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马列主义、哲学 1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1
论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2
怎样科学地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论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本体论性质 4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 5
评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 6
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 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的再认识 7
论哲学的双重品性 8
世界观主义 9
现象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10
略论科学的价值 11
简论代价的种类及根源 12
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建立新价值观的关键 13
周恩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探论 14
自我意识的建构 15
人学的世纪解放与抗争 16
人的本质的层次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 17
从解释学看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8
论我国哲学面临的“三大建构”任务 19
老学与儒学 20
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 21
论经济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22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23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24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 25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 26
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几个问题 27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28
试论邓小平理论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 29
文化的利用:莱布尼兹和中国有机论哲学 30
胡塞尔和弗莱格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31
系统哲学的回顾与前瞻 32
规范逻辑的产生和演进 33
论市场经济作为文化伦理现象 34
现代伦理精神的三重理性 35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 36
论幸福:兼析享乐主义 37
值得提倡的“利他性人格” 38
关于“人文精神”论争的述略与断想 39
论爱国主义是一个具有永恒教育价值的课题 40
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 41
邓小平爱国思想论析 42
爱国主义的三个观念 43
弘扬职业道德深化企业改革 44
当代审美文化与上海审美文化建设 45
中国美学与康德 46
企业美学定义初探 47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断想 48
政教关系浅议 49
寻求宗教间的新和谐: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 50
略论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的主要区别 51
宗教神秘主义的性质 52
试论原始宗教研究 53
鄂伦春族萨满教特点刍议 54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55
C 社会科学总论 56
论社会科学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功能 56
论社会科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使命 57
世纪之交地方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思考 58
社会化——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59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60
三者利益的统一与人际关系 61
对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反拨 6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心态分析 63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代文化特征 64
中国大陆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变化 65
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复兴的背景 66
人口态势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67
经济收入的分化与夫妻关系 68
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 69
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 70
性别观念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的职业发展 71
要重视社会保障中养老金管理的定量分析 72
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与指标设计 73
宏观利益格局中的贫困 74
农民的生育需求 75
社区生育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76
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作用力度量——兼谈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 77
再论中国生育率转变的特征 78
论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和对策 79
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分析 80
中国的人口流动 81
西藏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 82
试论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83
试论行政决策和协调的同一性 84
科学决策的深层结构分析 85
论组织变革的总体战略方法 86
能力结构与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 87
跨世纪领导人才潜力辨析途径和考察方法 88
D 政治、法律 89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著 89
当代政治学的困境及其出路 90
社会政治与民族凝聚力论略 91
民主社会主义三类政党的社会变革观比较 92
三维公平论 93
关于抗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探讨 94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95
李维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96
关于吕梁地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97
论公司制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98
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 99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100
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思考 101
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源发展道路 102
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103
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两次曲折的反思——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104
论新社会主义观 105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106
宋庆龄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刍论 107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困境 108
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决策模式 109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110
中国都市区行政区划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111
论行政管理与生产力 112
论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113
规范政府行为,促进经济发展 114
防止腐败制度化 115
遏止贪污贿赂犯罪重在预防 116
论公权私用、滥用的动机和条件 117
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和实践 118
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成果——评介《第三次飞跃》 119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探要 120
论“两手抓”的理论依据 121
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122
集体主义新论 123
中国古代的国家规模、 124
组织形式与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 124
论明代的内阁与党争 125
中国古代社会腐败周期率探论 126
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 127
任子制新探 128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29
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30
比较法在社会主义法系的崛起与发展趋势 131
权力、资源与分配——平等分配的法哲学思考 132
试论超前立法 133
立法的效益与效率 134
墨子关于“兼爱非攻”的国际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35
再论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兼答赵世义、邹平学等同志之质疑 136
论行政超越职权 137
论重整制度 138
禁止内部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139
临摹、独创性与版权保护 140
刑法的价值构造 141
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142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143
刑事诉讼原则论 144
行政之诉与诉权 145
犯罪危害性分析 146
论依法治国 147
改善和优化我国行政执法环境 148
当前腐败现象剖析与廉政建设建言 149
税收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性建议 150
经济犯罪案件“私了”现象剖析 151
现行《破产法》的缺陷及其重新完善 152
公司设立者的出资违约责任与资本充实责任 153
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 154
广告侵权诉讼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155
我国外资国民待遇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56
“四荒”拍卖与土地使用权——兼论我国农用权的目标模式 157
论公民环境权 158
论民事权利体系 159
论保证合同的成立要件 160
刑法规定法人犯罪的构思 161
论欺诈犯罪的惩治 162
贪污罪主体、客体的立法完善 163
公诉权与人权及审判权中的若干问题 164
无控诉审判程序探讨 165
重新认识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166
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 167
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选择 168
行政规章可诉性之探讨 169
试析汉初“约法三章”的法律效力——兼谈“二年律令”与有何的关系 170
宋例辨析 171
论元代不动产买卖程序 172
顺治三年律考 173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国际投资规范评析 174
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与理论 175
经济学的范式与范式转换 176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 177
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中的功能效应及本质 178
资本主义垄断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之我见 179
关于市场建设问题 180
新市场论 181
完整把握邓小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互相兼容的思想 182
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 183
奔向法治的经济学潮流 184
围绕着通货膨胀的“替换”作用的经济学论争 185
发展经济学领域中制度学派的兴起 186
论孙中山建设近代化国家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思想 187
试论新兴市场的形成及其意义 188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189
迈向21世纪: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 190
实行均衡与非均衡结合战略,缩小东西差距 191
粗放增长屡议不改的根子在哪里 192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3
效率与平衡结合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 194
深化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95
西方分配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 196
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7
市场经济下中观决策层改革探析 198
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 199
关于我国现阶段国有经济的比重问题——兼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历史发展 200
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202
关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203
经济景气预测方法的应用 204
从体制的角度看我国经济的外向性 205
中国经济发展的政府效应:改革前后的比较 206
靠什么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加经济增长中的创新流量 207
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208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贵在落实 209
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法的质疑 21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211
中国经济区:统一的经济共同体及其战略趋向 212
论总供需平衡 213
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 214
中韩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开拓与展望 215
试析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 216
家庭消费新趋势 217
当前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218
收入差距适度论 219
“京九热”引起的思考 220
中国区域问题研究 221
浦东开发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 222
京津共建中国“北方浦东”的探讨 223
对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支撑点的认识 224
关于浦东经济功能开发的几点认识 225
“小康中的贫困”杭州部分乡村贫困现象剖析 226
浅论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227
执行基本国策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28
论“珠江研究热”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 229
“九七”前后香港经济回顾与前詹 230
近年来香港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231
澳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32
百色地区异地开发扶贫调查 233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形势及其发展的政策选择 234
西藏贫困问题与水利扶贫策略 235
我国经济特区再发展的三点误识 236
经济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新理论和方法的引用 237
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忽略规律性研究 238
春秋战国时期地区发展问题 239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240
合理预期与宏观预期理论的革命 241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242
传统农业与生态危机 243
区域经济与行业规模经济 244
建立我国会计理论框架之构想 245
企业会计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及对策 246
报酬和工资构成情况 247
市场化失业类型与我国失业现象分析 248
走向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企业工资发展与变化 249
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的新矛盾与新取向——1995年广东人口、就业形势及1996年预测 250
物资企业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 251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管理科学问题 252
企业经济代理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253
围绕“三名”战略建设企业文化 254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255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法人财产权 256
“粗放”与“集约”的三种含义 257
企业破产的银行风险与规范建议 258
深化现代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259
试论职业企业家 260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261
企业领导人在增强自身素质时宜注意的几个问题 262
世界经济与当代企业家 263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能力结构刍议 264
浅谈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经济价值 265
企业赊销决策研究 266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 267
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268
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69
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270
代理经营责任制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271
“四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点 272
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提高管理水平的关系 273
论国有企业亏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274
国有企业产权重组的基本思路 275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途径 276
从代理效率看企业改革的物一股一债权制选择 277
观念转变与机制创新 278
放活小企业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 279
设立外国公司分支机构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80
企业制度创新的五个不等式 281
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产业组织优化的同步性 282
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企业“三角债”回落 283
新疆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建议 284
大公司战略股份制运作造就一代儒商 285
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86
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87
我国城市辐射能力分析 288
城市化: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289
国际化城市的基本要义——兼论我国国际化城市的建设 290
中国内陆中心城市国际化发展问题探讨 291
涉外房产市场:问题与对策 292
二元社会结构转化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93
论城市形象建设 294
试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创造 29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与对策 296
福建农村城市化战略的优选 297
把厦门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探讨 298
武汉的两个开放与城市发展 299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政策选择 300
粮食政策要注意反波动 301
如何认识现行粮食购销政策 302
中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症结剖析 303
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304
推行“双田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现实抓手 305
加强农村软科学研究推动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 306
发展持续农业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307
农民负担问题的若干思考 308
关于农机产业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309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 3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研究 312
我国生态环境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 313
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析及对策探讨 314
迈向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战略 315
健全农业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 316
论现阶段把农民组织起来的紧迫性及对策 317
家庭农业:有效的农业组织管理结构 318
粮食涨价并不是粮食生产的问题中国粮食的生产周期和供给期分析 319
粮食发展新论 320
引导山区农民进市场的难点及对策 321
山西农村小城镇发展道路探析 322
甘肃省农业发展与相邻地区的比较研究 323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24
关于西藏畜牧业生态经济的思考 325
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326
论五代十国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327
论清代前期土地垦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28
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329
创新工业经济学科体系的思考 330
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 331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332
国有交通运输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33
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 334
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 334
简论宋明清漕运中私货贩运及贸易 335
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根本途径 336
企业广告市场环境分析 337
新产品定价策略中的价格心理研究 338
发挥国有流通部门在平抑市场物价中的主导作用 339
股份制是激活国有大型商业企业的良方 340
市场呼唤现代商业企业家 341
论市场经济与市场管理 342
由王海事件看建立市场规则 343
“一国两制”与闽台经贸关系 344
明代漕运中的商业活动 345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完成对外经贸新任务 346
我国“九五”计划时期国际经贸发展趋势和对策 347
试谈国有外贸企业的基本出路 348
开展外贸规模经营的对策研究 349
关税调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350
现行汇制下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351
浅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前景 352
中韩经济贸易关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53
深化改革实现振兴国家财政目标 354
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保护主义 355
“小金库”清理与“大金库”改革 356
地方税收也是国家税收 357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 358
我国“95”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研究 359
法币政策与抗日战争 360
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目标、条件和战略 361
论严格控制纸币发行 362
论输入型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 363
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新思考 364
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 365
香港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366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 367
金融先导论 368
我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369
金球金融协调与中国金融的发展 370
现代金融政策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371
建立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利率机制 372
农业发展银行的现状及出路 373
世纪之交的我国农村金融战略和模式 374
抵押贷款推行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375
“九五”时期投资结构调整思路探讨 376
“项目融资”中国化——来自实践的探索 377
发展我国信托业的思考 378
试论股票市场投机及调控 379
人民币可兑换问题研究 380
“国民待遇”原则在我国利用外资工作中的应用 381
保险市场的挑战和对策 382
再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统与分 383
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384
G 文化、科学、教育 384
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385
“现代化”观念与西方文化传统 386
关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 387
21世纪与东西方文化 388
跨国经营与文化冲突——兼论异域文化中的跨文化管理 389
台湾人文景观与中华文化传统 390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 391
海峡两岸科技交流的三大新趋势 392
跨文化研究的基础 393
立足当代社会促进文化研究——对“文化热”的反思 394
大陆与台、港文化的交流与互补 395
论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文化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396
试论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定位 397
中国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398
舆论导向必须遵循的原则 399
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 400
论城市电视台及其发展战略——兼述广州电视台改革之路 401
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 4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十大对策 403
关于竞争情报问题探析 404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 405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406
浅谈藏语文教学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 407
试论藏族的体育文化起源与发展 408
H/I 语言、文学 409
藏文在甘青藏区的使用和发展 409
试论文艺的经济功能 410
文艺的困境与突破 411
论悲剧美感的净化功能 412
试论写作能力发展的层级建构 413
商品经济中的文艺创作个性问题 414
试论文学形式的自足性 415
小说理论的新探索——读《小说艺术:品性与历史》 416
报告文学的美感共鸣 417
散文特征新论 418
重评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方法 419
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 420
论张说对盛唐文学的倡导与建设 421
杜甫人格生命论 422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语言特征 423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 424
《狂人日记》、《药》及鲁迅小说的潜结构 425
论三十年代中国讽谕文学 426
论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 427
藏戏溯源 428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略论 429
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 430
艺术形式的时代选择 431
K历史 432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 432
先秦两汉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特点 433
经学与汉代的经济政策 434
东汉颖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 435
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 436
五代南平史三题 437
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 438
论崇祯帝与明清兴亡 439
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 440
晚清史研究的新趋向 441
晚清与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 442
慈禧太后与“中体西用” 443
论洋务派经营军工企业的主导思想与御侮主旨 444
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 445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知识分子 446
王国维并非为效忠清室而死 447
重新认识和评价张闻天的新文化思想 448
照唯物论思考 449
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战略战术 450
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 451
战后国共东北之争及其对两党关系的影响 452
日本在中国东北沦陷区实行的民族统治政策 453
陈云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三大贡献 454
论我国古代越族人民最早开发和经营西沙群岛 455
续修县志的思考 456
关于新方志批评 457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 458
试论近代上海文化之特征 459
中日战争初期日本政略方针之探析 460
日本“南方军”史回答——兼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 461
略论章士钊与胡适 462
董卓进京述论 463
刘秀与他的功臣 464
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 465
张之洞与湖北报刊 466
熊希龄与湖南维新运动 467
梁启超的日本观 468
论严复的启蒙“三民”主义 469
林则徐更治研究 470
福建宋元壁画墓初步研究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