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引言 1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松动 1
第一节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1
前言 1
一、耶稣会士东来与西学传播 2
二、中西文化的初步会通及其嬗变 4
三、夷夏大防与“西学东渐”之受挫 9
第二节 经世派教育哲学观 12
一、器物变革的自觉:从现实批判到“师夷长技” 13
二、“心力”对“天命”的抗争与个性化理想人格的追求 19
三、功利意识的觉醒与“经世致用”教育价值观的建立 25
第一节 洋务派教育哲学观 33
第二章 对西学的理论反应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兴起 33
一、器物变革及其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34
二、“德上艺下”传统价值观的松解与洋务人才观的兴起 41
三、“中体西用”的教育哲学命题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 51
第二节 早期改良派教育哲学观 56
一、器物变革的突破与西学认识的深化 56
二、反观中学与中西文化教育比较的理论限度 62
三、旧观念的反思和新教育的追求 65
第三章 中西教育哲学调和汇合的艰难探索(上) 77
第一节 康有为 78
一、旧学审判与人道主义教育精神之求索 78
二、新人追求与中西汇合的新教育实验 86
三、托古改制与维新教育的整体改革 91
四、中西价值调和与大同理想王国的教育追求 100
第二节 梁启超 111
一、参与变法与教育改革之探索 112
二、西学启蒙与中国专制主义教育思想之批判 118
三、群体进化与新民理想之追求 128
四、价值调和与中西文化之化合 137
第三节 谭嗣同 142
一、变易进化哲学与教育改革探索 143
二、“冲决网罗”的抗争与仁学精神之重建 150
三、自然人性论与个性化人格之追求 156
第四节 严复 161
一、天演论与教育的救国功能 162
二、专制教育的批判与国民素质之培育 167
三、中西文化汇合:“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175
四、功利主义价值向与实业教育之提倡 181
第四章 中西教育哲学调和汇合的艰难探索(下) 188
第一节 孙中山 188
一、革命进化论与教育功能说 189
二、“行易知难”说与社会心理、教育观念之转换 194
三、旧教育批判与“人尽其才”的新教育构想 201
四、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与汇合 208
第二节 王国维 213
一、西方近代哲学的汲取与中国传统思想之批判 214
二、学术独立论与教育学的哲学基础 221
三、追求“完全之人物”与智、德、美、体四育之建构 228
四、中西文化教育之“相化” 238
第五章 双元对峙的教育哲学观 242
第一节 文化激进主义者的教育哲学观 243
一、观念心理变革与中国传统思想之激烈批判 243
二、中西文化教育差异的比较探索 255
三、国民性改造与个性独立人格之追求 269
五、治学方法论 274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教育哲学观 284
一、从东西文化“调和”到中西印文化“三路向“的提出 285
二、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的成就与困境 293
四、现行学制之批评与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探索 307
第六章 中西教育哲学融通的再求索 317
第一节 蔡元培 317
一、教育的价值关怀与独立意义 318
二、追求“完全人格”与提倡“五育”并举 324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29
四、中西文化教育之“融合” 334
第二节 胡适 343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输入、阐释与传播 343
二、教育救国论 350
三、教育独立论 359
四、科学人生观 367
第三节 陶行知 380
一、旧教育的批判和新教育的追求 381
二、杜威思想的扬弃与生活教育理论之建构 391
三、中西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融通 405
第四节 陈鹤琴 412
一、欧美新教育的吸收与再创造 413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 418
三、与时共进的中国文化新教育探索 421
四、“活教育”学术旨趣之剖析 427
五、不朽的精神与永恒的光辉 448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哲学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455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合论 455
一、经济基础变革与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456
二、教育本质与功能的唯物主义的阐发 462
三、个性与群性相统一的理想人生观 466
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471
第二节 杨贤江 475
一、教育本质与功能的科学探索 475
二、教育的进化及其发展趋势 487
三、“完全人格”之追求与“全人生指导”的学术旨趣 492
第三节 毛泽东 499
一、教育性质和功能的理论总结 499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 505
三、改造旧教育与人的多方面发展的不懈追求 512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在教学上的运用 521
五、中外文化教育遗产的批判继承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