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一、山城较量 3
1.蒋介石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计。毛泽东决意要走趟山城,看看蒋介石开的是什么盘子 3
2. 山城沸腾了。蒋介石对毛泽东的到来毫无准备。谈判足足二十多天,仍处僵持状态 10
3. 重庆,“毛泽东热”。咏雪词一阕相赠。与三个美国兵共进晚餐 18
4. 峰回路转。在“天下为公”横幅下,国共要员握手相贺 30
二、战略转变 34
1. 蒋介石给他的嫡系部队下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中共中央确立“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0万大军进东北 34
2. 对手变了,主要作战形式也须变。百万军队大改编 47
3. 在浓浓硝烟中,“战争之神”、“铁甲武士”、“开路先锋”、“蓝天雄鹰”走进了人民军队的行列。在白山黑水之间,一个个摇篮应运而生 59
三、边谈边打 66
1. 风云乍起,刘伯承、邓小平以极不平常的方式从延安急返太行。上党这一仗打得越好,对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就越有利 66
2. 国民党对“邯郸梦”的破灭记忆尤深,14年后的1959年,其在《戡乱战史》中评述:“是役……使政略、战略陷于被动,影响尔后之作战实至深钜” 75
3. 陈毅告诫部队:和平谈判是高级领导人的事,你们部队的责任就是准备打仗。山东、华中野战军大战津浦路 86
四、中原突围 91
1. 山雨欲来。国民党军完成了对各解放区的进攻部署。毛泽东判断:蒋介石准备大打,难以挽回。我们要自卫战争粉碎敌人的进攻 91
2. 中共中央电示李先念等: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98
3. 国民党武汉行辕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未来24小时内将发生惊人的奇迹”。刘峙估计李先念部将主要向东突围,但该部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煮熟的鸭子”竟然飞走了 101
4. 突出重围尽开颜。30多年来,当年的中原突围者如是说 111
五、全线抗击 115
1. 这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每次战斗都由同一指导思想联系着。粟裕抓住了时机、地点、敌人三个环节,连战皆捷 115
2. 刘伯承、邓小平拦腰一刀,砍乱了国民党控制鲁西南的作战计划。刘峙亲临前线督战劳而无功,蒋介石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 133
3. 开战4个月,蒋介石以30万人的代价换取了105座城市。面对这一结局,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笑了 138
六、内线歼敌 142
1. 一战宿北,歼敌3旅半;二战鲁南,灭敌5万余;再战莱芜,生擒李仙洲。陈毅、粟裕锐不可挡 142
2. 从他们的手边擦过,一下子抱住他们的腰;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刘伯承、邓小平大显神威 157
3. 各战场捷报频传,国民党全面进攻设想化为泡影。毛泽东断言: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 164
七、转战陕北 167
1. 延安,战云密布。宝塔山下,万人誓师保延安。一颗重磅炸弹落到毛泽东住的院子里,此时毛泽东与周恩来、彭德怀正在军用地图前研究迎敌方案 167
2. 3月18日,胡宗南兵临城下。撤离延安,许多人流泪了。“同志们,走吧,我们还会回来的!” 181
3. 青化砭一战,胡宗南开始走下坡路。彭德怀指着地图上的羊马河划了一个圈,敌135旅就在这个圈里被一举全歼。在蟠龙镇演了一场调虎离山戏,演戏人收到一份“丰厚礼” 187
4. 毛主席还在陕北!李得胜、胡必成、史林……。转战陕北最艰险的一段历程 207
八、局部反攻 216
1. 蒲松龄故乡,华东野战军厉兵秣马。孟良崮,陈毅、粟裕“猛虎掏心”。兔死狐悲,蒋介石发出追念张灵甫通告 216
2. 豫北、晋南、正太路、东北,各路英豪尽显风采。蒋介石重点进攻战略彻底破产 226
九、盘马弯弓 239
1. 使我们的队伍尽快壮大起来。建立精干高效、指挥灵便的首脑机关。“三三制”。幼嫩的骄子,又长高了 239
2. 战场枪声未止,靶场枪声又起。抗大,在各战略区获得新生 247
3. “纸老虎”本质一席谈,振奋了全军斗志。大家都认识到,“苦的总根是蒋介石”。锻造一往无前的精神。建立“功劳簿”。王克勤运动 251
4. 备下充足的粮草。强健“先行官”。兵站,向前延伸的保障线 259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