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
第一篇 建置区划 38
第一章 建置沿革 38
第一节 建县前概述 38
第二节 置县沿革 38
第二章 境域与区划 40
第一节 境域 40
第二节 行政区划 41
第三章 城镇 54
第一节 县城 54
第二节 镇 57
第四章 区 58
第一节 奉龙区 59
第二节 新店区 59
第三节 龙会区 60
第四节 镇西区 61
第五节 山王区 61
第六节 新场区 62
第七节 越溪区 63
第二篇 自然地理 64
第一章 地质 64
第一节 地层分布 64
第二节 地质构造 65
第三节 矿藏 66
第四节 地震 68
第二章 地貌 68
第一节 低山区 68
第二节 丘陵区 70
第三章 气候 71
第一节 区划 71
第二节 特点 71
第三节 气象 72
第四章 水文 78
第一节 地表水 78
第二节 地下水 80
第五章 土壤 80
第一节 类型 80
第二节 分布 84
第三节 理化性状 85
第六章 植被与野生动物 87
第一节 植被 87
第二节 野生动物 92
第七章 自然灾害 93
第一节 干旱 93
第二节 洪涝 94
第三节 冰雹 95
第五节 虫灾 96
第四节 低温 96
第六节 风灾、岩崩、滑坡 97
第三篇 人口 98
第一章 源流 98
第二章 分布 101
第一节 低山区与丘陵区 101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101
第三节 密度 102
第一节 民族 103
第二节 年龄 103
第三章 构成 103
第三节 性别 106
第四节 文化 107
第五节 职业、行业 108
第六节 劳动力 109
第七节 姓氏、婚姻、家庭 110
第四章 变动 111
第一节 出生、死亡 111
第二节 迁入、迁出 112
第一节 编查户口 113
第五章 调查 113
第二节 经常性人口统计 114
第三节 人口普查 115
第六章 人口与社会 117
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 117
第二节 人口与生产 118
第三节 人口与居住、就学、就业 119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2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20
第二节 生育政策 120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23
第四节 初步成效 124
第四篇 经济概貌 126
第一章 经济发展 126
第一节 概况 127
第二节 速度 134
第三节 效益 138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41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141
第二节 社会生产结构 143
第三节 流通结构 145
第四节 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146
第三章 国民收入 147
第一节 国民收入概况 147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49
第三节 财政收支 150
第四章 人民生活 151
第一节 收入 152
第二节 消费 153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156
第五篇 农业 156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56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57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57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58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58
第二章 种植业 159
第一节 耕地 159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61
第三节 肥料 163
第四节 作物及品种 166
第五节 栽培技术 170
第六节 农作物保护 174
第七节 作物结构 176
第三章 养殖业 178
第一节 饲养 178
第二节 饲料 184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86
第一节 传统农具与改良农具 187
第四章 农业机具 187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88
第五章 农业经济 190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90
第二节 投入 191
第三节 收益分配 192
第六章 乡镇企业 194
第一节 发展 194
第二节 效益 196
第六篇 林业 198
第一章 林木资源与林业区划 198
第一节 林木资源 198
第二节 林业区划 199
第二章 植树造林 200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00
第二节 造林 201
第三节 基地林建设 205
第四节 育林 205
第一节 护林机构 207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07
第二节 防火和防治病虫 208
第三节 封山育林控制滥伐 209
第四章 林业管理 211
第一节 林权 211
第二节 林政 213
第七篇 水利 217
第一章 蓄水工程 217
第一节 中型水库 217
第二节 小型水库 220
第四节 山平塘 223
第三节 冬囤水田 223
第五节 水井 224
第六节 河堰 224
第二章 灌溉工程 226
第一节 渠灌 226
第二节 提灌 229
第三节 喷灌 229
第三章 水土保持 231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31
第二节 水土治理 231
第一节 抗旱 233
第四章 抗旱防洪 233
第二节 防洪 234
第五章 管理和效益 235
第一节 体制和机构 235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36
第三节 用水管理 237
第四节 综合经营 238
第五节 投资与效益 238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41
第八篇 工业 241
第一章 结构 241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46
第二章 煤炭 251
第一节 原煤开采 251
第二节 原煤加工 253
第三节 主要煤矿 254
第三章 钢铁 257
第一节 冶铁 258
第三节 主要钢铁厂 259
第二节 轧钢 259
第四章 天然气 261
第一节 开发 261
第二节 天然气化工 262
第五章 建材玻陶 263
第一节 建材 264
第二节 玻璃、陶瓷 266
第六章 食品轻纺 267
第一节 食品 267
第二节 轻纺 271
第七章 机电化工 274
第一节 机械 274
第二节 电力 276
第三节 化工 279
第八章 管理 281
第一节 机构 281
第二节 体制 282
第三节 供、产、销 284
第四节 分配 285
第一节 古道 289
第一章 道路桥梁 289
第九篇 交通 289
第二节 公路 290
第三节 铁路 295
第四节 航道 296
第五节 桥梁 296
第二章 运输 302
第一节 货运 302
第二节 客运 304
第三节 管道运输 305
第一节 机构 306
第三章 管理 306
第二节 养护 307
第三节 路政 307
第四节 航政 308
第五节 绿化 308
第六节 安全管理 309
第十篇 邮电 311
第一章 邮政 311
第一节 业务 311
第二节 邮路 313
第三节 邮运 314
第四节 投递 314
第二章 电信 315
第一节 电报 315
第二节 长途电话 316
第三节 市内电话 316
第四节 农村电话 317
第五节 会议电话 319
第一节 县城 320
第一章 建设 320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320
第二节 场镇 325
第三节 房屋 330
第四节 沼气 332
第二章 管理 333
第一节 规划设计 333
第二节 建筑施工 335
第三节 房产管理 336
第四节 土地管理 337
第五节 市政管理 338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39
第一节 污染 339
第二节 治理 341
第十二篇 商业 344
第一章 体制 344
第一节 私营 344
第二节 个体 345
第三节 国营 346
第四节 供销合作 348
第五节 集体 351
第二章 市场 352
第一节 集市贸易 352
第二节 网点 355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355
第三章 购销 356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 357
第二节 生产资料 358
第三节 百货、针纺、文化用品 361
第四节 五金、交电、化工及日杂用品 362
第五节 燃料 364
第六节 药品 366
第七节 副食品 368
第八节 蔬菜 370
第九节 废旧物资 371
第十节 外贸商品 372
第四章 粮油经营 373
第一节 收购 373
第二节 销售 375
第三节 储运 380
第一节 饮食业 382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382
第二节 服务业 383
第十三篇 财税 384
第一章 收入 384
第一节 赋税 385
第二节 企事业上交 393
第三节 债券 394
第四节 其他 395
第二章 支出 398
第一节 上解 399
第二节 农业投资 400
第三节 工业投资 401
第四节 行政经费 403
第五节 事业费 403
第六节 其他 406
第三章 管理 408
第一节 机构 408
第二节 体制 409
第三节 财务 412
第四节 稽征 415
第五节 监察 416
第十四篇 金融 417
第一章 体制与机构 417
第一节 典当、钱庄、银号 417
第二节 合作金融 418
第三节 银行 418
第四节 保险公司 420
第二章 货币 420
第一节 种类 420
第二节 流通 422
第三节 现金管理 424
第三章 存储 425
第一节 存款 425
第二节 储蓄 426
第四章 借贷 428
第一节 农业贷款 428
第二节 工业贷款 431
第三节 商业贷款 433
第四节 基本建设贷款 435
第五节 民间借贷 436
第五章 结算 437
第六章 保险 438
第七章 金库与拨款 439
第一节 金库 439
第二节 拨款 441
第十五篇 经济综合管理 442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42
第一节 体制 442
第二节 生产计划 443
第三节 商品流转计划 444
第四节 基建计划 445
第五节 劳动工资计划 447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48
第一节 调查 448
第二节 监督 450
第三章 工商管理 451
第一节 集市 451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452
第三节 个体工商户 454
第四节 商标广告 455
第五节 经济合同 456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57
第一节 物价变化 457
第二节 物价制定和调整 459
第三节 物价检查 461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463
第一节 计量 463
第二节 标准化 464
第二节 物资购销 466
第六章 物资管理 466
第一节 计划供应 466
第七章 审计管理 467
第一节 专项资金审计 467
第二节 企业财务审计 468
第十六篇 党群政协 46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威远县地方组织 469
第一节 建国前的组织与活动 469
第二节 中共威远县委员会 471
第三节 代表大会 475
第四节 主要党务工作 47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威远县党部 484
第一节 组织沿革 48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85
第三章 其他党派威远县地方组织 485
第一节 民社党威远县党部 485
第二节 青年党威远县执行委员会 486
第四章 威远县政协 487
第一节 机构 48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88
第五章 群众团体 489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89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92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93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96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499
第六节 其他组织 501
第一节 民国时期 502
第六章 政事纪要 5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507
第三节 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51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及历史转变新时期 519
第十七篇 政权 526
第一章 议事机构 526
第一节 县议事会、参事会 526
第二节 县民意咨询委员会 526
第四节 县参议会 527
第五节 城、镇、乡议事会 527
第三节 县临时参议会 527
第六节 乡镇民代表会 528
第二章 权力机关 528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28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30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33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534
第三章 行政机关 535
第一节 县政府 535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538
第三节 区、乡、镇行政机构 547
第四章 城乡基层组织 549
第一节 保甲 549
第二节 村组、居委会 550
第十八篇 民政 556
第一章 乡镇选举 556
第二章 优抚褒扬 557
第一节 优待褒扬 557
第二节 抚恤 561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565
第一节 救灾 566
第三章 救灾救济 566
第二节 救济 569
第四章 婚葬管理 57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574
第二节 殡葬改革 575
第十九篇 劳动人事 577
第一章 劳动就业与保护 577
第一节 就业 577
第二节 知青安置 578
第三节 在岗管理 579
第四节 职业培训 579
第五节 劳动保护 580
第二章 工资管理 581
第一节 工资标准 581
第二节 工资调整 582
第三节 奖励与补贴 584
第三章 干部管理 584
第一节 编制 584
第二节 任免 586
第三节 考核 587
第四节 培训 588
第四章 职工调配和离退休 588
第一节 调配、安置、派遣、招干 588
第二节 离休、退休、退职 589
第二十篇 政法 591
第一章 机构 591
第一节 公安机构 591
第二节 司法机构 591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592
第二章 公安 592
第二节 案件侦破 593
第三节 预审 594
第四节 监督改造 595
第五节 治安管理 597
第六节 交通管理 602
第七节 消防管理 603
第三章 检察 605
第一节 刑事 605
第三节 经济 607
第二节 法纪 607
第四节 监所 608
第五节 控告、申诉 609
第四章 审判 609
第一节 刑事 609
第二节 民事 611
第三节 经济案件 613
第四节 申诉复查 613
第一节 调解 614
第五章 司法行政 614
第二节 公证 615
第三节 法律顾问 615
第四节 法制宣传 616
第二十一篇 军事 618
第一章 兵役 618
第一节 募征与抗征 618
第二节 征兵 619
第二章 地方武装 620
第一节 团练及其它地方武装 620
第三节 县基干大队(警卫营) 621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621
第四节 民兵 622
第三章 驻军与防务 624
第一节 驻军 624
第二节 防务 625
第四章 战事纪略 627
第一节 抗清斗争 627
第二节 军阀混战 628
第三节 空袭事件 629
第四节 剿匪 629
第一节 机构 631
第五章 防空 631
第二节 实施 632
第二十二篇 教育 634
第一章 普通教育 634
第一节 书院、乡学、私塾 634
第二节 幼儿 635
第三节 小学 637
第四节 中学 641
第二章 教学与思想教育 646
第一节 学制、课程 646
第二节 教学工作 649
第三节 思想教育 651
第三章 专业教育 652
第一节 师范 652
第二节 职业技术 654
第四章 成人教育 657
第一节 扫盲 657
第二节 农民文化技术 658
第三节 职工文化技术 659
第四节 大、中专 659
第一节 师资队伍 660
第五章 教师 660
第二节 社会地位 662
第三节 生活待遇 663
第六章 教育管理 664
第一节 机构 664
第二节 学校 665
第三节 经费 667
第七章 勤工俭学 671
第一节 科委及农科试验场所 674
第一章 机构 674
第二十三篇 科技 674
第二节 学术团体 675
第二章 队伍 676
第一节 人才普查 676
第二节 职称评定 677
第三节 落实政策 677
第三章 科学普及 678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78
第二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679
第四节 学术交流 680
第三节 咨询服务 680
第四章 应用与推广 681
第一节 农业科技 681
第二节 工业科技 682
第三节 文教、卫生、商贸科技 683
第五章 科技成果 684
第一节 获奖成果 684
第二节 主要成果简介 687
第一节 戏剧 689
第一章 戏曲 689
第二十四篇 文化 689
第二节 曲艺 691
第二章 音乐 舞蹈 杂技 693
第一节 音乐 693
第二节 舞蹈 694
第三节 杂技 695
第三章 文学 696
第一节 诗歌、散文 696
第二节 小说 697
第三节 剧本创作 698
第四节 民间文学 699
第四章 美术 书法 摄影 699
第一节 美术 699
第二节 书法 701
第三节 摄影 702
第五章 图书 703
第一节 发行 703
第二节 阅览 705
第一节 网点、设施 707
第六章 电影 707
第二节 发行、放映 708
第七章 广播 电视 710
第一节 广播 710
第二节 电视、录像 714
第八章 报刊与展览 715
第一节 报刊 715
第二节 展览 716
第一节 档案管理 717
第九章 档案 717
第二节 档案利用 719
第十章 修志 719
第一节 建国前修志 719
第二节 新修地方志 720
第十一章 文物 名胜 723
第一节 文物古迹 723
第二节 文物保护 729
第三节 古生物化石 729
第四节 名胜 730
第一节 传统项目 733
第二十五篇 体育 733
第一章 体育活动 733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35
第三节 城镇体育 736
第四节 农村体育 737
第二章 培训 738
第一节 业余培训 738
第二节 人才输送 739
第一节 县级比赛 740
第三章 竞赛 740
第三节 师资培训 740
第二节 参加地区以上比赛 741
第四章 场地 742
第二十六篇 卫生 744
第一章 防疫 744
第一节 疫情报告 744
第二节 预防接种 745
第三节 疫病流行与防治 745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747
第五节 其他疾病防治 748
第六节 学校卫生 749
第七节 食品饮水卫生 749
第八节 爱国卫生 750
第二章 妇幼保健 751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51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53
第三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753
第三章 医疗 754
第一节 医院 754
第二节 医疗队伍 757
第三节 医疗技术 758
第四节 医疗制度 760
第四章 中西药 761
第一节 中药 761
第二节 西药 761
第五章 医药管理 762
第一节 医政管理 762
第二节 药政管理 763
第一节 佛教 765
第一章 宗教 765
第二十七篇 社会风土 765
第二节 天主教 769
第三节 基督教 770
第二章 帮会 771
第一节 哥老会 771
第二节 青帮 773
第三节 行会 773
第四节 馆祠 775
第一节 先天道 776
第三章 会道门 776
第二节 慈善会 778
第三节 三道教 780
第四章 风俗 781
第一节 婚嫁 781
第二节 丧葬 783
第三节 庆贺 785
第四节 节日 786
第五节 衣食住行 788
第六节 迷信禁忌 790
第七节 颓风陋习 792
第一节 威远方言的形成 794
第五章 方言 794
第二节 威远话音系 795
第三节 常用词例 798
第六章 俗语 804
第一节 谚语 804
第二节 行话 806
第三节 歇后语 807
第四节 歌谣 808
第一章 人物传略 811
第二十八篇 人物 811
第二章 人物简介 846
第三章 人物名录 850
第一节 英名录 850
第二节 建国前威远县籍职官名录 858
附录 861
一、新修县志重要文存 861
二、县修志机构及修志人员 866
后记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