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改革 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前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大冢启二郎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08033447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3

第1篇 概论 3

1 问题和焦点 3

序言 3

图表目录 4

图目录 4

图1.1 改革后中国各产业的发展 4

1.1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8

图1.2 改革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动趋势 11

图1.3 改革后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份额的变动趋势 12

表1.1 国有工业部门的发展(1978—1995年) 15

表目录 15

表1.2 国有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实际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1978—1995年,1978年=100) 17

表1.3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部门的产值、利润、利润率和留利比率的变化(1978—1995年) 18

表1.4 乡办和村办工业企业的发展(1978—1995年) 21

表1.5 农村私营工业企业的发展(1985—1995年) 22

图1.4 各工业行业资本装备率与乡办和村办工业企业生产份额的相关关系(1994年) 24

图1.5 改革后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25

表1.6 主要物资的国家分配比率 26

表1.7 市场价格和计划价格的比较(1985年) 27

1.2 分析的焦点 28

1.3 本书的结构 32

附录:国有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35

2 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 39

2.1 国有企业的改革 42

表2.1 国有企业工资构成的变化 44

表2.2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 45

2.2 市场改革 56

表2.3 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78—1994年,1978年=100) 58

2.3 乡镇企业的崛起 61

2.4 本书的研究课题 67

第2篇 钢铁工业的经济改革 73

3 经济改革和生产效率 73

3.1 经济改革的进程 75

表3.1 中国钢铁工业的成长 76

表3.2 样本企业数和实行不同改革措施企业的比例 78

表3.3 留利比率、奖励性工资比率和产品自销比率 80

表3.4 几种钢铁产品的计划价、协议价和最高限价的比较 83

表3.5 企业的平均规模(实际净产值) 85

表3.6 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实际资本装备率 86

3.2 生产函数的估计 88

表3.7 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生产函数的结果 91

表3.8 固定效果模型估计的生产函数的结果 95

3.3 改革的含义 98

附录:实际净产值和实际固定资本的估计 100

4 经济改革和投资行为 105

表4.1 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1978—1994年) 106

4.1 投资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投资活动 107

图4.1 改革后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趋势 109

图4.2 改革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构成的变化 110

表4.2 钢铁工业更新改造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1982—1994年) 112

表4.3 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名义和实际利率以及资本的实际收益率(1980—1994年) 114

4.2 投资函数的估计 117

表4.4 样本企业的分布 118

表4.5 单年度投资函数估计结果的摘要:收益率的系数 122

表4.6 多年度投资函数估计结果的摘要:收益率的系数 124

表4.7 多年度投资函数估计结果的摘要:企业规模的系统 125

表4.8 多年度投资函数估计结果的摘要:固定资产净值比率的系数 126

表4.9 多年度投资函数估计结果的摘要:产品结构虚拟变量的系数 127

表4.10 固定效果模型估计的投资函数的结果 128

4.3 改革的含义 131

5 中国和日本的技术选择 135

5.1 一个技术选择的模型 137

图5.1 技术选择的一个模型 138

5.2 战后日本的经验 139

图5.2 日本钢铁工业的实际产出、实际固定资本和职工人数的变化(1956—1993年,1980年=100) 140

图5.3 日本钢铁工业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的普及率(1956-1994年) 141

图5.4 日本钢铁工业相对要素价格和实际资本装备率的变化(1956—1993年,1980年=100) 143

表5.1 最优法估计的资本装备率函数的结果(1956—1994年) 146

5.3 中国改革后的经验 147

图5.5 中国钢铁工业的实际产出、实际固定资本和职工人数的变化(1980—1991年,1980年=100) 148

图5.6 中国钢铁工业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的普及率(1980—1994年) 149

图5.7 中国钢铁工业相对要素价格和实际资本装备率的变化(1980—1994年,1980年=100) 150

5.4 技术选择的比较 151

图5.8 中国和日本钢铁工业技术选择的比较 152

5.5 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评价 156

第3篇 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 163

6 服装工业的实例研究 163

6.1 服装工业的特点 166

表6.1 第一次调查的样本企业的概况(1990年) 167

表6.2 样本企业的生产、劳动和设务状况 169

表6.3 样本企业的劳动和工资状况 172

6.2 假说的检验 173

表6.4 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生产函数的结果 179

表6.5 三步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生产函数的结果 182

表6.6 劳动生产率、资本装备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186

6.3 乡镇企业特征的变化 187

表6.7 不同类型企业数的变化(1975—1993年:根据第二次企业调查资料) 188

表6.8 不同类型企业的基本特征(1993年) 189

表6.9 不同类型企业的建厂时间和职工人数 191

表6.10 企业来料加工情况的变化 192

表6.11 企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变化 195

表6.12 企业管理人员的特征和任命形式 196

6.4 改革的含义 197

7 机床工业的实例研究 202

7.1 机床工业的特点 204

表7.1 不同规模和所有制企业的基本情况 206

表7.2 不同企业的设备新旧程度和开业年限 211

7.2 假说的检验 213

表7.3 不同企业的留利比率和职工教育水平 213

表7.4 最小二乘法和两步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生产函数和外购比率函数(1991年) 219

表7.5 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生产函数和外购比率函数(1980年) 221

7.3 改革的含义 224

表7.6 不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991年) 224

附录: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226

第4篇 中国经济的转换 233

8 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乡镇企业 233

8.1 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乡镇企业的进入 235

表8.1 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份额和实际增长率(1987—1992年) 237

表8.2 乡镇企业部门生产份额的变化(1987—1992年) 238

表8.3 不同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及其变动系数的变化(1987—1992年) 239

表8.5 不同工业部门的平均企业规模和研究开发支出比率的变化 241

表8.4 不同工业部门资本装备率的变化(1987—1992年) 241

8.2 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简单模型 243

图8.1 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模型 243

8.3 假说的检验 248

表8.6 固定效果模型估计的不同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函数 249

表8.7 最小二乘法估计的乡镇企业份额函数(1992年) 251

8.4 改革的含义 253

附录:工业行业的分类 255

9 劳动市场的发育和地区间工资差别 258

9.1 样本乡镇的就业结构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62

表9.1 样本乡镇的劳动力和产业结构(1990年和1995年) 263

表9.2 样本乡镇的要素禀赋状况(1990年和1995年) 265

9.2 乡镇企业的工资和就业状况 267

表9.3 样本乡镇数、企业平均规模和开业年限(1990年和1995年) 268

表9.4 样本乡镇的职工年平均工资、雇佣外来劳动力的企业比率和企业外来劳动力比率(1990年和1995年) 269

表9.5 外来劳动力的地区分布(1995年) 271

表9.6 本乡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特征的比较(1995年) 274

9.3 估计结果 275

表9.7 关于平均工资的回归分析(1990年和1995年) 276

表9.8 关于本乡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回归分析(1995年) 280

表9.9 关于外来劳动力比率的回归分析(1990年和1995年) 282

9.4 劳动市场在经济改革中的作用 284

10 经济改革的前景 289

10.1 乡镇企业的作用 292

表10.1 乡镇政府任命的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比率(1990年和1995年) 293

表10.2 乡镇企业生产和用工自主权的扩大(1990年和1995年) 294

表10.3 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报酬支付方式(1985年、1990年和1995年) 296

10.2 劳动和资本市场的改革 300

10.3 国有企业的改革 303

表10.4 平均利润率和利润率函数中的企业规模的系数(1991年) 308

10.4 为了今后的发展 311

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