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辨证刍议 1
一、中医辨证的理论框架 1
二、中医辨证的实践踪迹 2
三、病性辨证与病位辨证的失衡 10
四、“病因”与“证”概念的错位 14
第二章 新八纲假说 18
一、八纲,应成为辨病性之纲 18
二、阴阳难司主纲之职 21
三、阴阳、表里难留八纲之列 23
四、八纲的保留部分——寒热、虚实 26
五、从中药的分布看八纲的重新组合 29
六、湿、燥当人选新八纲之中 36
七、新八纲的最后两纲——滞、瘀 38
八、新八纲——从四个角度辨明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 41
第三章 八纲的补充——十证 45
一、风 46
二、暑 48
三、火 49
四、毒 51
五、结 53
六、痰 56
七、饮 58
八、食 60
九、疫疠 62
十、虫 63
第四章 辨病位之纲——七位 67
一、阴、阳 67
二、表、里 73
三、气、血 76
四、津液 82
(一)脏腑功能概说 84
一、脏腑辨证 84
第五章 病位的详辨——四辨 84
(二)表述脏腑辨证 94
二、六经辨证 99
三、卫气营血辨证 101
四、三焦辨证 102
五、四辨之中,当以脏腑辨证为基础 104
第六章 四诊——诊断的调查取材阶段 106
一、舌诊 107
(一)望舌诊病,是中医的一大创举 107
(二)舌诊的内容 108
(三)舌诊与八纲 109
(四)现代医学对舌质舌苔的认识 110
二、脉诊 111
(一)概说 111
(二)有关脉诊的世俗偏见 113
(三)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脉象 114
第七章 影响疾病发生的两大因素——病因和体质 125
一、病因 125
二、体质 128
(一)体质(狭义) 128
(二)气质 131
三、病因与体质的关系 133
第八章 中医诊断的规范化 136
一、关于病、证、症的概念 136
二、中医辨证加西医辨病——中西医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137
三、辨病筛选——中医诊断的重要一步 139
四、中医诊断程序的规范化 141
五、中医诊断名称的规范化 143
第九章 则、法、方、药——中医治疗的四阶 147
一、遵循治疗原则 148
(一)治病求本 149
(二)标本缓急 149
(三)正治与反治 150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52
(五)因异制宜 152
二、确立治疗方法 156
(一)八法与通法 157
(二)汗、通、下、和、温、清、消、补——新组成的八法 159
(三)十八法与奇异治法 164
三、组成治疗方剂 166
(一)方剂的分类 167
(二)君臣佐使、简要精当,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171
(三)方剂组成的四种方式 172
(四)组方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179
四、斟酌药味药量 180
(一)药物的性能 180
(二)药物的配伍 182
(三)药物的用量 183
(四)药物的炮制和煎法服法 183
(五)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184
第十章 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 187
一、诊断四步 187
二、治疗四阶 191
病案举例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