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计划的性质和体系 1
第一章 计划的性质和特点 1
第一节 计划的性质 1
一、什么是计划 1
二、计划是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 2
三、计划的二重性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计划的特点 4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管理制度 4
二、社会主义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化的客观必然性 10
三、社会主义计划的一般特征 12
四、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的特点 13
第二章 计划的科学性 16
第一节 什么是计划的科学性 16
一、正确的经济计划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16
二、正确的经济计划必须从中国国情国力出发 17
三、必须全面地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
第二节 为什么要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20
一、经济计划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提高计划科学性的必要性 20
二、历史经验证明必须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21
三、计划工作的现状要适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22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经济计划中的反映 23
第三节 经济计划一定要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23
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经济计划中的反映 24
三、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规律在经济计划中的反映 25
四、价值规律在经济计划中的反映 26
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在经济计划中的反映 26
第四节 科学的经济计划要靠科学的计划工作 28
一、要有正确的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计划体制和计划方法 28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切实搞好调查研究 35
三、坚持计划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计划责任制 37
四、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提倡好的工作方法 39
第一节 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40
第三章 计划的任务、内容和体系 40
一、努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41
二、正确地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 42
三、合理安排各种比例关系 42
四、恰当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42
五、合理确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 42
第二节 计划的内容和体系 43
一、国民经济的特征、结构和计划的主要内容 43
二、计划体系 47
第三节 计划的指标体系 52
一、什么叫计划指标体系 52
三、计划指标的分类 53
二、制定计划指标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53
四、建立和完善计划的综合指标体系 55
第四节 计划报告和计划表 59
一、计划报告 59
二、计划表 60
三、计划表的特点 60
四、计划表的结构 60
五、计划表的设计 62
六、计划工作程序 62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意义 63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63
第四章 经济效益 63
第二篇 计划的基本问题 63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65
第二节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8
一、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68
二、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69
三、生产过程经济效益与流通过程经济效益的关系 70
四、技术开发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的关系 71
五、价值经济效益与使用价值经济效益的关系 72
六、国内经济效益与对外经济效益的关系 72
七、劳动消耗经济效益与资金占用经济效益的关系 73
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74
第三节 经济效益计划的内容和方法 74
一、经济效益计划的内容 75
二、经济效益计划的方法 75
三、评价经济效益的计划指标体系 76
第四节 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80
一、树立唯物辨证法的思想 82
二、计划留有余地,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82
三、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 83
四、突出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83
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84
六、实行投入产出挂钩,破“大锅饭”的管理体制 85
第五章 经济发展速度 87
第一节 发展速度问题的重要意义 87
一、经济发展速度的一般概念 87
二、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性 88
三、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可能性 90
第二节 影响发展速度的因素 92
一、影响发展速度的宏观因素 93
二、影响发展速度的微观因素 97
一、最优发展速度的标志 100
第三节 拟定最优发展速度的原则 100
二、拟定最优发展速度的原则 102
第四节 确定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 105
一、因素分析法 105
二、直接匡算法 106
三、产、供、销综合测算法 107
四、数学分析法 107
第六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 108
第一节 正确安排经济与社会发展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108
一、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在计划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 109
第二节 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 109
二、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10
三、正确安排和调整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 112
第三节 农轻重比例关系 114
一、正确处理农轻重比例的重要意义 114
二、农轻重比例协调合理的标志 117
三、当前农轻重比例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19
第四节 能源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比例 120
一、能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
二、能源生产的主要特点 121
三、影响能源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122
四、能源比例和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方针、原则 124
第五节 运输邮电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比例关系 126
一、运输邮电业的特点 126
二、运输邮电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27
三、加强运输需要量与运输能力的综合平衡 128
四、邮电通讯能力与需要之间的平衡 129
第六节 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 130
一、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意义 130
二、影响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 132
三、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方法 133
四、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 136
第七节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比例关系 137
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38
二、正确处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同经济建设的关系 139
第七章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141
第一节 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作用、形式和规模 141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141
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分类 142
三、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重要作用 143
四、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 144
五、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规模 146
一、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重要意义 148
第二节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148
二、合理确定基本建设规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50
三、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规模的数量界限 153
第三节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一般方法 155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力的平衡 156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物力的平衡 161
三、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施工能力的平衡 162
第四节 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的措施 163
一、统一认识,端正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163
三、推行基本建设的责任制 164
二、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坚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164
四、适当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 165
五、善于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控制建设规模 165
第八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布局 167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的作用 167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的含义 167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68
三、经济布局与社会发展布局的联系和区别 169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的内容 170
一、经济布局 170
二、社会发展布局 171
一、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 173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173
二、社会发展布局的原则 175
第四节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77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77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78
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178
四、沿海地区与内部地区的关系 179
五、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关系 179
六、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80
七、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180
一、人民生活水平的含义 181
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意义 181
第九章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181
第一节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意义和作用 181
三、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作用 183
第二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 185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内容 185
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的内容 186
第三节 制订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计划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88
一、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88
三、人民购买力的提高和商品可供量的关系 189
四、物价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89
二、个人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89
五、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 190
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系 190
七、职工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关系 191
八、人口与就业的关系 191
第四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192
一、影响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和总构成变化指标 192
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基本需要指标 193
三、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基本需要指标 193
五、社会安全保障指标 194
四、家庭财富增长情况指标 194
第三篇 计划的形成和方法 196
第十章 计划信息 196
第一节 计划信息的作用和内容 196
一、计划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196
二、计划信息的分类 197
三、计划信息的作用 198
第二节 计划信息的来源 200
一、统计资料 200
四、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指令 201
三、情报资料 201
二、会计资料 201
五、其他计划信息 202
第三节 计划信息的要求和作业程序 202
一、计划信息的基本要求 202
二、计划信息的作业程序 203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计划信息系统 206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化计划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206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化计划信息系统的原则 207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化计划信息系统的内容 209
一、计划预测的涵义 210
第一节 计划预测的作用和种类 210
第十一章 计划的预测 210
二、计划预测的作用 211
三、计划预测的种类 212
第二节 计划预测的基础和原则 213
一、计划预测基础 213
二、计划预测的原则 214
第三节 预测的内容和体系 215
一、全国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216
二、开展国际经济形势预测 216
第四节 计划预测的程序和方法的选择 217
一、计划预测的程序 217
三、主要产品供求预测 217
二、计划预测方法及选择 218
第五节 经验预测方法 221
一、调查预测 221
二、推断预测 222
第六节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223
一、时间序列分析法的种类和特点 223
二、移动平均法 224
第七节 因果分析预测法 235
一、因果分析预测的基本条件 235
三、因果分析预测程序 236
二、因果分析预测数学模型 236
四、预测举例 237
第十二章 计划综合平衡 242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意义 242
一、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概念 242
二、综合平衡的地位和作用 243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245
一、综合平衡的基本任务 245
二、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247
第三节 搞好综合平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47
一、要充分认识综合平衡的必要性 248
二、要有切合实际的综合平衡指导思想 249
三、要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249
四、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250
五、要正确解决综合平衡的方法论问题 250
六、要提高综合平衡工作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251
七、要适应经济管理体制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251
第四节 计划平衡表 252
一、平衡表体系 252
二、几种主要平衡表的格式与内容 253
第五节 部门联系平衡表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运用 281
一、部门联系平衡表的基本表式与结构 282
二、部门联系平衡表的平衡关系及数学模型 286
三、计划期价值形态部门联系平衡表的方法举例 290
四、部门联系平衡表的应用 295
五、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体系 298
第十三章 计划决策 303
第一节 计划决策的意义 303
一、计划决策的涵义和特点 303
二、计划决策的分类 304
三、计划决策的作用 306
第二节 计划决策的内容 307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政策、措施的决策 307
二、选择计划管理形式和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308
三、最优经济效益、最优比例关系、最优发展速度的抉择 309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环境相统一 309
五、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 309
第三节 计划决策科学化 310
一、决策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 310
二、完善计划决策体制 311
三、努力提高决策者(机关)的素质和决策能力 313
四、遵循决策原则 314
第四节 计划决策的一般方法 315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和预测系统 315
一、差量分析法 316
二、量、本、利分析法 317
三、和最小的优化方法 318
四、线性规划法 320
五、线性规划法与投入产出法的结合 321
六、期望值选优法 323
七、决策树法 325
八、最大、最小收益值法 327
九、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328
一、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329
第五节 可行性研究 329
二、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330
三、可行性研究方法举例 330
四、投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331
第六节 系统分析方法 335
一、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 336
二、系统分析方法的特征及程序 337
三、系统分析的方法 340
第七节 计划评审方法 341
一、计划评审技术 341
二、成本计划评审法 346
三、合理确定计划评审技术中的关键路线 349
第八节 宏观经济数学模型 352
一、经济增长数学模型 353
二、人口增长模型 354
第四篇 计划的实施和评价 356
第十四章 计划调节手段 356
第一节 计划调节手段的意义和作用 356
一、计划调节手段的概念 356
二、计划调节手段的意义 358
三、计划调节手段的作用 359
第二节 国家财力、物力的分配 360
一、什么是国家财力、物力的分配 360
四、计划调节的主要手段 360
二、国家财力、物力分配的作用 361
三、国家财力、物力分配与其他经济杠杆的关系 362
四、国家财力、物力分配的主要办法 362
第三节 经济杠杆 363
一、社会主义经济杠杆的特点 363
二、经济杠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的作用 364
三、经济杠杆起作用的条件 365
四、经济杠杆的主要种类和内容 366
五、如何运用好经济杠杆 372
二、行政方法的内容 374
第四节 行政方法 374
一、行政方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的作用 374
第五节 经济法规 375
一、什么叫经济法规 375
二、经济法规的内容 376
三、如何实行经济法规监督控制 376
第六节 市场调节 378
一、什幺是市场调节 379
二、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关系 379
三、市场调节的办法 381
一、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必要性 382
第一节 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必要性和作用 382
第十五章 计划的检查和评价 382
二、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作用 383
第二节 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原则和内容 384
一、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基本原则 384
二、检查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 385
第三节 检查和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 387
一、利用统计、会计、业务三种核算 387
二、检查分析评价计划执行情况的具体方法 389
第十六章 计划的组织和体制 395
第一节 计划管理的组织 395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 396
一、什么叫计划管理体制 396
一、计划决策方面 396
二、计划编制方面 396
二、计划管理体制的内容 397
三、确定计划管理体制的原则 398
四、合适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标志 400
第三节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情况 401
一、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沿革 401
二、计划体制改革的前景 403
第四节 计划编制程序 404
附录: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和“暂行规定”。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