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推拿史略 1
第一章 远古时期--推拿的起源 1
第一节 推拿起源于实践 3
一、原始的自然按摩推拿手法 3
二、原始的自然按摩推拿工具 4
第二节 早期医疗保健活动 4
一、火的利用及热熨 4
二、舞蹈与健身 4
第二章 先秦时期--早期的推拿医疗活动 5
一、表示推拿的文字记载 6
第一节 推拿在早期医疗活动中的地位 6
二、早期医疗活动中推拿师的地位 7
第二节 推拿工具的改进 8
一、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8
二、初创阶段的药摩与膏摩 9
第三节 先秦古籍中有关推拿的记载 9
第三章 秦汉时期--推拿医学理论的形成 9
第一节 推拿在《汉书》与《史记》中的记载 11
第二节 推拿理论原则的确立 12
一、《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 12
二、《金匮要略》对推拿学的贡献 15
第四节 华佗与“五禽戏” 16
第三节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的膏摩方 16
第四章 晋唐时期--推拿医学的蓬勃发展 17
第一节 推拿治疗急症 21
一、指针疗法 21
二、捏脊疗法 21
三、颠簸疗法 22
第二节 保健推拿的发展 22
一、《抱朴子》内篇中固齿聪耳保健推拿法 22
二、《养性延命录》中的摄生功法 22
三、《诸病源候论》中的补养宣导之术 23
四、《千金方》中的保健推拿 24
第三节 正骨推拿的系统载述 26
一、《肘后方》的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法 26
二、蔺道人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6
第四节 《外台秘要》与晋唐医家推拿经验 27
一、捏脊加拔罐治劳瘵 28
二、抓腹治真心痛 28
第五节 膏摩疗法的发展 28
一、《肘后方》中的膏摩闻法 29
二、《刘涓子鬼遗方》中的外科膏摩方 29
第六节 推拿教育的发展 30
三、苍梧道士陈元膏的来历及其效验 30
第五章 宋元时期--推拿理论的全面总结 31
第一节 《太平圣惠方》系统总结膏摩疗法 33
一、摩顶方 33
二、摩腰膏 34
第二节 《圣济总录》对推拿疗法的理论总结 34
第三节 金元四大家对推拿疗法的运用 36
第四节 有影响的推拿验案、轶事 37
一、庞安时以推拿治难产 37
二、《苏沈良方》载掐法疗脐风 37
三、《医说》、《续医说》中推拿轶事 38
第五节 危亦林对伤科正骨推拿手法的巨大贡献 39
一、关节脱位的整复法 40
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40
第六节 唐宋诗文中的保健推拿记载 41
第六章 明清时期--推拿医术的全面发展和总结 42
第一节 小儿推拿的发展 45
一、徐用宣和《袖珍小儿方》 46
二、《针灸大成·按摩经》 47
三、龚廷贤和《小儿推拿全书》 47
四、周岳甫和《小儿推拿秘诀》 48
五、熊应雄和《小儿推拿广意》 49
六、夏鼎和《幼科铁镜》 50
七、骆潜庵和《幼科推拿秘书》 51
八、夏云集和《保赤推拿法》 52
九、徐崇礼和《推拿三字经》 52
十、张振鋆和《厘正按摩要术》 52
十一、唐元瑞和《推拿指南》 53
十二、陈复正和《幼幼集成》 54
第二节 正骨推拿的全面总结 55
第三节 推拿医学新分支 57
一、点穴推拿 57
二、一指禅推拿 58
三、眼科推拿 59
四、外科推拿 59
五、药摩新疗法 60
六、内功推拿 63
七、保健推拿 64
八、其他 66
第七章 民国时期--推拿学术流派的形成 67
第一节 推拿学术流派的形成 67
第二节 推拿学术著作通俗化 68
一、推拿古医籍的整理和出版 69
二、推拿新著和译作及其他 69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推拿医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69
第一节 推拿文献整理出版和情报资料的编纂 69
第二节 推拿实践的进步 71
一、推拿实践日趋科学化 71
二、推拿临床经验总结科学化 72
第三节 推拿教学、科研的发展 72
第四节 推拿疗法的创新 73
一、耳穴推拿 73
二、足穴推拿 74
三、保健球按摩 74
六、康复推拿 75
七、推拿麻醉 75
四、胸穴推拿 75
五、运动推拿 75
卷二 基础理论 77
第一章 基本知识 77
第一节 推拿疗法的定义 77
一、推拿名称的演变 77
二、古人对推拿名称的论述 77
五、根据推拿手法特点分类 78
四、根据治疗病种分类 78
三、根据推拿者主客体特征分类 78
一、根据应用目的分类 78
第二节 推拿疗法的分类 78
二、根据患者年龄分类 78
六、根据推拿部位分类 79
七、根据推拿时使用器械或介质分类 79
第三节 推拿疗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79
一、推拿疗法的特点 79
二、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 80
第四节 推拿疗法的禁忌症及一般注意事项 81
一、禁忌症 81
二、注意事项 81
二、介质 82
第五节 推拿疗法的体位与介质 82
一、体位 82
第六节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3
一、晕厥 83
二、出血 84
三、骨折 84
四、烫伤 84
五、破皮 84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8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8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8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8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92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9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96
第三章 藏象学说 100
第一节 五脏 101
一、心(附:心包络) 102
二、肺 104
三、脾 106
四、肝 108
五、肾(附:命门) 110
第二节 六腑 115
一、胆 115
二、胃 116
三、小肠 116
四、大肠 117
五、膀胱 117
六、三焦 118
附一:脑 119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20
一、脏与脏 120
附二、女子胞 120
二、脏与腑 124
三、腑与腑 125
第四章 气、血、津液 126
第一节 气 126
一、气的含义 126
二、气的分类和生成 126
三、气的功能 128
四、气的运行 130
第二节 血 130
三、血的运行 131
二、血的功能 131
一、血的生成 131
第三节 津液 132
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132
二、津液的功能 132
三、津液的分类 132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33
一、气与血的关系 13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35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135
一、望神 137
第一节 望诊 137
第一章 四诊概要 137
卷三 诊断概要 137
二、望色 140
三、望形态 144
四、望皮肤 145
五、望官窍 147
六、望头颈躯干四肢 150
七、望舌 152
八、望指纹与爪甲 158
九、望排出物 158
一、听声音 160
第二节 闻诊 160
二、嗅气味 161
第三节 问诊 162
一、问诊的意义 162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162
三、问诊的内容 163
第四节 切诊 170
一、脉诊 170
二、按(摸)诊 180
第一节 量诊 182
一、肢体长度的测量 182
第二章 独特的检查方法 182
二、肢体周径的测量 183
三、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84
第二节 特殊检查 188
一、颈椎检查 188
二、肩部检查 189
三、肘关节检查 189
四、手臂关节检查 190
五、髋关节检查 191
六、膝关节检查 191
七、踝及足部检查 193
八、脊柱检查 194
九、骨盆检查 195
第三节 神经功能检查 197
一、脊髓节段及脊神经的定位 197
二、感觉的检查 200
三、神经运动功能检查 202
四、神经反射检查 203
第四节 骨与关节正常X线解剖 209
一、骨的正常X线解剖 209
二、关节的正常X线解剖 212
第五节 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14
一、骨骼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14
二、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18
第三章 辨证方法 21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20
一、寒热辨证 220
二、虚实辨证 221
三、表里辨证 222
四、阴阳辨证 223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224
第二节 病因辨证 224
一、六淫病辨证 224
二、疫疠病辨证 225
三、七情病辨证 226
四、饮食劳逸病辨证 227
五、外伤病辨证 22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22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2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29
三、脾与胃病辨证 230
四、肝与胆病辨证 23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33
六、脏腑兼证 234
一、气病辨证 235
第四节 气血津液辨证 235
二、血病辨证 236
三、气血同病辨证 237
四、津液病辨证 237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238
一、卫分证 239
二、气分证 239
三、营分证 239
四、血分证 240
第六节 三焦辨证 240
一、上焦病辨证 240
三、下焦病辨证 241
二、中焦病辨证 241
第七节 六经辨证 242
一、太阳病证 242
二、阳明病证 243
三、少阳病证 243
四、太阴病证 243
五、少阴病证 243
六、厥阴病证 244
第八节 经络辨证 24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245
一、经络的概念 245
第一章 经络 2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45
卷四 经络与腧穴 2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47
一、名称 247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247
三、分布规律 247
四、表里关系 248
五、流注次序 248
六、循行部位 24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57
一、督脉 258
二、任脉 259
三、冲脉 259
四、带脉 260
五、阴跷脉、阳跷脉 261
六、阴维脉、阳维脉 262
第四节 别络、经别、经筋、皮部 263
一、十五络脉 263
二、十二经别 263
三、十二经筋 26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26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264
四、十二皮部 26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265
第六节 身体各部的经络分布 266
一、头面部 266
二、颈项咽喉部 268
三、胸胁腰背部 269
四、腹部 271
第二章 腧穴 272
第一节 概论 272
二、特定穴 273
一、腧穴的分类 273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278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 281
五、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 282
第二节 十四经常用腧穴 283
一、手太阴肺经 283
二、手阳明大肠经 285
三、足阳明胃经 287
四、足太阴脾经 291
五、手少阴心经 293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5
七、足太阳膀胱经 296
八、足少阴肾经 302
九、手厥阴心包经 304
十、手少阳三焦经 306
十一、足少阳胆经 308
十二、足厥阴肝经 311
十三、督脉 313
十四、任脉 315
第三节 经外奇穴 327
一、头颈部常用奇穴 327
二、躯干部常用奇穴 328
三、四肢部常用奇穴 330
第四节 儿科推拿特定穴 332
一、头面颈项部穴位 332
二、躯干部穴位 336
三、四肢部穴位 338
第五节 耳穴 352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352
二、耳郭表面解剖 352
三、耳穴的分布 353
四、耳轮角及耳轮部常用穴 354
六、对耳轮上角部常用穴 355
五、耳舟部常用穴 355
七、对耳轮下角部常用穴 356
八、对耳轮部常用穴 356
九、三角窝部常用穴 357
十、耳屏部常用穴 357
十一、对耳屏部常用穴 358
十二、耳轮角周围常用穴 359
十三、屏间切迹部常用穴 360
十四、耳甲艇部常用穴 360
十六、耳垂部常用穴 361
十五、耳甲腔部常用穴 361
十七、耳背部常用穴 362
第六节 头部刺激区 363
一、划分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363
二、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 363
三、选穴原则 366
卷五 推拿手法 368
第一章 手法概述 368
第一节 手法命名及分类 368
一、手法的命名 368
二、手法的分类 368
四、柔和 369
三、均匀 369
第三节 手法练习 369
一、持久 369
第二节 手法要求 369
二、有力 369
一、练功 370
二、基本训练 370
第四节 手法的补泻 372
一、补虚泻实是推拿的基本治则 372
二、决定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 372
三、补泻作用的相对性 372
四、姿势要得当 373
六、时间要灵活 373
五、操作要有序 373
一、精神要集中 373
三、力度要适宜 373
二、操作要卫生 373
第五节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373
第二章 单式手法 374
第一节 按法类 374
一、按法 374
二、点法 375
三、压法 375
七、抵法 376
六、捫法 376
四、勾点法 376
五、掐法 376
八、蝶转法 377
九、顶法 377
十、戳法 377
十一、擅法 377
十二、押法 378
十三、掖法 378
十四、插法 378
十五、放通法 378
一、摩法 379
第二节 摩法类 379
二、抚法 380
三、擦法 380
四、扫法 381
五、挼法 381
六、试法 381
七、揉法 381
八、梳法 383
第三节 ?法类 383
一、滚法 383
三、臂?法 384
二、?法 384
第四节 推法类 385
一、平推法 385
二、抹法 385
三、刮法 386
四、滑推法 386
五、一指禅推法 387
六、拨法 387
七、分法 388
八、合法 388
二、拿法 389
三、抓法 389
第五节 捏(拿)类 389
一、捏法 389
四、扭法 390
五、握法 390
六、密拿法 390
七、拢法 390
八、挪法 391
九、勒法 391
十、捋法 391
十三、拧法 392
十二、挤法 392
十一、搔法 392
十四、揪法 393
第六节 搓法类 393
一、搓法 393
二、拈法 394
三、捻法 394
第七节 拍打类 395
一、拍法 395
二、击法 395
四、捣法 397
五、弹法 397
三、打法 397
六、劈法 398
七、啄法 398
八、叩法 399
九、贯法 399
第八节 振动类 400
一、抖法 400
二、振法 400
第三章 复合手法 401
第一节 基本复合手法 401
八、振揉法 402
九、勾揉法 402
七、掐揉法 402
十、搓揉法 402
十一、捻揉法 402
二、压揉法 402
五、捏揉法 402
四、推揉法 402
三、点揉法 402
一、按揉法 402
六、握揉法 402
十八、握拿法 403
二十三、拨拿法 403
二十二、弹拿法 403
二十一、提拿法 403
二十、掐拿法 403
十九、抓拿法 403
十七、捏拿法 403
十六、拿揉法 403
十五、顶揉法 403
十四、摩揉法 403
十三、?揉法 403
十二、拨揉法 403
一、掌?膊运法 404
第二节 特殊复合手法 404
三十一、推托法 404
三十、拔伸旋转法 404
二十九、颤压法 404
二十八、推摩法 404
二十六、挤拿法 404
二十五、抖拿法 404
二十四、扯拿法 404
二十七、颤推法 404
二、膊运捏拿法 405
三、虚捶捏拿法 405
四、肘运兼点法 405
五、掌?拍叩法 406
六、捶剁配摩法 406
七、掸拂捶剁法 406
一、摇颈法 407
二、摇肩法 407
八、动压法 407
第一节 摇法 407
第四章 运动关节类手法 407
三、摇肘法 408
四、摇腕法 408
五、摇腰法 408
六、摇髋法 408
七、摇膝法 408
二、胸部扳法 409
一、颈项部扳法 409
八、摇踝法 409
第二节 扳法 409
三、腰部扳法 410
四、肩关节扳法 410
五、腕关节扳法 411
第三节 拔伸法 412
一、头颈部拔伸法 412
二、肩关节拔伸法 412
三、肘关节拔伸法 412
四、腕关节拔伸法 412
第四节 晃法 413
三、晃腰法 413
二、全身晃动法 413
一、晃颈法 413
六、腰椎拔伸法 413
九、踝关节拔伸法 413
八、膝关节拔伸法 413
七、髋关节拔伸法 413
五、指间关节拔伸法 413
三、屈肘法 414
二、屈肩法 414
一、屈颈法 414
二、膝关节卡法 414
一、肘关节卡法 414
第五节 卡法 414
第六节 屈法 414
八、屈踝法 415
二、伸肩法 415
第七节 伸法 415
一、伸颈法 415
七、屈膝法 415
六、屈髋法 415
五、屈腰法 415
四、屈腕法 415
三、伸肘法 416
四、伸腕法 416
五、背法 416
六、伸腰法 416
七、伸髋法 416
八、伸踝法 416
二、干洗头法 417
一、点振百会法 417
第五章 部位性手法 417
第一节 头颈部手法 417
九、伸膝法 417
三、击百会法 418
四、四指戳顶法 418
五、三指拿推法 418
六、五指拿推法 418
七、四指归提法 419
八、揉拿项肌法 419
九、双运太阳法 419
十二、分抹前额法 420
十一、孙猴搔抓法 420
十、鸳鸯理额法 420
十三、推前额法 421
十四、抹双柳法 421
十五、内应外合法 421
十六、双指开宫法 421
十七、指颤睛明法 422
十八、旋摩眶周法 422
十九、手背叩前额法 422
二十、干洗脸法 422
二十四、合掌刁颈法 423
二十三、合推后枕法 423
二十二、双揪铃铛法 423
二十一、二龙戏珠法 423
二十五、勾揉风池法 424
二十六、勾天突法 424
二十七、摇头捋颈法 424
二十八、牵颈旋转法 425
二十九、扳颈伸臂法 425
三十、齿龈捏合法 425
三十一、抻舌掐点法 425
三、摇臂抻抖法 426
二、顺指摇臂法 426
一、开笼放鸟法 426
第二节 上肢手法 426
四、大鹏展翅法 427
五、怀中抱月法 427
六、悬崖勒马法 427
七、点按缺盆法 427
八、双手对禅肩法 428
九、掌根对击肩法 428
十、劈指缝法 428
十一、击掌面法 428
十四、丹凤展翅法 429
十二、指拨腋窝法 429
十三、双翅叩按法 429
十五、对手揉球法 430
十六、双龙点肩法 430
十七、双爪拿翅法 430
十八、双臂对叩法 430
十九、双臂抖动法 431
二十、揉拿手三阳法 431
二十一、揉拿手三阴法 431
二十五、掐拿八缝法 432
二十四、掐拿八邪法 432
二十三、旱地拔葱法 432
二十二、搓捋双臂法 432
二十六、捋抖十指法 433
二十七、金凤摆尾法 433
二十八、喜鹊搭桥法 433
二十九、五龙搭肩法 434
三十、凤摆双尾法 434
三十一、提拿肩井法 434
三十二、叩肩法 434
三、横擦背三区法 435
二、脊柱颤压法 435
一、击大椎法 435
三十三、重点肩井法 435
第三节 腰背部手法 435
四、点揉背四穴法 436
五、推压膀胱经法 436
六、掌擦膀胱经法 436
七、推脊柱法 436
八、后背推摩法 437
九、双手劈叩法 437
十、双点肩胛法 437
十三、腰部掌分法 438
十四、点揉腰眼法 438
十二、双?肩背法 438
十一、吉庆有余法 438
十五、擦腰骶法 439
十六、抱项提膝顶法 439
十七、提拿夹脊法 439
十八、鹰爪抓鸡(脊)法 439
十九、搓运夹脊法 440
二十、双龙点肾法 440
二十一、阴阳揉肩法 440
二十三、鲤鱼打挺法 441
二十四、拢腿运腰法 441
二十二、理腰三击掌、跪点双窝法 441
二十五、揉拿腰背肌法 442
二十六、横搓命门法 442
二十七、搓髎点强法 442
二十八、腑撑掌击法 442
二十九、蹬腰牵踝法 443
三十、肩髋推拉法 443
三十一、侧牵摇晃,屈膝归合法 443
三十三、提踝抖腰法 444
三十四、提引理腰法 444
三十二、推按腰背法 444
三十五、滚叠法 445
三十六、压牵法 445
第四节 胸腹部手法 445
一、横擦胸三区法 445
二、侧掌振膻中法 445
三、掌抹胸中线法 446
四、拍胸法 446
五、疏胸法 446
六、推摩前胸法 446
十、晨笼解罩法 447
九、双托肋弓法 447
七、双推胁肋法 447
八、指压肋间法 447
十一、梳胁开胸顺气法 448
十二、锁叩开岔法 448
十三、呼吸迎随法 448
十四、点鸠掐里法 449
十五、推脾运胃法 449
十六、双胁卧滚龙法 449
二十、运运颤颤法 450
十九、狮子滚绣球法 450
十八、双点章门法 450
十七、龙凤呈祥法 450
二十一、双龙托底法 451
二十二、补泻神阙法 451
二十三、腹部推托法 451
二十四、腹部推摩法 451
二十五、叩腹法 452
二十六、推运胃脘法 452
二十七、点三脘开四门法 452
第五节 下肢部手法 453
三十、提抖腹壁法 453
一、降龙伏虎法 453
二十九、源根筑堤法 453
二十八、风卷雷鸣乌云散法 453
二、金蛙游水法 454
三、仰卧分合法 454
四、俯卧分合法 454
五、推运股外法 455
六、密拿拍打风市上下法 455
七、提拿足三阳法 455
八、提拿足三阴法 455
十一、掐拿八风法 456
十、阴阳抱膝法 456
九、摇捋叩膝屈伸解索法 456
十二、搓揉涌泉法 457
十三、提拿双筋法 457
十四、推搓四心法 457
十五、掌根击环跳法 457
十六、扭揉股内侧法 458
十七、拳揣大腿法 458
十八、髌骨转动法 458
十九、髌下掐法 458
二十二、掐点侠溪至阴法 459
二十三、掐点五窝法 459
二十、搓膝法 459
二十一、搓捋双膝法 459
二十四、顺藤膜瓜法 460
二十五、点抹秩跳法 460
二十六、足跟捻压法 460
二十七、击足底法 461
第六章 特殊操作法 461
第一节 脚踩法 461
一、踩跷法 461
二、脚推法 461
六、脚颤法 462
八、脚踢法 462
七、脚搓法 462
五、伸筋法 462
四、脚压法 462
三、脚揉法 462
第二节 内功、运气推拿法 463
一、内功推拿法 463
二、外气推拿法 463
三、点穴输气法 463
四、运气掌振法 463
五、运气指振前额法 463
二、旋转 464
一、拔伸 464
第三节 伤科推拿手法 464
八、运气提抖腹壁法 464
七、运气抖法 464
六、腹部振赶法 464
九、运气拍打法 464
八、纵压 465
五、拿法 465
十、拨络 465
九、分筋 465
六、抖法 465
四、横挤 465
六、折顶 465
五、分骨 465
七、回旋 465
三、屈伸 465
十一、理筋 466
十二、弹筋 466
第四节 器械推拿法 466
一、器械拍打法 466
二、器械按压法 467
三、器械拨筋法 467
四、器械滚动法 468
五、器械拔伸法 468
第五节 民间杂修术 468
一、鸭蛋滚 468
五、走罐法 469
三、菜团搓 469
四、面团揉 469
二、发团拍 469
六、布包熨 470
七、药布摩 471
八、刮痧法 471
九、挤拧法 471
第七章 小儿推拿法 471
第一节 基本手法 472
一、推法 472
二、拿法 473
五、揉法 474
四、摩法 474
三、按法 474
六、运法 475
七、掐法 475
八、捏法 476
一、黄蜂入洞 477
第二节 复合操作手法 477
九、搓法 477
十、摇法 477
六、凤凰展翅 478
二、黄蜂出洞 478
四、苍龙摆尾 478
三、双龙摆尾 478
五、双凤展翅 478
八、凤凰丹展翅 479
九、丹凤摇尾 479
十、赤凤摇头 479
七、凤凰鼓翅 479
十一、猿猴摘果 480
十二、二龙戏珠 480
十三、运土入水 480
十四、运水入土 480
十五、水底捞月 480
十六、打马过天河 481
十七、孤雁游飞 481
十八、飞经走气 481
十九、按弦搓摩 481
第八章 人体上的手法练习 482
二十一、捧耳摇头 482
二十、老汉扳缯 482
二十二、开璇玑 482
四、推、抹法 483
五、击打法 483
第一节 头面部操作法练习 483
三、拿法 483
二、点、按、指揉法 483
一、一指禅推法 483
第二节 颈项部操作法练习 484
一、一指禅推法 484
三、拿法 484
四、点、按、揉法 484
五、摇法 484
六、扳法 484
二、滚法 484
二、滚法 485
一、一指禅推法 485
七、摇法 485
第四节 上肢部操作法练习 485
三、点按、揉、弹拨法 485
二、滚法 485
一、一指禅推法 485
第三节 肩部操作法练习 485
四、扳法 485
二、分推法 486
六、拍打法 486
五、搓法 486
四、擦法 486
三、摩法 486
六、拔伸法 486
一、一指禅推法 486
第五节 胸部操作法练习 486
五、搓法 486
四、捻法 486
三、点按、指揉法 486
四、按法 487
三、摩法 487
一、一指禅推法 487
二、揉法 487
第七节 腰背部操作法练习 487
一、一指禅推法 487
第六节 腹部操作法练习 487
七、振法 487
二、点揉法 487
七、拔伸法 488
一、一指禅推法 488
第八节 下肢操作法练习 488
二、滚法 488
六、踩腰法 488
五、扳法 488
四、滚法 488
三、推法 488
三、抖法 489
四、拔伸法 489
五、拿法 489
六、摇法 489
七、搓法 489
卷六 推拿练功 490
第一章 推拿练功概述 490
第一节 推拿与练功的关系 490
第二节 练功的基本姿式 491
一、身型 491
二、体位 492
一、意 493
第三节 练功基本要领 493
二、气 494
三、形 494
第四节 练功的一般要求 496
一、练功要持之以恒 496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96
三、全身练功与局部练功相结合 496
一、韦驮献杵势 497
第一节 易筋法 497
第二章 强体保健功法 497
四、练功要保质保量 497
二、两臂横担势 498
三、两手托天势 498
四、摘星换斗势 498
五、出爪亮翅势 498
六、倒拉九牛尾势 498
七、拔马刀势 499
八、三盘落地势 499
十二、大鹏展翅势 500
十一、躬尾势 500
第二节 少林内功 500
九、饿虎扑食势 500
十、打躬势 500
一、单练法 501
二、双练法 505
第三节 八段锦 507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507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508
三、调理脾胃单举手 508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509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509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510
第四节 五禽戏 510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510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510
一、虎戏 511
二、鹿戏 511
三、熊戏 512
四、猿戏 512
五、鸟戏 513
第五节 太极拳 514
一、注意事项 514
二、太极拳术式 515
第六节 气功锻炼 527
二、练习气功应掌握的要领 528
一、单指功 529
第一节 指功 529
二、三指功 529
第三章 推拿基本功 529
三、注意事项 529
一、气功常见功法特点 529
三、五指功 530
第二节 手臂功 530
一、手臂功基本架式 530
二、挥臂晃手式 533
三、通臂云手式 534
四、抡臂风轮式 535
一、双腿持重弯腰式 536
第三节 腰功 536
二、单腿持重弯腰式 537
三、环旋动腰式 539
第四节 腿功 540
一、腿功基本姿势 540
二、绷勾脚踢腿式 542
三、绷勾脚弹腿式 545
四、壮腰柔韧式 546
第四章 练功疗法 548
第一节 练功疗法的分类及作用原理 548
一、练功疗法的分类 548
二、作用原理 549
第二节 练功疗法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550
一、明确练功的意义和目的 550
二、正确选择练功方法 550
第三节 功能锻炼 550
一、头项部 551
二、上肢部 552
三、躯干部 556
四、下肢部 560
一、推拿作“功” 563
第一节 推拿的基本作用 563
第一章 推拿作用原理 563
卷七 治疗总论 563
二、改变系统内能 564
三、调整信息 564
第二节 推拿作用的现代研究 565
一、推拿的镇痛作用 565
二、对皮肤及运动器官的作用 566
三、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566
四、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567
五、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567
第三节 推拿的作用途径 568
一、对软组织疾病的治疗 568
二、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569
第二章 推拿治疗穴位和体位的选择 570
第一节 穴位的选择 570
一、选穴方法 570
二、配穴方法 571
第二节 体位的选择 572
一、端坐 572
二、俯坐 572
一、标本缓急 573
第一节 治疗原则 573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573
五、侧卧 573
四、俯卧 573
三、仰卧 573
二、补虚泻实 574
三、局部与整体 574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575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75
第二节 基本治法 576
一、汗法 576
二、散法 576
七、补法 577
六、清法 577
五、温法 577
四、和法 577
三、泻法 577
八、通法 578
卷八 药摩方选 579
第一章 摩散方 579
第二章 摩膏方 581
第三章 摩丸方 597
第四章 其他 598
一、脱位概论 600
第一节 关节脱位 600
第一章 伤科疾病 600
卷九 各科疾病的治疗 600
二、颞颌关节脱位 605
三、胸锁关节脱位 608
四、肩锁关节脱位 610
五、肩关节脱位 612
六、肘关节脱位(附: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617
七、腕骨脱位 623
八、桡腕关节脱位 625
九、掌指关节脱位 625
十、指间关节脱位 626
十一、髋关节脱位 627
十二、膝关节脱位 632
十三、髌骨脱位 635
十四、距骨脱位 637
十五、跖跗关节脱位 640
十六、跖趾关节脱位 641
十七、趾间关节脱位 643
十八、骨盆耻骨联合分离 643
第二节 关节错缝 645
一、概论 645
二、下颌关节错缝 646
三、肩锁关节错缝 647
四、肩关节错缝 649
五、小儿桡骨头错缝 650
六、肘关节桡尺错缝 651
七、下桡尺关节错缝 653
八、腕间关节错缝 654
九、腕掌关节错缝 655
十、小儿髋关节错缝 656
十一、膝关节错缝 657
十二、胫腓上关节错缝 659
十三、踝关节错缝 661
十四、跟距关节错缝 662
十五、跟骰关节错缝 663
十六、距舟关节错缝 664
十七、寰、枢椎错缝 665
十八、颈椎小关节错缝 666
十九、胸椎小关节错缝 668
二十、腰椎小关节错缝 670
二十一、骶髂关节错缝 671
二十二、耻骨联合错缝 673
第二节 筋伤 674
一、概论 674
二、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 682
三、颞颌关节弹响症 683
四、颈椎综合征 684
五、肌筋膜纤维质炎 690
六、肩部韧带损伤 691
七、肩峰下滑囊炎 692
八、肩关节周围炎 693
九、肩关节扭挫伤 696
十、肩袖断裂 697
十一、岗上肌腱炎 698
十二、前斜角肌综合征 699
十三、前臂伸肌腱周围炎 700
十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和腱鞘炎 701
十五、肱二头肌长腱滑脱 702
十六、肘关节骨化性肌炎 703
十七、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704
十八、肱骨外上髁炎 705
十九、尺骨鹰嘴滑囊炎 706
二十、旋后肌综合征 707
二十一、尺管狭窄症 708
二十二、腕管综合征 709
二十三、腕关节扭挫伤 711
二十四、掌指、指间关节扭挫伤 712
二十五、指部腱鞘炎 713
二十六、腱鞘囊肿 713
二十七、胸壁部迸挫伤 715
二十八、背部软组织损伤 716
二十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717
三十、腰椎管狭窄症 723
三十一、腰部劳损 726
三十二、急性腰肌筋膜损伤 727
三十三、骶尾关节扭挫伤 729
三十四、骶髂关节损伤 729
三十五、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731
三十六、髋部扭挫伤 732
三十七、弹响髋 733
三十八、股内收肌损伤 734
三十九、股二头肌扭伤 735
四十、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736
四十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737
四十二、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739
四十三、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740
四十四、髌下脂肪垫损伤 741
四十五、腓肠肌损伤 742
四十六、跖管综合征 743
四十七、跗跖关节扭伤 744
四十八、跖痛症 745
四十九、跟腱周围炎 746
五十、踝部扭伤 747
五十一、扁平足 749
五十二、跟痛症 750
五十三、?囊炎 751
第二章 内、妇、儿、五官科疾病 752
第一节 内科疾病 752
一、感冒 752
二、支气管炎 757
三、支气管哮喘 762
四、肺气肿 767
五、肺心病、右心衰 772
六、冠心病、心绞痛 777
七、心悸 782
八、高血压病 787
九、胃痛 793
十、消化性溃疡 796
十一、呕吐 800
十二、膈肌痉挛 804
十三、胃下垂 807
十四、泄泻 810
十五、痢疾 815
十六、溃疡性结肠炎 819
十七、便秘 822
十八、胆绞痛 826
十九、胃粘膜脱垂症 829
二十、慢性胆囊炎 831
二十一、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835
二十二、胃肠神经官能症 838
二十三、慢性胰腺炎 843
二十四、心脏神经官能症 847
二十五、泌尿系感染 852
二十六、前列腺炎 857
二十七、肾下垂 861
二十八、癃闭 863
二十九、腰痛 869
三十、遗精 875
三十一、阳痿 878
三十二、水肿 882
三十三、失眠 886
三十四、癫痫 890
三十五、痴呆 894
三十六、健忘 899
三十七、癔病 901
三十八、多发性神经炎 904
三十九、神经衰弱 906
四十、半身不遂 909
四十一、脑外伤后神经官能症 913
四十二、痹证 915
四十三、痿症 918
四十四、头痛 922
四十五、三叉神经痛 928
四十六、厥证 931
四十七、休克 936
四十八、内伤发热 940
四十九、糖尿病 944
五十、肥胖 947
一、月经不调 950
第二节 妇科疾病 950
二、痛经 955
三、闭经 960
四、带下 964
五、乳痈 969
六、子宫脱垂 973
七、不孕症 976
八、盆腔炎 981
九、功能性子宫出血 984
十、产后乳汁不足 990
十一、产后尿失禁 993
第三节 儿科疾病 996
一、感冒 996
二、小儿发热 1000
三、咳嗽 1005
四、哮喘 1009
五、支气管肺炎 1014
六、百日咳 1016
七、暑热症 1019
八、厌食证 1022
九、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症 1025
十、泄泻 1027
十一、痢疾 1032
十二、呕吐 1036
十三、小儿口腔炎 1039
十四、疳积 1043
十五、腹痛 1046
十六、肠套迭 1050
十七、先天性巨结肠 1052
十八、便秘 1053
十九、脱肛 1057
二十、遗尿 1059
二十一、尿潴留 1063
二十二、夜啼 1065
二十三、惊风 1068
二十四、疟疾 1072
二十五、麻疹 1074
二十六、流行性腮腺炎 1077
二十七、小儿产伤麻痹 1080
二十八、小儿麻痹症 1082
二十九、小儿脑性瘫痪 1086
三十、肠道蛔虫症 1089
第四节 五官科疾病 1093
一、近视 1093
二、视神经萎缩 1095
三、麻痹性斜视 1098
四、上胞下垂 1101
五、流泪症 1104
六、耳鸣、耳聋 1106
七、鼻渊 1110
八、鼻窒 1113
九、慢性咽炎 1116
十、失音 1119
十一、牙痛 1122
十二、声门闭合不全 1124
十三、面瘫 1126
第一节 古代推拿保健法 1130
一、神仙起居法 1130
卷十 推拿保健 1130
第一章 自我推拿法 1130
二、老子按摩法 1131
三、天竺国按摩法 1132
四、延年九转法 1133
五、十二段动功 1133
六、擦颜面美诀 1134
七、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 1134
八、简化摩腹运气功 1135
九、保健十六要诀 1136
十、摩耳健身法 1138
第二节 循经推拿法 1139
一、预备功 1139
二、推拿头面部 1139
三、推拿胸腹部 1140
四、推拿四肢 1140
五、拍丹田、擦命门 1140
六、收功 1140
第三节 分部推拿保健法 1141
一、头面颈项保健 1141
二、上肢保健 1147
三、下肢保健 1151
四、胸部保健 1154
五、腹部保健 1156
六、腰背部保健 1157
七、肛门保健 1160
八、男子性功能保健 1161
九、小儿保健推拿 1161
第四节 健身推拿法 1163
一、宁心安神 1163
二、宽胸理气 1163
三、健脾益胃 1163
八、强壮腰身 1164
七、增强智力 1164
九、宣肺益气 1164
四、固肾益精 1164
六、安神醒脑 1164
五、镇静催眠 1164
十、消食导滞 1165
十一、益肝明目 1165
十二、强肾聪耳 1165
十三、宣肺通鼻 1165
十四、润肺清音 1165
十五、温补下元 1165
三、高血压 1166
二、失眠 1166
一、头痛 1166
第五节 常见病自我推拿法 1166
四、低血压 1167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167
六、阵发性心动过速 1167
七、感冒 1167
八、支气管炎 1168
九、哮喘 1168
十、膈肌痉挛 1168
十一、胃痛 1168
十五、脱肛 1169
十四、便秘 1169
十二、急性肠胃炎 1169
十三、腹泻 1169
十六、落枕 1170
十七、颈椎病 1170
十八、肩周炎 1170
十九、腰痛 1171
二十、背肌劳损 1171
二十一、肋软骨炎 1171
二十三、网球肘 1172
二十四、腕关节扭伤 1172
二十二、岔气 1172
二十五、手指挫伤 1173
二十六、弹响指 1173
二十七、腱鞘囊肿 1173
二十八、腹股沟处软组织损伤 1173
二十九、股内收肌损伤 1174
三十、髌骨软化 1174
三十一、膝关节骨质增生 1174
三十五、浅冻伤 1175
三十四、足跟骨刺 1175
三十三、疲劳足 1175
三十二、腓肠肌痉挛 1175
三十六、踝关节扭伤 1176
三十七、创伤瘢痕 1176
三十八、牙痛 1176
三十九、口腔溃疡 1176
四十、脱齿 1177
四十一、慢性鼻炎 1177
四十二、近视 1177
四十三、痛经 1177
四十六、急性乳腺炎 1178
四十七、盆腔炎 1178
四十四、遗精 1178
四十五、前列腺肥大 1178
四十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1179
四十九、末梢神经炎 1179
第六节 自我推拿健美法 1179
一、面部美容 1179
二、眼部健美 1182
三、乳房健美 1183
四、腹部减肥 1183
六、头发养护 1184
五、腰部减肥 1184
第二章 手部保健推拿法 1185
第一节 手部保健作用原理 1185
一、经络学说 1185
二、神经反射作用 1186
三、血液循环原理 1186
四、生物全息胚理论 1187
第二节 手部反射区的分布与主治 1187
一、手部反射区、反应点的分布 1187
二、手部反射区及反应点的主治范围 1188
二、旋转拇指 1189
三、手指交叉 1189
一、揉搓双手 1189
第三节 常用手部自我保健推拿法 1189
四、拍击手掌 1190
五、手指节奏操 1190
六、旋转网球 1190
七、拧毛巾 1190
八、俯卧撑 1190
九、指间夹物 1190
十五、自我握手 1191
十四、温风吹掌 1191
十三、手指游戏 1191
十二、小指弯直角 1191
十、勾拉手指 1191
十一、摩擦拇指根 1191
十六、尖物刺激 1192
十七、衣夹夹指 1192
十八、戒指刺激 1192
第四节 手部推拿治疗的常见病 1192
一、腰痛 1192
二、头痛 1192
六、脾胃虚弱 1193
八、低血压 1193
七、高血压 1193
五、肥胖症 1193
四、失眠 1193
三、感冒 1193
九、白发 1194
十、落枕 1194
十一、肩酸 1194
十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194
十九、怕冷 1195
十八、乏力 1195
十七、胃灼热 1195
十六、腹泻 1195
十五、便秘 1195
十四、食欲不振 1195
十三、眼睛充血 1195
二十、心悸 1196
二十一、眩晕、耳鸣 1196
二十二、胃痛 1196
二十三、多汗症 1196
二十四、痛经、月经不调 1196
第三章 足部反射区保健推拿法 1197
二十八、晕车、晕船 1197
二十七、喉中异物感 1197
二十六、哮喘 1197
二十五、更年期综合征 1197
第一节 足部保健作用原理 1198
一、经络学说 1198
二、生物全息胚理论 1199
三、血液循环原理 1199
四、神经反射作用 1199
第二节 足的解剖 1199
一、足的骨骼 1199
二、足的关节与韧带 1200
三、足弓 1201
五、足的神经 1202
四、足的动脉 1202
第三节 十二经络与足的关系 1203
第四节 足诊 1203
一、足诊的姿势及注意事项 1203
二、足部望诊 1203
三、足部触诊 1205
第五节 足反射区的基本推拿方法 1207
一、手法要求 1207
二、基本手法 1207
四、推拿力度和补泻手法 1209
三、保健中的总体推拿顺序 1209
五、推拿时间和疗程 1210
第六节 足部反射区定位、手法和适应症 1210
一、足底部 1211
二、足内侧 1231
三、足外侧 1237
四、足背部 1242
第七节 足部保健推拿的配穴方法 1246
一、病变反射区配穴法 1247
二、相关反射区配穴法 1247
五、中风 1248
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248
四、面部神经麻痹 1248
七、感冒 1248
三、基本反射区配穴法 1248
三、头晕 1248
二、神经衰弱 1248
一、头痛 1248
第八节 常见病症的足部保健推拿选区 1248
十六、胃肠神经官能症 1249
十五、消化不良 1249
十四、贫血 1249
十三、低血压 1249
十二、高血压 1249
十一、心脏病 1249
十、心前区痛 1249
九、哮喘 1249
八、咳嗽 1249
二十六、脱肛 1250
二十五、便秘 1250
二十四、糖尿病 1250
二十三、胰腺炎 1250
二十二、胆石症 1250
二十一、肠胃炎 1250
二十、胃肠胀气 1250
十九、呃逆 1250
十八、慢性胃炎 1250
十七、胃痉挛 1250
二十七、痔疮 1251
二十八、肾结石 1251
二十九、尿失禁 1251
三十、排尿困难 1251
三十一、遗尿 1251
三十二、前列腺肥大 1251
三十三、子宫脱垂 1251
三十四、妊娠反应 1251
三十五、缺乳 1251
三十六、月经不调 1251
四十三、腰痛 1252
四十二、背痛 1252
四十五、肘痛 1252
四十六、腕关节痛 1252
四十四、肩周炎 1252
四十、颈椎病 1252
三十九、缺钙 1252
三十八、肥胖症 1252
三十七、更年期综合征 1252
四十一、落枕 1252
五十二、腱鞘炎 1253
五十六、一般性眼病 1253
五十五、牙痛 1253
五十三、荨麻疹 1253
五十四、面部痤疮 1253
五十一、骨质增生 1253
五十、踝关节痛 1253
四十九、膝关节痛 1253
四十八、髋关节痛 1253
四十七、椎间盘突出症 1253
五十七、耳鸣 1254
五十八、耳聋 1254
五十九、晕车、晕船 1254
六十、鼻炎 1254
六十一、咽炎 1254
六十二、扁桃腺炎 1254
六十三、醉酒 1254
六十四、术后恢复 1254
六十五、盗汗 1254
方剂索引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