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编
  • 出 版 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621111X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沙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与评价 1

一、自然环境辨识 1

二、人文环境辨识 5

三、土壤侵蚀状况分析 12

四、现有治理模式分析 18

五、综合防治模式系统的建立 26

六、综合治理效益的计算 33

七、综合防治模式系统评价与推广 41

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流域治理方向途径及神府等矿区治理措施研究 44

一、研究背景 44

二、流域环境特征 44

三、流域经济发的制约因素 48

四、水土流失及发展趋势 52

五、区域治理途径与措施 62

六、煤田开发中的沙土流失防治 76

无定河流域治沟骨干工程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 85

一、开发研究的背景与主线 85

二、系统分析 91

三、小流域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规划及数学模型 99

四、防洪安全校核预测方法及数学模型 110

五、拦泥淤地预测方法及数学模型 115

六、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及数学模型 119

七、支流级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 123

八、系统设计 129

一、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概述 13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及水沙变化趋势研究 136

二、河龙区间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146

三、北洛河流域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158

四、泾河流域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163

五、渭河流域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169

六、汾河流域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174

七、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总结 179

八、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预测 185

九、龙门对潼关区间河道冲淤变化对减沙效益的影响 190

十、结论、问题及建议 195

旱作农业蓄水保土培肥耕作技术及效益研究 198

一、基本情况 198

三、技术路线及试验研究方法 199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99

四、试验研究结果 200

五、结论 241

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灌木研究 244

一、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4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45

三、结论 264

海东地区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及坝系优化规划研究 281

一、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研究 281

二、坝系优化规划研究 284

三、成果分析与评价 288

一、陇东地区水土流失及治沟骨干工程概况 289

陇东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及坝系优化规划研究 289

二、陇东建设骨干工程的布局 290

三、坝系优化规划研究 292

四、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研究 296

内蒙古黄土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坝系优化规划研究 299

一、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299

二、坝系优化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299

三、坝系优化规划研究专题及试点区概况 300

四、治沟骨干工程坝系优化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 300

五、坝系规划数学模型的模拟计算和选优 303

六、坝系优化规划成果分析 304

七、优化规划方法的推广性及建议 306

二、坝系规划的方法 308

一、坝系规划的指导思想 308

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坝系优化规划方法的研究 308

三、坝系数学模型 309

四、程序的生成过程 310

五、应用举例 311

六、成果分析 312

七、结论 312

八、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2

小型淤地坝植物护坡过水试验研究 314

一、试区概况与小区布设 314

二、测试项目与方法 316

三、试验成果与各试区溢流状态 316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 316

四、护坡植物抗冲性分析 319

五、结语 322

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宁夏土壤侵蚀图研究 324

一、土壤侵蚀制图的分类分级指标 324

二、土壤侵蚀遥感制图 327

三、宁夏土壤侵蚀现状与分布 328

四、土壤侵蚀规律及成因 333

黄河黄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 337

一、黄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 338

二、黄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型及应用 345

三、黄甫川流域土地生产力及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48

四、黄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 349

六、建议与讨论 350

五、黄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 350

黄土高原沟壑区山楂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354

一、山楂在平凉地区的适宜性 354

二、试验内容与方法 354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355

小冠花引种试验及效益分析 358

一、小冠花引种过程与现状 358

二、小冠花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 358

三、试区选择及其自然概况 358

四、试验内容及方法 359

六、结论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