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7
卷一、建置沿革 53
一、区域 53
(一) 位置·面积 53
(二) 四界 53
(三) 区域演变 54
二、建置 55
三、县城 59
(一) 县城变迁 59
(二) 玉阳镇 59
四、区划 62
(一) 清代政区 62
(二) 民国政区 62
(三)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 65
(一) 县辖镇 74
五、集镇 74
(二) 乡辖镇 78
卷二、自然环境 83
一、地质·地貌 83
(一) 地质 83
(二) 地貌 85
二、气候·物候 90
(一) 气候 90
(二) 物候 97
三、水系 98
(一) 地表水 98
(二) 地下水 102
四、土壤·植被 103
(一) 土壤 103
(二) 植被 106
(一) 土地资源 107
五、自然资源 107
(二) 矿产资源 108
(三) 水资源 110
(四) 生物资源 111
六、自然灾害 114
(一) 水灾 114
(二) 旱灾 119
(三) 虫灾 121
(四) 风灾 122
(五) 其他灾害 123
卷三、人口 125
一、人口的发展 125
(一) 明、清时期 125
(二) 民国时期 125
(三) 新中国建立后 126
(二) 城乡人口分布 129
(一) 人口密度 129
二、人口分布 129
(三) 姓氏分布 131
三、人口结构 133
(一) 民族结构 133
(二) 性别结构 134
(三) 年龄结构 134
(四) 文化结构 135
(五) 职业结构 136
(六) 家庭结构 138
四、计划生育 138
卷四、农业 143
一、生产关系变革 144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 144
(二) 土地制度改革 146
(三) 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47
(四) 农业合作化 148
(五) 人民公社化 149
(六)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9
(七) 全民所有制 150
二、生产条件 152
(一) 耕地 152
(二) 劳力 152
(三) 农具·机具 153
三、农业区划 157
(一) 沮西漳东丘陵岗地粮、油、畜、禽、渔区 157
(二) 沮漳平原棉、油、禽、菜、桑区 158
(三) 西北山地粮、特、牧区 158
四、种植业 160
(一) 耕作制度 160
(二) 粮食 161
(三) 棉花 167
(四) 油料 169
(五) 良种推广 171
(六) 土壤肥料 173
(七) 植物保护 175
五、畜牧业 179
(一) 牲畜饲养 179
(二) 家禽 184
(三) 养蜂 184
(四) 疫病防治 185
六、特产 188
七、渔业 190
(一) 资源 190
(二) 养殖 190
(三) 养殖技术 191
八、农村经营管理 192
(一) 劳动管理 193
(三) 财务管理 194
(二) 计划管理 194
(四) 物资管理 195
(五) 收益分配 197
卷五、林业 199
一、森林状况 201
(一) 森林分布 201
(二) 树种资源 202
(三) 古大珍稀树木、花卉 203
二、山林权属 203
(一) 私有山林 203
(二) 集体山林 203
(三) 国有山林 204
三、森林消长 204
四、植树造林 207
(一) 选种育苗 207
(二) 造林 208
(三) 育林 212
五、森林保护 213
(一) 护林防火 213
(二) 病虫防治 214
(三) 以法治林 216
六、森林利用 218
(一) 采伐 218
(二) 经销 219
七、林业机构 220
(一) 管理单位 220
(二) 事业单位 221
卷六、水利 223
一、农田水利 225
(一) 蓄水工程 225
(二) 引水工程 234
(三) 机电排灌 238
(四) 四大灌区 241
二、堤防 242
(五) 水土保持 242
(一) 民堤 243
(二) 民垸 244
三、防汛·抗旱 246
(一) 组织领导 246
(二) 劳力器材 246
(三) 抗灾纪实 247
四、水利管理 248
(一) 机构 248
(二) 水费征收 248
卷七、工业 249
一、燃化 253
(一) 煤炭 254
(二) 化工 257
二、电力 263
(一) 电站建设 263
(二) 电网建设 265
(三) 供电·用电 268
三、纺织 270
(一) 纺织 270
(二) 服装 274
四、烟草 276
五、机械 279
(一) 机械修造 279
(二) 船舶修造 281
六、建材 282
(一) 砖瓦 283
(二) 水泥 284
(三) 石灰 284
(四) 水泥制品 284
(五) 陶瓷 285
(六) 玻璃 285
(八) 刨花板加工 286
(七) 石膏·防水油膏 286
七、食品·饮料 289
(一) 酿酒 289
(二) 糖果·糕点 291
(三) 肉蛋加工 292
八、粮棉油加工 293
(一) 大米加工 293
(二) 面粉加工 294
(三) 棉花加工 294
(四) 榨油 295
(五) 粮油加工管理 296
九、轻工 298
(一) 印刷 299
(二) 纸制品 300
(三) 家具制造 300
(四) 工艺美术 301
(五) 五金制品 302
(六) 猪鬃加工 303
(七) 教学仪器制作 303
卷八、乡镇企业 305
一、所有制 307
(一) 集体企业 307
(二) 联办企业 308
(三) 个体企业 308
二、行业 309
(一) 工业企业 309
(二) 建筑业 312
(三) 交通运输业 312
(四) 农业企业 312
(五) 商业·饮食服务业 313
三、管理 313
(一) 管理机构 313
(三) 企业管理 314
(二) 管理体制 314
(四) 经济效益 315
卷九、交通·邮电 317
一、交通 317
(一) 公路交通 317
(二) 铁路交通 332
(三) 水路交通 335
(四) 装御搬运 339
(五) 民间运输 341
(六) 交通管理 342
二、邮电 345
(一) 邮政 347
(二) 电信 354
卷十、城乡建设 359
一、县城建设 359
(一) 市政公用设施 359
(二) 园林绿化 362
(三) 城市雕塑 363
(四) 房屋建设 363
二、乡镇建设 364
(一) 农房建设 364
(二) 乡镇规划 365
(三) 集镇建设 365
三、建筑 370
(一) 队伍 370
(二) 设备 372
(三) 设计 373
(四) 施工管理 374
(五) 成果 374
四、房地产管理 375
(一) 私房改造 375
(二) 公房管理 376
(一) 环境污染 377
五、环境保护 377
(三) 房屋普查 377
(二) 防治与保护 379
(三) 环境管理 379
卷十一、商业 381
一、市场 382
(一) 集市商户 382
(二) 商业网点 384
(三) 集市贸易 385
二、经营体制 385
(一) 私营商业 385
(二) 国营商业 387
(三) 集体商业 389
(四) 个体商业 389
三、商品购销 391
(一) 农产品购销 391
(二)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402
(三) 工业生产资料购销 403
(四) 土特产购销 408
(五) 副食品购销 408
(六) 日用工业品购销 409
(七) 医药 411
四、饮食服务 412
五、对外贸易 413
(一) 出口 413
(二) 引进 415
六、经营管理 415
(一) 管理体制改革 415
(二) 经营方式 416
(三) 经济效益 417
卷十二、工商·物价管理 421
一、市场管理 421
(一) 管理组织 421
(二) 集贸市场 422
(三) 企业登记 424
(四) 商标注册 426
(五) 经济合同管理 426
二、物价管理 427
(一) 管理机构 427
(二) 价格调整 428
(三) 交换比价 430
(四) 物价检查 430
三、计量管理 435
(一) 度量衡演变 435
(二) 计量管理 436
卷十三、财政·税务 437
一、晚清时期的财政税务 437
(一) 财政收入 437
(二) 财政支出 438
(一) 财政收入 439
二、民国时期的财政税务 439
(二) 财政支出 442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财政税务 442
(一) 收入 442
(二) 支出 451
(三) 收支平衡 453
(四) 管理 455
(五) 审计 460
卷十四、金融 461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462
(一) 货币 462
(二) 民间信用 464
(三) 银行 466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金融 466
(一) 机构 466
(二) 货币流通 469
(三) 存款 472
(四) 贷款 476
(五)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485
(六) 结算 489
(七) 保险业务 490
(八) 信用合作社业务 493
卷十五、政党·社团 497
一、国民党当阳地方组织 497
二、共产党当阳地方组织 498
(一) 早期党的组织 499
(二) 新中国建立后的党组织 503
(三) 纪律检查 511
(四) 宣传教育 513
(五) 统战工作 514
(六) 党史资料征集 515
(七) 党员状况 515
(八) 党的中心工作 517
(一) 工人组织 521
三、社会团体 521
(二) 农民组织 524
(三) 青少年组织 527
(四) 妇女组织 530
(五) 工商业组织 533
卷十六、政权 537
一、晚清时期的县政权 537
二、民国时期的当阳地方政权 537
(一) 参议会 537
(二) 县政府 539
(三) 基层行政组织 540
(四) 人民民主政权 541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当阳地方政权 543
(一) 人民代表大会 543
(二) 人民政府 549
(三) 人民法院 564
(四) 人民检察院 567
卷十七、政协 569
一、历届会议 569
(一) 第一届委员会 569
(二) 第二届委员会 570
二、历届政协常务委员会 571
(一) 领导人员更迭 571
(二) 政协工作机构 572
三、工作纪略 572
(一) 学习宣传 572
(二) 协商监督 573
(三) 办理提案 573
(四) 咨询服务 573
(五) 征集文史资料 574
(六) 祖国统一联谊工作 574
(一) 审判 577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司法 577
卷十八、司法 577
(二) 警察 578
(三) 革命根据地的司法 579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司法 579
(一) 公安 579
(二) 检察 584
(三) 审判 586
(四) 司法行政 591
卷十九、民政·劳动·人事 593
一、民政 593
(一) 优抚 593
(二) 安置 598
(三) 革命根据地建设 600
(四) 社会救济 601
(五) 社会福利 603
(六) 生产救灾 607
(七) 婚姻登记 610
(八) 殉葬改革 611
二 劳动·人事 612
(一) 人事 612
(二) 劳动 614
卷二十、军事 619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军事 619
(一) 军事机构 619
(二) 驻军 619
(三) 地方武装 620
(四) 人民武装 621
(五) 征兵 623
(六) 战事 623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军事 628
(一) 军事机构 628
(四) 兵役 631
(三) 人民武装 631
(二) 驻军 631
(五) 民兵 632
(六) 人民防空 636
卷二十一、教育 637
一、晚清时期的教育 639
(一) 私塾·书院·学宫 639
(二) 学堂 641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 642
(一) 县政府所辖教育 642
(二) 苏区和抗日民主政府所办教育 648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 649
(一) 幼儿教育 649
(二) 小学教育 651
(三) 中学教育 657
(四) 职业教育 662
(五) 成人教育 665
(六) 教学研究 669
(七) 教师 671
(八) 教育经费 676
(九) 勤工俭学 678
卷二十二、科技 681
一、科技组织 681
(一) 科研机构 681
(二) 学术团体 683
二、科技队伍 684
三、科技普及 685
(一) 科普宣传 685
(二) 科技情报 686
(三) 科技培训 686
(四) 科技引进 686
(五) 科技推广 687
(一) 获奖项目 688
四、科技成果 688
(六) 地震群测群防 688
(二) 科技论文 690
卷二十三、文化 691
一、群众文化 691
(一) 机构 691
(二) 队伍 692
(三) 活动 693
二、艺术 695
(一) 戏剧 695
(二) 曲艺 697
(三) 音乐·舞蹈 698
(四) 美术·摄影 700
(五) 文学创作 701
三、电影 701
四、图书 704
(一) 发行 704
(二) 馆藏 705
五、档案 706
(一) 机构及设施 706
(三) 阅览 706
(二) 馆藏 707
(三) 利用 708
六、广播 708
七、电视 710
八、报刊 710
卷二十四 文物胜迹 713
一、古遗址·古墓葬 713
二、古建筑 717
三、文物 718
四、管理机构 719
卷二十五 卫生 721
一、卫生事业机构 722
(一) 卫生运动 725
二、卫生防疫 725
(二) 流行病防治 730
三、血吸虫病防治 734
(一) 疫情 734
(二) 防治 735
四、医疗 738
(一) 医疗保健制度 738
(二) 医疗业务 740
(三) 社会医疗活动 742
五、妇幼保健 743
(一) 接生 743
(二) 妇女保健 744
(三) 儿童保健 744
(四) 节育技术指导 745
六、药政、药检 745
(三) 医药市场管理 746
(二) 药品质量管理 746
(一) 药品管理 746
(四) 药品检验 747
卷二十六、体育 749
一、体育机构、设施 749
(一) 体育运动委员会 749
(二) 业余体育学校 750
(三) 老年人体育协会 751
(四) 体育设施 751
二、学校体育 753
(一) 中、小学体育 753
(二) 幼儿体育 754
(三) 学校体育竞赛 754
(四) 体育教师培训 755
三、群众体育 755
(一) 农民体育 755
(三) 洪庙抗日国术队 756
(二) 职工体育 756
四、体育竞赛活动 757
(一) 县办体育竞赛 757
(二) 承办省、地体育竞赛 757
(三) 参加外地体育竞赛 758
五、人才输送 759
(一) 高等体育院校 759
(三) 出席全省运动会 760
(二) 出席全国运动会 760
卷二十七、民俗·人民生活 767
一、民间风俗 767
(一) 生产习俗 767
(二) 生活习俗 769
(三) 岁时节令 772
(四) 人际关系 773
(五) 婚嫁·丧葬 774
(一) 农村人民生活 776
二、人民生活 776
(二) 城镇职工生活 778
卷二十八、方言 781
一、语音 781
二、地方词语 783
三、语法特点 787
四、谚语·歇后语 790
(一) 谚语 790
(二) 歇后语 792
卷二十九、宗教 795
一、佛教 795
(一) 寺庙 797
(二) 佛事活动 799
(三) 佛教文物 800
二、道教 800
(一) 天主教传布 802
三、天主教 802
(二) 教务活动 803
(三) 神职人员 803
四、基督教 804
(一) 基督教传入 804
(二) 区堂分布 804
(三) 教务活动 805
卷三十、人物 807
一、文件辑录 851
附录 851
二、当阳市乡、镇、办事处基本情况统计表 852
三、文献辑存 853
(一) 旧志序文选 853
(二) 历史文献 855
(三) 诗文选 870
四、“慈广大桥”碑文 875
编后记 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