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理论与概念篇 3
一、主要术语及其定义 3
1.什么是“安全”的定义? 3
2.什么是“文化”的定义? 4
3.什么是“安全文化”的定义? 6
4.“安全文化”的概念是何时提出的? 7
二、基本概念 9
5.什么是安全观念文化? 9
6.什么是安全行为文化? 10
7.什么是安全物质文化? 12
8.什么是大众安全文化? 14
9.什么是安全科学的概念? 15
10.什么是安全科学研究的要素及范畴? 16
11.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安全哲学和安全思维方法? 18
12.为什么要进行大众的安全文化建设? 20
13.为什么说安全文化是大众文化? 22
14.为什么说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24
15.为什么说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25
16.为什么说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影响着子孙万代? 27
17.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29
18.什么是安全教育原则? 31
三、基本理论 32
19.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哪些领域? 32
20.安全文化涉及哪些领域? 34
21.安全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是怎样的? 36
22.安全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7
23.安全文化的系统是怎样的? 39
24.安全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40
25.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42
26.安全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44
27.安全文化与减灾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46
28.安全文化与预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47
29.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49
30.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51
31.安全文化与安全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52
32.安全文化建设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54
33.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6
34.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58
35.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59
36.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61
37.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是怎样的? 62
38.企业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如何? 64
39.企业安全文化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66
40.安全文化建设与事故预防的关系是什么? 68
41.安全文化与质量文化的关系怎样? 69
42.怎样着眼于21世纪发展安全文化? 75
方法与原理篇 75
一、应用原理及基础 75
43.为什么说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极为重视安全科技发展和生活领域的安全? 76
44.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途径是什么? 78
45.什么是安全文化的原则? 80
46.如何进行安全文化的系统工程? 82
47.怎样进行大众安全文化建设? 82
48.如何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 85
49.建设产业安全文化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85
50.如何建设环境文化? 88
51.如何发展减灾文化? 90
52.如何实施安全文化战略? 92
53.政府官员(公务员)应建立怎样的安全哲学观(安全观)? 95
54.企业法人代表应建立怎样的安全生产观? 97
55.安全文化及其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有哪些? 99
二、方法和手段 99
56.什么是安全文化的手段? 101
57.什么是安全文化的评价? 103
58.什么是安全的教育方法? 105
59.什么是安全的管理手段? 108
60.什么是企业的安全经济手段? 110
61.什么是安全生产的行政手段? 111
62.什么是企业的安全文化手段? 113
63.企业安全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115
64.企业安全文化的工具有哪些? 117
65.企业安全文化的应用模式如何? 119
实践与应用篇 125
一、大众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 125
66.如何进行社会公众的安全文化建设? 125
67.如何应用安全的管理手段? 127
68.如何实施质量文化战略? 130
69.如何在家庭室内减灾方面建设安全文化? 132
70.如何进行社会大众的安全教育? 134
71.如何进行官员的安全教育? 136
72.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事故预防? 137
73.如何在城市景观方面建设安全文化? 140
74.如何在减少社会生命风险方面建设安全文化? 142
75.怎样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应急避难自救行为? 144
二、减灾文化、环境文化与预防文化的实践与应用 146
76.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减灾目标? 146
77.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安全减灾意识? 147
78.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人类环境保护? 149
79.如何实施减灾安全文化战略? 151
80.如何实施环境文化战略? 152
81.如何实施预防文化战略? 154
82.如何建设安全设计文化? 157
83.如何从“国际减灾日”主题认识安全文化? 160
三、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 163
84.企业安全文化产生的作用是怎样的? 163
85.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 164
86.如何形成企业安全文化机制? 167
87.如何实施企业安全文化战略? 168
88.企业职工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169
89.企业用什么教育形式进行职工安全教育? 171
90.如何进行企业安全专职人员的学历教育? 172
91.如何应用企业的安全经济手段? 174
四、产业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 177
92.如何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 177
93.如何进行民航安全文化建设? 180
94.如何进行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184
95.如何进行军工安全文化建设? 186
96.如何进行化工安全文化建设? 189
97.如何进行建筑安全文化建设? 191
98.如何进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193
99.如何进行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95
100.如何进行冶金工业安全文化建设? 199
附录 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 581
后记 581
第二十节 硝基苯 581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582
第二十一节硫醇 586
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 587
第二十二节过氧乙酰硝酸酯 590
气相色谱法 591
第二十三节苯乙烯 593
气相色谱法 593
第八章 金属和砷 600
第一节 铬(六价) 604
一、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605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10
第二节 铍 614
一、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615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19
三、气相色谱法 621
第三节 锰及其化合物 625
一、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氢氟酸-硫酸分解) 626
二、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焦磷酸分解) 629
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32
第四节 镉 636
一、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37
二、阳极溶出伏安法 640
三、双硫腙比色法 641
第五节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645
一、双硫腙比色法 646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52
三、阳极溶出伏安法 656
第六节 汞 659
一、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高锰酸钾氧化) 660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金汞齐富集) 664
三、沉淀比色法 669
第七节 镍 6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73
第八节 砷 676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 677
第九章 无机含卤素化合物 684
第一节 氟化氢和氟化物 684
一、氟离子电极法(液体吸收采样) 686
二、氟离子电极法(浸渍滤纸采样) 692
三、氟试剂比色法 696
第二节 氯 703
一、甲基橙比色法 705
二、联邻甲苯胺比色法 708
第三节 氯化氢 712
一、硫氰酸汞比色法 712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715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和氧化剂 719
第一节 氧化氮 719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溶液吸收采样) 722
二、化学发光法 728
三、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固体吸附采样) 734
四、库仑原电池法 739
第二节 氰化氢 747
巴比妥酸比色法 748
第三节 氨 752
一、纳氏试剂比色法 753
二、靛酚蓝比色法 755
三、亚硝酸盐比色法 760
第四节 臭氧和总氧化剂 765
一、中性碘化钾比色法 767
二、碱性碘化钾比色法 771
三、硼酸碘化钾法 778
四、改进的中性碘化钾法 781
五、丁子香酚-甲醛比色法 784
六、库仑原电池法 788
七、化学发光法 794
第十一章 无机含硫、含磷化合物 801
第一节 二氧化硫 801
一、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四氯汞钠溶液吸收) 803
二、库仑滴定法 812
三、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三乙醇胺溶液吸收) 819
第二节 硫酸雾 822
一、硫酸钡比浊法 823
二、二乙胺比色法 826
第三节 硫酸盐化速率 832
二氧化铅法 832
第四节 硫化氢 836
一、亚甲基蓝比色法(锌氨络盐吸收) 838
二、亚甲基蓝比色法(氢氧化镉-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 841
第五节 二硫化碳 846
二乙胺比色法 846
第六节 五氧化二磷 851
钼蓝比色法 851
第十二章 颗粒物质 856
第一节 飘尘 857
一、大流量采样法 858
二、低流量采样法 863
三、压电晶体差频法 866
第二节 降尘 874
一、灰尘自然沉降量(重量法) 874
二、降尘的成分分析 880
第十三章 气象参数 888
第一节 风向和风速 889
一、风向和风速测量意义 889
二、风向和风速测量方法 890
第二节 温度和湿度 897
一、温度与湿度的测量意义 897
二、温度与湿度的测量方法 899
第三节 大气压力 913
一、大气压力测量的意义 913
二、气压测量方法 914
一、降水量测量的意义 920
第四节 降水 920
二、降水量测量方法 921
第五节 太阳辐射 923
一、太阳辐射测量的意义 923
二、太阳辐射测量方法 925
第十四章 大气污染监测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 932
第一节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933
一、基本概念 933
二、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940
三、显著性检验 948
第二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 952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952
二、测试方法的选定 955
三、标准参考物质 958
四、工作曲线 959
一、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价 965
第三节 质量评价 965
二、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 972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977
一、监测数据的处理 977
二、监测数据的分析 986
附录 1001
附录一 中国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001
附录二 苏联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002
附录三 美国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1004
附录四 常用酸碱溶液配制方法 1005
附录五 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系数 1006
附录六 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摩尔体积 1020
附录七 PPm与毫克/米3的换算关系 1020
附录八 t分布表 1022
附录九 95%置信度的F值表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