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社会建设工作的社会理论 3
第一章 社会学理论的社会脉络 3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计划 4
第二节 理论与日常生活 7
第三节 隐含的理论与外显的理论 8
第四节 对于隐含理论的挑战和外显理论的出现 9
第五节 隐含的与外显的理论以及现实的社会建设 13
第六节 社会学观点诞生的历史脉络 15
第七节 当代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学理论 26
第八节 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根源 29
第二章 外显理论的建设和社会现实的隐含意象 37
第一节 理论的建设 40
第二节 潜在的假定和价值 61
第三节 多重范式与社会现实的多重层次 72
第四节 社会现实建设和社会理论的发展 79
小结 84
第二编 古典的欧洲社会理论家:文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层次的分析 89
第三章 奥古斯特·孔德和皮蒂瑞姆·索罗金与文化进步的问题 89
第一节 孔德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 91
第二节 孔德关于社会的实证主义观点 97
第三节 孔德关于进化的理论和索罗金的文化变迁循环论 114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 134
小结 144
第四章 经济结构、阶级冲突和社会变迁:卡尔·马克思的社会理论 147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 149
第二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158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 165
第四节 活动和异化 172
第五节 社会的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变迁 180
第六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91
第七节 对马克思的批评 196
小结 200
第五章 迪尔凯姆:建立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科学的社会学 203
第一节 迪尔凯姆的生平和时代 207
第二节 社会事实的现实性 216
第三节 团结和社会结构的类型 225
第四节 对团结的威胁 235
第五节 团结的出现和加强 242
小结 253
第六章 马克斯·韦伯与合理性问题 257
第一节 韦伯的生平和时代 259
第二节 个人行为和主观意义 266
第三节 社会行动的类型 272
第四节 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 276
第五节 宗教取向、动机模式及合理化 294
小结 307
第七章 互动的社会:乔·齐美尔的社会学 312
第一节 齐美尔的微观探讨以及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313
第二节 齐美尔的生平和时代 314
第三节 社会通过相互互动而产生 320
第四节 互动过程的形式与内容 322
第五节 统治与服从 327
第六节 冲突和凝聚 336
第七节 人数对社会形式的影响 343
第八节 群体形成的不同形式与社会性参与 351
第九节 个人的创造力与既定的文化形式 357
小结 362
第三编 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理论主要层次:微观和宏观分析层次 369
第八章 从符号互动中出现的社会现实 369
第一节 米德和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 37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其他先驱 397
第三节 当代符号互动理论 409
第四节 戈夫曼及其解释互动动力学的戏剧理论 418
小结 431
第九章 人际交换和社会结构的产生 434
第一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交换理论 437
第二节 霍曼斯:对于基本交换行为的探讨 440
第三节 J.蒂鲍特和H.凯利:交换理论在二人组和群体中的应用 457
第四节 基本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产生:布劳的交换理论 462
小结 488
第十章 社会中的整合和社会秩序:功能的方法 491
第一节 帕森斯:从社会行动到社会系统 495
第二节 默顿和中程功能主义 549
小结 564
第十一章 冲突和社会变迁 567
第一节 马克思的遗产和批判论的观点 571
第二节 米尔斯对美国权力精英的批判性分析 583
第三节 权力精英与“寡头政治铁律” 593
第四节 权威关系和社会冲突:达伦道夫的贡献 596
第五节 对冲突的功能分析:科塞的贡献 612
第六节 冲突的互动性的动力学:柯林斯的理论综合 626
小结 640
第十二章 开放系统论:对理论综合的研究 643
第一节 关于相互依赖性的各种理论模式 646
第二节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651
第三节 系统论和社会生物学的观点:遗传与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660
第四节 反馈环路和有目标的行为 671
第五节 形态形成与形态固定的过程 677
第六节 形态形成过程与越轨—扩大的反馈循环 681
第七节 结构精致化与结构简化 687
第八节 内部结构中的变化 693
小结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