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简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盖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3522216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暂缺《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简编》简介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年5月至1923年6月) 1

一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1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1

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 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

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

五四运动的爆发 6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1

党的一大的召开 12

四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4

党的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14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5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 18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8

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 18

国共合作的建立 20

二 大革命的兴起 21

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21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23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26

三、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高潮 27

国共两党裂痕的出现 27

北伐前的准备 29

国民革命军的胜利北伐 31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33

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右倾错误 34

四 大革命的失败 3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36

七一五“分共” 39

第三章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前进(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 42

一 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斗争 42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42

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 4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45

二 城乡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 46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46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 47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49

土地革命的开展 52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的提出 56

三 “左”倾冒险主义的一再出现及其危害 57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及纠正 57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59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61

九一八事变,党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 62

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 63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 65

四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67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67

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69

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70

五 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71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71

党在国统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73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党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努力 75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77

一 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77

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77

洛川会议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78

八路军改编和在华北的协同作战 79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80

党的持久战理论 82

王明右倾错误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83

二 在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下发展敌后抗战 85

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85

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 86

敌后抗日战争的发展 8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形成 89

三 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和党战胜困难的措施 90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90

党战胜敌后抗战严重困难的措施 93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94

敌后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 97

党在国统区和敌占区的工作与斗争 99

四 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01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101

挫败第三次反共高潮 103

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和党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105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07

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 109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 114

第五章 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114

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14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116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17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121

二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22

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 122

打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25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126

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128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28

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129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 130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131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3

伟大的战略决战 133

将革命进行到底 135

新中国的筹建与诞生 137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38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 140

一 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大陆的统一 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40

建立新型对外关系 141

中国大陆的空前统一 143

二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44

统一全国财经 144

抗美援朝战争 146

土地改革运动 148

三 国民经济的恢复 150

恢复和发展生产 150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151

“三反”、“五反”运动 153

四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55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55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15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60

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61

“一五”计划的编制 161

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163

政治、文化建设和外交等工作 167

探索任务的提出 171

一 探索的良好开端 171

第七章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 171

党的八大的贡献 173

八大后的继续探索 174

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7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76

整风运动的发动 178

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179

三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81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181

农业浮夸和大炼钢铁 182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84

四 初步纠“左”及其中断 186

初步纠“左”的努力 186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188

继续“大跃进”及其恶果 190

五 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91

八字方针的提出及初步贯彻 191

大规模的深入调整 194

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196

六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197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197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8

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201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204

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04

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估计 204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直接导火线 205

两次中央会议的发动 208

“红卫兵”运动与全国大串联 212

二 从“全面夺权”到“天下大乱” 213

“一月风暴”掀起夺权狂潮 213

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215

全国动乱的升级 217

三 九大后的“斗、批、改”,全国局势相对稳定 219

共和国主席蒙冤 219

九大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合法化 220

“左”倾方针指导下的“斗、批、改”运动 222

四 林彪集团的覆灭与纠“左”工作的努力 224

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 224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226

批判极左思潮与纠“左”的各项政策 228

纠“左”工作的中断 231

五 全面整顿与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233

“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233

“四人帮”组阁梦的破灭 234

全面整顿的新气象 235

伟大的“四五”运动 238

第九章 拨乱反正与历史的伟大转折(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 241

一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241

粉碎“四人帮”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41

社会的初步安定和“两个凡是”的提出 242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新的冒进 244

拨乱反正的初步展开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45

实现历史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49

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 249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252

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253

三 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256

清理理论是非与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256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58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261

第十章 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全面展开(1982年10月至1991年12月) 264

一 改革开放的起步 264

国民经济调整的提出和展开 264

农村改革的突破与城市改革的试点 266

经济特区的创办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268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提出 270

争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272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74

二 全面改革 经济飞跃 27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77

探索国情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280

对时代主题的明确判断 282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284

对1984-1988年改革发展的评价 285

三 治理整顿 保质稳定 287

治理整顿的开始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 28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289

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290

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292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1月至2000年10月) 296

一 新阶段的到来 296

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大意义 296

中共十四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99

二 加快改革 全面推进 3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301

改革的全面推进与跨世纪宏伟蓝图 303

宏观调控的决策与“软着陆”的实现 306

三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08

邓小平逝世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告 308

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开始化为现实 309

中共十五大,高举旗帜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311

四 经受考验 应对挑战 313

在经济和自然两大风险的考验中确保经济发展 313

国企改革、机构改革及其他改革 315

1999年进行的三场大的政治斗争 317

“三讲”教育的开展与“三个代表”的提出 320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