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3
第一节 乱世婴儿 3
一、出生于战乱年代 3
二、生母之谜 7
三、明成祖生母传说及社会思想根源 11
第二节 从宫廷到就藩燕京 14
一、宫廷生活 14
二、受封燕王 18
三、青少年生活的影响 22
第三节 初露头角 25
一、 众藩之首 25
二、结识怪杰姚广孝 27
三、初战告捷 30
四、易储未果 33
第二章 训兵待举 39
第一节 明太祖之死 39
一、太祖遗诏 39
二、燕王奔丧 41
三、建文继位 43
第二节 建文削藩 45
一、首削周王 46
二、再削数王 48
三、关于削藩的不同意见 49
四、对燕王的防范 51
第三节 众谋士怂恿起兵 53
一、姚广孝和袁珙 53
二、金忠和癫士 55
三、建文新政 56
第四节 暗中准备 59
一、风声渐紧 59
二、父子相继入京 61
三、佯狂称疾 65
第三章 起兵靖难,巩固后方 68
第一节 北平誓师 68
一、智擒张昺、谢贵 68
二、夺占九门 71
三、誓师靖难 72
第二节 略定后方 75
一、初战告捷 75
二、大破宋忠于怀来 77
三、智取卜万 79
第三节 勇挫耿炳文 83
一、耿炳文北伐 83
二、燕王奔袭,南军败绩 85
三、真定大战 88
第四节 大败李景隆 92
一、李景隆北伐 92
二、援永平和取大宁 96
三、北平保卫战 101
四、郑村坝之战 103
五、白沟河大战 110
第四章 转守为攻,直取金陵 122
第一节 转战山东 122
一、李景隆一败再败 122
二、铁铉坚守济南 12
三、东昌大战 128
第二节 转战河北 134
一、夹河大败盛庸 134
二、藁城击溃吴杰 139
三、斗智斗勇,固守北平 142
四、击破房昭 151
第三节 长驱金陵 154
一、长驱南下 155
二、有胜有败,有进无退 160
三、灵璧之战 166
四、耀兵江上 170
五、建文求和成泡影 174
第五章 南京称帝 180
第一节 入正大统 180
一、金川门之变 180
二、明成祖登极 184
三、革除之际 188
四、论功行赏 192
第二节 屠戮建文遗臣 195
一、血腥的一幕 196
二、方孝孺不屈,“诛十族” 200
三、“瓜蔓抄” 205
第三节 踪迹建文帝 209
一、建文帝死于火了吗? 209
二、寻找建文下落 214
三、关于建文疑案 220
第四节 胜败之间 224
一、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224
二、建文帝失去民心了吗? 228
三、靖难之役中的李景隆 231
四、败者有因,胜非偶然 235
第六章 加强中央集权 240
第一节 设立内阁 240
一、由丞相到内阁 240
二、内阁事权 242
三、内阁七学士 244
第二节 再次削藩 247
一、削藩前先行安抚 248
二、削藩时雷厉风行 249
三、削藩后藩禁严厉 257
第三节 任用酷吏 260
一、纪纲 260
二、陈瑛 263
三、用酷吏掌之有度 267
第四节 创设东厂 271
一、重用宦官由来已久 271
二、设立东厂,层层监督 274
三、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277
第七章 经营边疆 279
第一节 经营东北和设立奴儿干都司 279
一、对东北边陲的初期经营 279
二、设立奴儿干都司 281
三、竖立永宁寺碑 281
第二节 设哈密卫和改土归流 281
一、经营西北和设立哈密卫 287
二、经营西南和改土归流 290
第三节 封赠乌斯藏和经营南海 293
一、封赠乌斯藏 293
二、经营南海诸岛 298
第八章 四方宾服 301
第一节 开明友好的睦邻政策 301
一、遣使通好 301
二、放松海禁 304
三、优待来使 306
第二节 通好西域 308
一、与帖木儿帝国重归于好 309
二、陈诚和《使西域记》 312
第三节 改善对日关系 313
一、明初倭寇问题 314
二、遗使通好,恢复邦交 314
三、望海埚之战 318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 319
一、用人得当,动因复杂 320
二、力排众议,连续出使 324
三、成就巨大,耗费惊人 329
第五节 国王来访传佳话 332
一、满剌加王来访 332
二、苏禄王来访 334
三、浡泥王和古麻剌朗王来访 336
第九章 下安南和征漠北 339
第一节 八十万大军下安南 339
一、安南王位继承问题 339
二、大举征讨 342
三、安南叛服 348
第二节 首次亲征漠北 352
一、抑强扶弱,和平争取 353
二、丘福北征,全军覆没 359
三、御驾亲征,大获全胜 361
第三节 第二次亲征漠北 367
一、漠北形势的新变化 368
二、率师亲征 372
第四节 晚年三次出塞 375
一、第三次北征 376
二、第四次北征 381
三、第五次北征 384
四、五征漠北有得有失 388
第十章 文治有成 394
第一节 尊儒纳士 394
一、“儒道光荣多矣” 394
二、延揽文士 396
三、编纂图书 399
第二节 三千文士修大典 400
一、《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 400
二、价值巨大,历经劫难 403
第三节 台阁派歌舞升平 404
一、台阁派的兴起 404
二、歌舞升平 407
第十一章 屡兴大工 411
第一节 营建北京 414
一、建都问题 414
二、营建和迁都 418
第二节 浚通大运河 425
一、漕运问题 425
二、宋礼浚会通河 427
三、治黄和开凿清江浦 429
第三节 修建大报恩寺等 432
一、大报恩寺 432
二、武当山宫观 435
三、长陵和永乐大钟 437
第十二章 治国得失 440
第一节 知人善任 440
一、恩威并济,赏罚分明 440
二、人有长短,量才适用 445
三、不拘品级,不计旧嫌 446
四、敢言比敢为更可贵 448
第二节 政无壅蔽 449
一、求臣下直言 450
二、勤于政事 452
三、“贵得大体” 455
第三节 愿“斯民小康” 458
一、关心农事 458
二、赈灾治水 464
三、重丰收不重奇巧 467
第四节 唐赛儿起义 469
一、劳民过甚 469
二、唐赛儿起事青州 470
第十三章 家庭生活和立储之争 472
第一节 家庭生活 472
一、娶徐达女为妻 472
二、并不安静的后宫 474
三、近于病态的晚年 476
第二节 为夺储兄弟阋墙 478
一、倾陷世子 478
二、立储之争 479
第三节 倾太子明争暗斗 482
一、太子处境艰难 483
二、倾太子密锣紧鼓 485
三、众臣忧心,多人蒙难 488
第十四章 思想、才识和一生功过 492
第一节 思想和信仰 492
一、政治思想 492
二、崇佛而不佞佛 499
三、尊道意在利用 501
第二节 才识、爱好和作风 503
一、才识和爱好 503
二、躬行节俭 506
三、政贵务实,不尚虚文 508
第三节 千秋功罪待评说 512
一、一个大有作为的帝王 512
二、一个有局限的帝王 515
三、结语 518
后记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