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面对现代化的审美文化(导论) 3
第一章 现代化的观念及其历史性 3
第一节 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化” 3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了吗? 6
第三节 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 16
第二章 对审美文化的呼吁和渴望 24
第一节 新的复兴,还是反抗? 24
第二节 持续的“阵痛”和“呻吟” 30
第三节 理性态度的必要性 34
第四节 “审美文化” 36
第三章 作为人性回归的审美文化的基本内涵 44
第一节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 46
第二节 符号方式 48
第三节 符号的局限性 52
第四节 信息时代及其审美的渴求 56
第四章 审美的游戏 62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同时“化”的依据 63
第二节 怎样与世界同步发展? 66
第三节 审美的冲动 73
第四节 自觉的审美文化建设 80
第二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93
引言 93
第五章 教育——充分运用美感形式,艺术教育占突出地位 99
第一节 先王乐教 100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 107
第三节 儒道墨法与礼乐教化 117
第四节 诗教传统 123
第六章 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整体把握和洞观感悟 146
第一节 从象形字到书法美 150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 160
第三节 从“文”、“化”到“文化” 169
第七章 形上追求——以美为最高境界 181
第一节 “美善相乐” 182
第二节 美道合一 190
第三节 从宗教境界到审美境界 198
第四节 “人生的艺术化” 206
第三编 百年来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 223
引言 223
第一节 “师夷之长技”——器物更新 228
第八章 五十年“西化”实践的认识结论——文化 228
第二节 从器物到制度——政治改革 231
第三节 从制度到观念——人的自觉 234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242
第一节 “伦理革命”与“打倒孔家店” 243
第二节 “文学革命”与“写实主义” 249
第十章 蔡元培与新文化 263
第一节 “兼容并收主义” 264
第二节 “教育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68
第三节 科学研究乃一切事业之基础 272
第四节 “以美育代宗教” 275
第五节 “美育与人生” 279
本编余论:从新文化出发建设当代审美文化 283
第一节 “文化”本来就是审美的 297
第十一章 审美文化:以艺术为核子的文化 297
第四编 “审美文化”在西方的提出 297
第二节 被误解为“休闲文化” 300
第三节 文人的文化 302
第四节 “人人都是艺术家” 303
第五节 “为艺术而艺术” 305
第六节 艺术作为“文化核子” 306
第七节 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 308
第八节 让文学艺术成为人们的“共同文化” 313
第九节 教育:审美文化的关键 315
第十二章 审美文化: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 319
第一节 艺术化生存方式 319
第二节 经验的完美即艺术 326
第三节 思想、实践和伦理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的 329
第四节 生活走向艺术与艺术走向生活 341
第十三章 审美文化: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351
第五编 审美文化在西方的表现 361
第十四章 公司国家:被扼杀的审美文化 361
第一节 破灭的美国之梦 362
第二节 堕落之源 366
第三节 失去人性的机器 371
第四节 听命于组织的“公司意识” 377
第五节 人格的分裂和“角色监狱” 386
第六节 无穷的消费与环境的污染 394
第七节 工作的空洞和虚假 404
第八节 “群体”的失去和“大众文化”的生成 405
第十五章 初露端倪的审美文化 426
第一节 物极必反 426
第二节 学生运动 431
第三节 观念革命 435
第四节 “在一起”的“群体” 437
第五节 以服装对抗“异化” 439
第六节 对“工作”的审美改造 441
第七节 追求审美感受 442
第八节 向人的整体开放的艺术 446
第六编 审美文化的建设 455
第十六章 对审美文化的再认识 455
第一节 触及灵魂的文化革命 455
第二节 无须暴力 463
第三节 任重道远 468
第十七章 成熟的审美文化 474
第一节 “工作”的审美化 474
第二节 对技术的审美超越 482
第三节 建立审美的“社群” 487
第四节 审美化的教育 493
第五节 走向美好的未来 498
第十八章 艺术的使命 502
第一节 一定要上“塔希提”吗? 502
第二节 艺术与人的历史性 504
第三节 面对异化的艺术 512
第四节 “后工业社会”与艺术 516
第十九章 我们的选择 526
第一节 什么是审美文化? 527
第二节 现实的需要与可能 532
第三节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537
后记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