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防护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宁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0201775
  • 页数:7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生物武器的特点 2

一、面积效应大 2

二、危害时间长 2

三、具有传染性 3

四、生物专一性 3

五、渗透性 4

六、难于防护、便于进行突然袭击 4

七、生产容易、成本低廉 4

第二节 生物武器的弱点 5

一、没有立即杀伤作用 5

二、效应的结果难以预测 5

一、鼓吹派的论点 6

三、不能长期贮存 6

第三节 关于生物武器的评价 6

二、反对派的论点 8

第二章 生物武器的发展史 11

第一节 概述 11

第二节 生物战思想的形成 11

第三节 生物武器的研制和使用的历史 12

第四节 生物武器的现状及其未来 20

一、新的生物战剂将不断增多 21

二、生物武器的运载系统和布洒系统将进一步改善 21

三、气象因素对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影响 21

二、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战剂 23

一、致死性与失能性战剂 23

第二节 生物战剂的种类 23

第三章 生物战剂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23

第一节 概述 23

三、长潜伏期战剂与短潜伏期战剂 24

第三节 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 25

一、具有自我增殖能力 25

二、具有传染性 25

三、生物战剂引起的疾病难于防治 25

四、有些生物战剂可通过媒介生物主动袭击人、畜,并长期保持传染性 26

五、生物战剂的稳定性较差 26

第四节 生物战剂的生态学问题 26

一、微生物与人的相互关系 26

二、微生物侵入机体的方式 27

四、传染病的消灭问题 28

三、致病力平衡问题 28

第四章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生物学特性 30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 31

一、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 31

二、测定生物战剂存活的设备与方法 34

三、物理分钟衰减串的测定 36

第三节 影响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的因素 39

一、生物因素 39

二、气溶胶操作技术的影响 40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41

第四节 提高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 46

一、保护剂 47

三、遗传工程在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中的应用 48

二、微胶囊技术在生物战剂气溶胶存活中的应用 48

第五章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扩散与沉积 5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1

一、定义和分类 51

二、粒子大小、形状和密度 51

三、气溶胶浓度 52

四、气溶胶的物理学特性 53

第二节 气溶胶的扩散 55

一、影响扩散的因素 56

二、扩散理论和扩散模式 62

三、污染浓度的估算 63

第三节 气溶胶的沉积 67

一、干沉积速度 67

二、干沉积机制 68

三、影响沉积的因素 70

四、沉积量的估算 71

五、湿沉积 71

六、气溶胶的再扬起 73

第六章 生物战剂的施放方法及使用条件 74

第一节 概述 74

第二节 生物武器与生物弹药 74

一、爆炸型生物弹药 76

二、喷雾型生物弹药 76

三、喷粉型生物弹药 77

四、生物武器系统 79

第三节 影响生物战剂施放效果的因素 81

一、生物战剂的影响 81

二、气象条件的影响 82

三、地形和植被的影响 84

第四节 生物战剂的施放和使用 85

一、生物战剂的施放方式 85

二、生物战剂的攻击方案 87

三、生物战剂和施放方式的选择 88

第七章 微生物气溶胶实验感染 91

第一节 概述 91

第二节 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特点 91

一、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 91

二、呼吸道感染的爆发性 93

三、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93

四、预防治疗的艰巨性 93

第三节 微生物气溶胶实验感染技术 93

二、微生物气溶胶实验感染的方法与装置 94

一、微生物气溶胶实验感染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94

三、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定量方法 100

第四节 影响微生物气溶胶实验感染的因素 107

一、微生物气溶胶的性质 107

二、宿主的特性及状态 111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111

四、混合感染 112

第八章 节肢动物在生物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节肢动物应用于生物战的生物学基础 116

一、节肢动物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116

二、节肢动物也常成为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117

三、节肢动物对自然环境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118

四、虫媒病流行可造成严重危害 119

一、近代战争史上出现过利用虫媒战剂的先例 121

第三节 节肢动物应用于生物战的可能性 121

二、国外继续研究的动向 123

第四节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看虫媒武器的研究与使用 129

一、昆虫的大量养殖和大面积撒布 129

二、昆虫特殊容器的设计 129

三、昆虫对特殊环境条件耐力的研究 130

四、虫媒病毒的研究 131

五、媒介生物学研究 134

六、关于昆虫对杀虫药剂的抗性问题 136

第五节 节肢动物应用于生物战的危险性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136

一、利用节肢动物传播疾病和生物防治的历史经验 136

二、要人为地制造一场人间的流行病,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139

三、对生物武器应有充分警惕,但亦毋需过分恐惧 140

一、卫生减员难以预测 146

二、卫勤保障范围广泛 146

第九章 生物武器医学防护中的卫生勤务 146

第二节 生物武器特点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146

第一节 概述 146

三、医学防护工作繁重 147

第三节 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原则 147

一、预防为主 147

二、军民联防 147

三、群专结合 148

四、综合措施 148

第四节 卫生部门在生物武器防护中的任务 148

一、作好防护准备 148

二、开展敌人袭击后的防疫工作 150

第五节 生物武器医学防护的组织领导 151

一、检验队 152

二、防疫队 152

三、检疫站 152

四、野战传染病医院 152

第六节 敌人进行生物武器攻击时师团救护所的组织领导工作 153

一、医疗救护的特点 153

二、工作范围 153

三、展开与工作 153

第七节 防疫队的组织与工作 154

一、工作任务 154

二、编组及展开 154

三、展开和转移 155

二、医院的编组 155

一、工作任务 155

第八节 野战传染病医院的展开和工作 155

四、收容和后送 156

第十章 生物战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157

第一节 概述 157

第二节 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一些特点 157

一、流行过程异常 157

二、流行特征异常 158

第三节 如何组织生物战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158

一、组织综合性的专业队伍 158

二、要明确调查的目的 158

第四节 生物战中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 159

一、国外生物武器发展动态 159

二、本底资料调查 159

第五节 生物战中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60

四、疫情调查 160

三、可疑迹象调查 160

一、经常性监测 161

二、现场调查 161

第十一章 生物战剂采样技术 164

第一节 生物战剂采样的特点 164

第二节 采样对象 164

第三节 采样技术 165

一、空气中生物战剂的采样技术 165

二、水中生物战剂的采样技术 171

三、物体表面生物战剂采样技术 171

第四节 采样装备 172

一、M17生物战剂采样箱 172

四、其他污染物品的采样 172

二、КПО-1型生物战剂采样箱 173

第五节 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174

第十二章 生物战剂的侦察 178

第一节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仪器侦察 178

一、气镕胶镜 178

二、比例警报器 178

三、粒子颜色警报器 180

四、焦化分析器 180

五、生物发光法 180

六、XM19/XM2生物战剂侦检报警系统 180

七、激光雷达(LIDAR) 184

八、红外光生物气溶胶侦察仪 186

九、生物学特性侦察仪 186

第二节 非仪器侦察 187

十、生物战剂气溶胶的侦察报警系统 187

第十三章 生物战剂标本的初步检验 189

第一节 标本处理 189

一、污染物品类标本的处理 189

二、节肢动物标本的处理 190

第二节 初步检验 191

一、检验程序 191

二、检验方法 192

三、初步检验结果判定标准 194

第三节 主要分离培养基的配制 197

一、炭疽杆菌分离培养基 197

二、鼠疫杆菌分离培养基 197

三、土拉杆菌分离培养基 197

六、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基 198

七、沙门、志贺氏菌分离培养基 198

五、类鼻疽杆菌分离培养基 198

四、布氏杆菌分离培养基 198

第四节 主要检验技术 199

一、荧光抗体染色法 199

二、反向间接细胞凝集试验 202

三、免疫酶际染色法 205

四、SPA协同凝集试验 205

第十四章 细菌、毒素及真菌的鉴定 208

第一节 概述 208

第二节 细菌类生物战剂的鉴定 208

一、表型鉴定法 208

二、基因型鉴定法 214

第三节 毒素类战剂的鉴定 218

一、肉毒毒素的分型鉴定(动物法) 218

二、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分型鉴定 219

第四节 真菌类生物战剂的鉴定 222

第十五章 病毒类战剂检验 228

第一节 潜在的和主要的病毒战剂 228

一、潜在的病毒战剂 228

二、主要的病毒战剂 229

第二节 病毒战剂的分离 229

第三节 病毒战剂的鉴定 230

一、初步鉴定新分离物为病毒 230

二、将新分离的病毒初步鉴定到“科”的水平 231

三、新分离病毒战剂的“科”以下鉴定 232

四、新分离病毒战剂的快速检验 232

五、病毒战剂检验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233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十六章 立克次体战剂的鉴定 235

第二节 标本的处理 236

一、标本的处理程序 237

二、标本的处理方法 237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鉴别要点 237

一、检验程序 237

二、鉴别要点 237

第四节 立克次体的分离与培养 241

一、动物分离 241

二、鸡胚培养 241

三、细胞培养 241

第五节 立克次体的常规检验与鉴定方法 243

一、血清学试验 243

二、免疫保护试验 246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立克次体 247

三、毒素中和试验 247

第六节 立克次体快速鉴定方法 248

一、免疫荧光染色 248

二、免疫过氧化物酶际记染色 252

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253

四、气相色谱技术 253

五、免疫电镜技术 254

第七节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诊断 254

一、外斐氏反应 254

二、补体结合试验 254

三、凝集试验 254

四、间血凝试验 255

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5

七、乳胶凝集试验 256

六、免疫荧光染色 256

八、几种血清学诊惭方法的比较 257

第十七章 生物战剂检验中的实验室感染及其预防 261

第一节 概述 261

第二节 生物战剂检验工作的危险性 261

一、细菌类 261

二、真菌类 263

三、毒素类 263

四、立克次体与柯克斯体类 263

五、病毒与衣原体类 264

第三节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 265

一、主要传播方式 265

二、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 266

第四节 检验工作中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267

第五节 安全操作技术 269

二、吸管的使用 270

三、菌(毒)种的接种 270

四、离心培养物 270

一、注射器的使用 270

五、实验动物管理 271

六、其他注意事项 271

第六节 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措施 272

一、生物安全操作箱的设置 272

二、室内通风的安排 274

第七节 人体防护 275

一、物理防护 275

第八节 消毒处理 276

一、废弃培养物与污染物品的消毒 276

二、免疫与化学预防 276

二、建筑物内部表面的消毒 277

三、污染空气的消毒 277

四、污水的消毒 278

第十八章 污染区和疫区的处理 282

第一节 污染区的划定 282

第二节 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区的划定 282

一、地面点源施放污染区的划定 282

二、空中线源施放污染区的划定 283

第三节 疫区的划定 284

第四节 污染区和疫区的处理 285

一、污染区的处理 285

二、疫区的处理 285

一、洗消的时机 287

第二节 洗消原则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十九章 生物战剂的洗消 287

二、洗消范围(确定洗消范围的根据) 289

三、洗消的分级 289

四、洗消注意事项 290

第三节 洗消力量的组织 291

一、连队本身 291

二、有关专业部队 291

三、民防组织 292

第四节 洗消药物 293

一、消毒剂 293

二、清洗剂 297

三、辅助剂 297

一、喷洒洗消装置 298

第五节 洗消装备 298

二、淋浴设备 299

三、便携式冼消器 300

第六节 洗消方法 301

一、人员的卫生处理 301

二、军马军犬等的卫生处理 302

三、服装与装具的消毒 303

四、食物和餐具的消毒 304

五、饮水消毒 304

六、房屋消毒 305

七、室外地面消毒 305

八、武器与技术装备的洗消 306

九、敌投昆虫与其他媒介物的消毒 308

一、洗消站的建立 309

十、生物弹与弹坑的消毒 309

第七节 全面洗消作业 309

二、洗消的实施 311

三、安全措施 312

第二十章 生物战剂媒介生物的防制 315

第一节 反生物战条件下的杀虫 315

一、防制原则 315

二、杀灭敌投昆虫 318

三、人体防护措施 324

四、加强对当地媒介昆虫的防治 324

第二节 反生物战条件下的灭鼠 325

一、灭鼠方法 325

二、野外鼠害的防制 330

一、过滤机理 333

第一节 空气中微生物的滤除 333

第二十一章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物理防护 333

二、除菌滤器 334

三、使用要点 335

四、滤效测定 337

第二节 个人呼吸道防护 338

一、简易防护 338

二、滤气式防毒面具 339

三、隔绝式防毒面具 340

第三节 个人体表防护 341

第四节 集体防护 342

第二十二章 生物战剂的免疫防护 345

第一节 免疫预防的特点 345

一、抗细菌性战剂的免疫预防 346

第二节 生物战剂的免疫预防 346

二、抗病毒战剂的免疫预防 348

三、立克次体战剂的免疫预防 350

第三节 生物战剂免疫预防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 350

第二十三章 生物战剂的药物预防 354

第一节 药物预防的对象 354

第二节 药物预防的一些原则 354

一、要有针对性 354

二、要注意时效性 354

三、要注意有无抗药性或耐药性 354

四、要掌握用药剂量 354

二、损害细菌的胞壁 355

第四节 预防药物的分类 355

四、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合成 355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355

第三节 预防药物的作用机理 355

一、干扰细菌胞壁的形成 355

六、要考虑药物预防的重点 355

五、要注意用药对象的全身免疫状态 355

第五节 进行药物预防时的注意事项 356

一、要掌握用药方式及剂量 356

二、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356

第二十四章 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 359

第一节 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临床诊断 359

一、发热 359

二、皮疹 360

六、肝脾肿大 362

五,淋巴结肿大 362

三、腹泻 362

四、出血 362

七、中枢神经症状 363

八、血象 364

九、胸部χ线检查所见 365

第二节 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368

一、隔离 368

二、感染后预防性治疗 370

三、特效疗法 372

四、对症和支持疗法 373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出血的治疗 374

第一节 概述 377

第二节 战剂的生物学特性 377

第二十五章 鼠疫杆菌 377

一、形态特征 378

二、人工培养 378

三、菌体组成和生化特性 379

四、毒力类型及致病性 380

五、存活力和抵抗力 381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382

一、腺鼠疫 382

二、肺鼠疫 383

三、败血型鼠疫 383

四、皮肤型鼠疫 383

五、鼠疫脑膜炎 383

第四节 诊断要点 384

一、细菌学检验 384

二、血清学诊断 386

第五节 治疗要点 387

一、腺鼠疫治疗 387

二、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治疗 387

三、肠鼠疫治疗 388

四、其他型鼠疫治疗 388

第六节 流行病学特征 388

一、近年来鼠疫的世界流行趋势 388

二、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389

三、我国主要媒介及其宿主 389

四、鼠疫的流行过程 389

五、鼠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389

四、对人间鼠疫的预防控制 392

三、对啮齿动物鼠疫的控制 392

二、健全鼠防组织、坚持定期灭鼠 392

一、宣传鼠疫预防知识 392

第七节 预防及防疫措施 392

五、预防接种 393

第二十六章 霍乱弧菌 395

第一节 概述 395

第二节 病原学 395

第三节 霍乱的发病原理 400

第四节 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402

一、霍乱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402

二、霍乱的治疗 405

第五节 流行病学 407

第六节 免疫与预防 410

一、免疫 410

四、国际措施 411

第七节 霍乱弧苗作为生物战剂的可能性 411

三、流行时的预防措施 411

二、防疫措施 411

第二十七章 炭疽杆菌 413

第一节 概述 413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414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416

一、临床特征 416

二、诊断要点 416

三、治疗要点 419

第四节 流行病学 419

一、炭疽杆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循环 419

三、炭疽的传染途径 420

二、炭疽病的流行环节 420

四、炭疽杆菌的毒力数量和人群易感性 421

第五节 防疫措施 422

一、免疫接种 422

二、传染源的控制和消除 423

第二十八章 类鼻疽假单胞菌 425

第一节 概述 425

第二节 病原学 425

一、形态与培养特征 425

二、类鼻疽菌的化学成分 426

三、抗原结构 426

四、类鼻疽菌毒素 426

六、致病性 427

七、其它特性 427

五、抵抗力 427

第三节 流行病学特点 428

一、类鼻疽的地理分布 428

二、类鼻疽的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 428

第四节 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429

一、临床特征 429

二、实验室诊断 429

第五节 治疗原则 431

第六节 防疫措施 431

第二十九章 土拉弗氏菌 434

第一节 概述 434

第二节 病原学 434

一、分类 434

四、培养特性 435

二、形态 435

三、生化特性 435

五、抗原成分与免疫性 436

六、抵抗力 437

七、变异 437

第三节 发病机理 438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点 439

传播途径及感染方式 441

第五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443

一、临床特征 443

二、实验诊断 445

三、治疗原则 447

第六节 防疫措施 447

一、布氏菌的发现 450

二、布氏菌可作为战剂的特点 450

第三十章 布鲁氏菌属 450

第一节 概述 450

第二节 病原学 451

一、形态和染色 451

二、培养特性 451

三、生化特性 452

四、抗原结构 452

五、抵抗力 453

七、布氏菌的噬菌体 454

八、布氏菌属的遗传学指征 455

一、布氏菌的感染发病过程 457

二、病理变化 457

第三节 发病机理 457

九、布氏菌分种分型的鉴定 457

三、变态反应 458

第四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458

一、布氏菌病的临床特征 458

二、布氏菌病的诊断 459

三、布氏菌病的治疗 460

第五节 流行病学 461

一、流行环节 461

二、流行特征 463

第六节 防疫措施 464

一、控制和消灭家畜中的布氏菌病 464

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因子 464

三、人群的特异性预防接种 464

四、遭受布氏菌生物战剂袭击时的防护措施 465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467

第一节 概述 467

第三十一章 嗜肺军团杆菌 467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468

二、培养特性 468

三、生化反应 469

四、抵抗力 469

五、致病作用 469

六、抗原构造 470

七、分类 471

第三节 军团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要点 471

一、临床特征 471

二、常规实验室检查 472

三、微生物学诊断 472

四、血清学诊断 474

五、放射学检查 474

七、治疗 475

六,鉴别诊断 475

第四节 流行病学 476

一、传染源 476

二、传播途径 476

三、人群易感性 476

四、流行特征 477

五、发病率和病死率 477

六、防疫措施 477

附录 477

第三十二章 肉毒杆菌毒素 482

第一节 概述 482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482

一、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482

二、肉毒毒素 483

三、致病力与传染性 486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488

一、临床特征 488

二、诊断 490

三、治疗 491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点 491

一、地区分布 491

二、年龄和季节分布 492

第五节 防疫措施 492

第三十三章 葡萄球菌肠毒素 497

第一节 概述 497

第二节 病原学 497

第三节 葡萄球菌肠毒素的作用方式 499

第四节 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稳定性 500

第五节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 501

第六节 葡萄球菌肠毒素的中毒机制 503

第七节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 503

一、葡萄球菌的来源 503

二、葡萄球菌对食品的污染 503

第八节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预防 506

第九节 葡萄球菌肠毒素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506

第三十四章 Q热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 508

第一节 概述 508

第二节 病原学 508

一、形态 508

二、化学组成 509

三、生化代谢 510

四、变异 510

七、抗原成分与免疫特性 511

五、生长繁殖 511

六、培养特性 511

八、抵抗力 512

第三节 致病力与传染性 512

一、实验感染 512

二、发病机理 513

第四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514

一、临床特征 514

二、诊断要点 515

三、治疗要点 517

四、流行病学特点 517

五、防疫措施 521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523

一、病原学 523

第一节 概述 523

第三十五章 立氏立克次体 523

二、致病能力 528

三、发病机理 530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531

一、临床特征 531

二、诊断要点 533

三、治疗要点 536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点 537

一、流行环节 537

二、流行特点 539

第五节 防疫措施 540

一、免疫预防 540

三、疫区处理 541

二、药物预防 541

四、个人防护 542

第三十六章 普氏立克次体 544

第一节 概述 544

第二节 病原学 544

一、分类 544

二、形态 544

三、染色特征 545

四、超微结构 545

五、生化特性 545

六、变异性 546

七、生长繁殖 547

八、培养特性 547

第三节 致病能力与传染性 548

一、实验性感染 548

九、抗原成分与免疫性 548

十、抵抗力 548

二、发病原理 549

第四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549

一、临床特征 549

二、诊断要点 551

三、治疗原则 553

第五节 流行病学特点 554

一、流行环节 554

二、流行特征 556

第六节 防疫措施 557

一、免疫预防 557

三、疫区处理 558

二、药物预防 558

第三十七章 鸟疫(鹦鹉热)衣原体 560

第一节 概述 560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561

一、形态结构及增殖 561

二、理化特性及抗原性 562

三、培养与繁殖 563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564

一、临床特征 564

二、病理变化 565

三、实验诊断 565

四、治疗 567

第四节 流行病学 567

一、流行特征 567

四、防疫措施 568

二、传染源 568

三、传播方式 568

第三十八章 黄热病毒 571

第一节 概述 571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572

一、形态特征 572

二、培养特性 572

三、生化反应 573

四、免疫学特性 573

五、抵抗力 574

六、致病作用 574

第三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575

一、临床特征 575

二、诊治要点 575

第四节 流行病学 576

一、贮存宿主和传染源 578

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579

三、流行特征 581

第五节 防疫措施 583

一、控制媒介蚊虫 583

二、黄热疫苗预防接种 584

三、流行病学监测和国境卫生检疫 585

第三十九章 天花病毒 588

第一节 概述 588

第二节 病原学 593

四、出血型天花 595

三、扁平天花 595

二、变形天花 595

一、普通型天花 595

第三节 发病原理及临床特征 595

第四节 天花的诊断 596

一、天花的临床诊断 596

二、天花的实验室诊断 596

第五节 天花的流行病学 597

第六节 天花病毒作为生物战剂时的防疫措施 599

第四十章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附:东部马脑炎及西部马脑炎病毒) 601

第一节 概述 601

一、委马病毒“耐喷” 601

二、委马病毒气溶胶对实验动物的感染量很小 601

一、形态特征 602

六、委马病毒的疫苗问题 602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602

五、委马病毒兼攻人、畜并引起流行 602

四、委马病毒的大量培养问题 602

三、委马病毒气溶胶对人类的感染力很强 602

二、培养特性 603

三、生化反应 603

四、抵抗力 604

五、免疫学特性 604

六、致病作用 605

第三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605

一、临床特征 605

二、诊治要点 605

第四节 流行病学 606

一、宿主和传染源 606

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608

三、流行特征 610

四、其他流行特征 611

第五节 防疫措施 612

一、隔离 612

二、控制媒介蚊虫 612

三、预防接种 612

四、其他措施 614

附录:东部马脑炎和西部马脑炎 614

第四十一章 森林脑炎病毒(蜱媒脑炎病毒) 619

第一节 概述 619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619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621

一、临床特征 621

二、诊断 623

三、治疗 625

一、流行环节 626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征 626

第五节 防疫措施 628

一、免疫预防 628

二、流行特点 628

二、个体防护 629

三、灭蜱 629

四、药物预防 629

五、疫区处理 629

第四十二章 裂谷热病毒 631

第一节 概述 631

一、基因组含有3个不同的RNA节段 631

二、能耐受气溶胶化 631

三、极易引起实验室感染 631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632

二、培养特性 632

一、形态特征 632

四、兼攻人、畜 632

七、特效药物尚未问世 632

六、可大量培养 632

五、能迅速适应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节肢动物、啮齿动物和家畜 632

三、生化特性 633

四、抵抗力 634

五、免疫学特征 634

六、致病作用 635

第三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636

一、临床特征 636

二、诊断要点 636

四、裂谷热诊治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637

三、治疗 637

第四节 流行病学 638

一、宿主和传染源 638

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639

三、流行特征 643

第五节 防疫措施 648

一、原则 648

二、“初步诊断”为裂谷热时的防疫措施 648

三、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 648

四、家畜的预防接种 648

五、灭蚊 648

六、对患者进一步确诊 648

附录 649

八、平时防疫措施 649

七、“确诊”为裂谷热时的防疫措施 649

第四十三章 登革病毒 653

第一节 概述 653

第二节 病原学 653

第三节 发病机理 655

第四节 临床特征 656

一、登革热(古典登革热) 656

二、登革出血热 657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 657

第五节 诊治要点 659

一、临床诊断 659

二、实验诊断 660

三、治疗 664

二、流行特征 665

一、流行环节 665

第六节 流行病学特点 665

第七节 防疫措施 667

一、免疫预防 667

二、药物预防 667

三、疫区处理 667

四、个人防护 668

第四十四章 玛尔堡瘸毒和埃波拉病毒 670

第一节 概述 670

第二节 病原学 670

一、形态与结构 670

二、主要理化特性 671

三、生物学特性 672

一、临床特征 674

第三节 临床特征与诊治要点 674

二、诊断要点 676

三、治疗 676

第四节 流行病学 677

一、流行概况 677

二、传染源 679

三、传播途径 679

四、其他流行病学特征 680

第五节 防疫措施 682

一、防止疾病随动物的进口而输入 682

二、患者隔离 682

三、接触者的防护措施 683

四、医务人员及有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683

一、拉沙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很强 685

第一节 概述 685

第四十五章 拉沙病毒 685

二、拉沙病毒能耐受气溶胶化 686

三、大量培养拉沙病毒已有可能 686

四、拉沙病毒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686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686

一、形态特征 686

二、理化性质 687

三、培养特性 688

四、抵抗力 689

五、免疫学特征 689

六、致病作用 690

第三节 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691

一、临床特征 691

二、诊断要点 692

三、治疗要点 694

第四节 流行病学 694

一、病毒天然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694

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695

三、流行特征 696

第五节 防疫措施 699

一、隔离患者 699

二、医护(工作)人员和亲属接触患者时的防护 699

三、对接触者或可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699

四、国境卫生检疫 699

第四十六章 厌酷球孢子菌 703

第一节 概述 703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703

一、病原学 703

二、发病原理 704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705

一、临床特征 705

二、诊断要点 706

三、治疗要点 707

第四节 流行病学特点 708

第五节 防疫措施 710

第四十七章 荚膜组织胞浆菌 712

第一节 概述 712

第二节 生物学特点 712

第三节 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715

一、临床特征 715

二、诊断要点 716

第四节 流行病学 717

三、治疗要点 717

第五节 防疫措施 720

第四十八章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中毒症 722

第一节 概述 722

第二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理化学特性 723

第三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生物学特性 725

一、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生物合成 725

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人工合成 727

三、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毒性作用机制 727

四、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和制式化学战剂LD_(50)值的关系 730

第四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中毒症的临床特征 731

第五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中毒症的诊断要点 732

一、临床鉴别诊断 732

二、实验诊断 733

一、TS的流行环节及其地区分布 735

第六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流行病学特点 735

二、TS的中毒途径和发病关系 736

第七节 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防治措施 736

一、实战条件下TS的一般防护措施 736

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TS)的免疫预防 737

三、药物防治 738

四、支持疗法 738

附录:国外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40

第一节 概述 740

第二节 美国的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40

一、生物武器研究机构 740

二、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机构 745

二、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机构 747

一、生物武器研究机构 747

第三节 苏联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47

四、参与生物武器防护研究的地方机构 747

三、美海、空军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机构 747

第四节 英国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48

一、生物武器研究机构——波尔顿微生物研究所 748

二、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机构——“三防”中心 750

第五节 日本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50

第六节 德国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50

一、生物武器研究机构 750

二、联邦德国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机构 751

第七节 其他国家的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研究机构 751

一、法国 751

二、加拿大生物武器及其防护的研究 752

三、其他从事生物武器防护研究国家的研究机构 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