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藏象与证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1
第一节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1
第二节 中医肝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9
第三节 脾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18
第四节 肺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31
第五节 肾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37
第六节 中医血瘀证的研究 44
第二章 对中医“证”研究的回顾 53
第一节 证的概念 53
第二节 证候规范化 54
第三节 证的动物模型 55
第四节 证本质的研究 55
第五节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 56
第六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57
第三章 七情病机研究进展及评述 59
第一节 情志概念及其源流 59
第三节 七情致病的规律和病理变化 61
第二节 情志内伤发展的条件和依据 61
第四节 分析和评价 62
第四章 诊法研究进展及评述 64
第一节 面部色诊 64
第二节 舌诊 66
第三节 闻诊 83
第四节 问诊 87
第五节 脉诊 91
第六节 腹诊 102
第五章 中医阴阳与过程时间 109
第一节 中医阴阳理论研究进展 109
第二节 过程时间 112
第三节 阴阳的过程时间模型 119
第四节 阴阳平行原理 121
第五节 流行病学 126
第六节 述评 131
第六章 针灸经络研究进展及评述 133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已初现端倪 133
第二节 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得到了基本肯定 134
第三节 经穴的形态学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145
第四节 经穴——脏腑相关规律及其联系途径逐步被阐明 150
第五节 针灸治疗原理的现代研究引人注目 152
第六节 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55
第七节 分析和评价 160
第八节 展望 164
第七章 经络现象的时间理论研究 166
第一节 经络现象的研究进展 166
第二节 穴位 167
第三节 循经感传 171
第四节 经穴——脏腑相关 175
第五节 述评 179
第八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80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180
第二节 数理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181
第三节 软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190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195
第五节 现代技术方法运用举例——用可拓方法建立外感病因因素物元模型 200
第九章 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203
第一节 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的低分化性 203
第二节 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的弱进化性 207
第三节 中医病理学的一元论解释 209
第十章 中医基础研究中的证候动物模型方法 217
第一节 中医基础研究中的证候动物模型方法概论 217
第二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总论 223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简介 239
第十一章 中医调控理论研究 239
第二节 肾/命门调节学说 241
第三节 五脏调节学说 243
第十二章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的讨论 249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的思考 249
第二节 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53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265
第四节 五脏本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69
第五节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