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简史 1
第一节 小儿推拿学形成的基础 1
第二节 小儿推拿学形成和发展 6
第二章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4
第一节 生理特点 14
第二节 病理特点 19
第三章 辩证论治概要 22
第一节 病因 22
第二节 四诊 24
第三节 辩证 36
第四节 治疗 38
第四章 手法 44
第一节 基本手法 45
一、按法 45
二、摩法 47
三、掐法 48
四、揉法 49
五、推法 51
六、搓法 57
七、摇法 58
八、捏法 59
九、拿法 60
十、捻法 61
十一、擦法 62
十二、刮法 63
十三、捣法 63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64
一、黄蜂入洞 65
二、开璇玑 66
四、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67
三、按弦走搓摩 67
五、运水入土 68
六、运土入水 69
七、水底捞明月 69
八、打马过天河 70
九、总收法 72
第三节 手法补泻 72
第四节 药摩法 75
第五章 穴位 79
一、天门 84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 84
二、坎宫 85
三、太阳 86
四、山根 87
五、迎香 87
六、人中 88
七、牙关 88
八、耳风门 89
九、百会 89
十、囟门 90
十一、高骨 91
十二、风池 92
十三、天柱骨 92
十四、桥弓 93
第二节 胸腹部 93
一、天突 93
二、膻中 94
三、乳根 95
四、乳旁 95
五、中脘 96
六、腹 97
七、脐 99
八、丹田 100
九、肚角 100
第三节 腰背部 101
一、肩井 101
二、大椎 102
三、风门 102
四、肺俞 103
六、肾俞 104
五、脾俞 104
七、脊柱 105
八、腰俞 107
九、七节骨 107
十、龟尾 108
第四节 上肢部 109
一、脾经 109
二、肝经 111
三、心经 112
四、肺经 113
五、肾经 114
六、五经 115
七、四横纹 116
八、小横纹 117
九、肾顶 117
十、肾纹 117
十一、掌小横纹 118
十二、大肠 118
十三、小肠 119
十四、胃经 120
十五、板门 121
十七、内八卦 123
十六、内劳宫 123
十八、小天心 124
十九、总筋 125
二十、大横纹 126
二十一、三关 127
二十二、天河水 128
二十三、六腑 130
二十四、十王 131
二十五、老龙 131
二十六、端正 132
二十七、五指节 133
三十五、膊阳池 133
二十八、二扇门 134
二十九、上马 134
三十、威灵 135
三十一、精宁 135
三十二、外劳宫 136
三十三、外八卦 137
三十四、一窝风 137
三十六、?肘 138
第五节 下肢部 140
一、足膀胱 140
二、百虫 140
三、鬼眼 141
四、足三里 141
五、丰隆 142
六、前承山 142
七、三阴交 142
八、解溪 143
十、委中 144
九、大敦 144
十一、后承山 145
十二、仆参 145
十三、昆仑 146
十四、涌泉 146
第六章 治疗 151
第一节 发热 151
第二节 咳嗽 155
第三节 支气管肺炎 158
第四节 哮喘 162
第五节 百日咳 165
第六节 痄腮 167
第七节 麻疹 170
第八节 小儿麻痹症 173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76
第十节 暑热症 179
第十一节 惊风 182
第十二节 呕吐 185
第十三节 泄泻 189
第十四节 痢疾 193
第十五节 腹痛 196
第十六节 便秘 201
第十七节 蛔虫团肠梗阻 203
第十八节 疳积 208
第十九节 佝偻病 211
第二十节 鹅口疮 213
第二十一节 夜啼 216
第二十二节 遗尿 219
第二十三节 癃闭 221
第二十四节 脱肛 223
第二十五节 小儿肌性斜颈 226
第二十六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228
第二十七节 产伤麻痹 229
第二十八节 髋关节滑囊炎 231
第二十九节 臀肌挛缩 233
第三十节 眼睑下垂 235
第三十一节 斜视 236
第三十二节 近视 238
附录 241
一、歌赋 241
二、七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