床医学检验正常值 673
一、血液检查 673
二、血液生化检查 676
三、免疫学检查 687
四、激素类测定 691
五、骨髓细胞学检查 696
六、体液和排泄物的检查 698
七、血液流变学检查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