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心脏传导系统 1
一、窦房结 1
1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athogenesis of arrhythmias) 1
二、结间和房间传导途径 2
三、房室交界区 3
四、室内传导系统 4
五、神经支配 4
1.2 心肌细胞的基础电生理 5
一、细胞膜的构成 5
二、心脏动作电位 6
三、自律性 14
四、兴奋性 15
五、传导性 17
六、膜电位水平与心律失常的产生 18
一、冲动发生异常 19
1.3 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 19
二、冲动传导异常 21
三、冲动形成异常与冲动传导异常并存 27
2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hemodynamic changes of arrhythmias) 30
2.1 溯源与发展 30
2.2 发生机制 31
一、心率异常 32
二、节律异常 32
三、房室传导异常 33
四、起搏点部位异常 33
2.3 心律失常类型与血流动力学 33
2.4 临床表现 35
2.5 检测方法及处理原则 36
一、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测方法 36
二、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处理原则 37
附录 心电信息著作汇览(list of writings for electrotardiographic informatics) 38
3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主要表现(classific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arrhythmias) 39
一、心律失常的速率分类 39
二、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39
3.1 心律失常的分类 39
三、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分类 40
3.2 主要心律失常的表现 41
一、室性早搏临床意义的评估 41
二、隐匿性室性早搏 48
三、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53
四、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形成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 57
五、异位自主性心动过速 64
六、宽QRS波心动过速 72
6 心律失常与相关疾病 (arrhythmis and relative diseases) 87
七、预激综合征并发心动过速 96
八、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 105
九、隐匿性房室连接处冲动 109
十、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19
4 心律失常心电图梯形图解法(electrocardiographic ladder diagram of arrhythmias) 125
4.1 常用符号与缩写 125
一、常用符号 125
二、常用缩写字母 125
4.2 梯形图的绘制和表示方法 126
一、梯形图的基本绘制方法 126
二、梯形图表示方法 129
4.3 实例梯形图解 131
一、按心脏激动形成和传导情况绘制梯形图解 131
二、表达一些特殊心电图现象的梯形图解 138
三、根据需要自行设计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表达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性质 143
4.5 希氏束电图的梯形图 145
4.4 心率与间距关系 145
小结 147
5 心律失常的相关心电现象(arrhythmias and relative diseases) 149
5.1 法则与公式 149
一、法则 149
二、公式 150
一、长短周期现象 151
5.2 现象 151
二、节律重整 152
三、拖带现象 153
四、混沌现象 153
五、钩拢现象与等频现象 153
六、意外传导 154
七、裂隙现象 154
八、韦金斯基现象 156
九、超常传导现象 157
十、折返现象 158
十一、干扰与脱节 159
十二、递减传导 162
十三、Aehman现象 162
十四、室内差异传导 163
十五、蝉联现象 166
十六、钟氏现象 168
十七、文氏周期 169
十八、文氏现象 169
二十、隐匿传导 171
十九、反文氏现象 171
二十二、临界相传导现象 172
二十三、临界频率现象 172
二十一、临界传导 172
二十四、分层阻滞现象 173
二十五、电张调整性T波与心脏记忆现象 174
二十六、电力衰竭现象 176
二十七、起步现象 176
三十二、穗尖现象 177
三十、QⅢTⅢ现象 177
二十八、灶性重激现象 177
二十九、PEELING现象 177
三十一、斜肩现象 177
三十三、手风琴样效应 179
三十四、心电阶梯现象 180
5.4 波 180
一、J(Osbom)波 180
二、E(Epsilon)波 183
三、U波 184
6.1 吸烟与心律失常 187
6.2 乙醇中毒与心律失常 190
6.3 抗心律失常药与心律失常 193
6.4 洋地黄中毒与心律失常 198
8.3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01
6.5 休克与心律失常 203
6.6 经前期紧张症与心律失常 206
6.7 更年期综合征与心律失常 207
6.8 脑血管病与心律失常 210
6.9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心律失常 212
6.10 精神应激与心律失常 214
6.11 运动与心律失常 217
6.12 煤气中毒与心律失常 222
6.13 左心室条束与心律失常 224
7 心律失常学综合征(syndtomes Of arrhythmialogy) 229
7.1 心律失常综合征 229
一、Q-T间期延长综合征 229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35
四、家族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38
五、电-机械脱节综合征 238
六、早期复极综合征 239
七、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 241
八、Bmgada综合征 242
九、Tv1>Tv5·v6综合征 244
十一、孤立性负T综合征 245
十、TⅡ>TⅠ综合征 245
十二、单纯T波倒置综合征 246
十三、P on T综合征 246
十四、房性早搏后综合征 247
十五、迷走神经性房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247
十六、Bouveret综合征 248
十七、心动过速后综合征 249
十九、预激综合征 250
十八、Rosenbaeh综合征 250
二十、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 259
二十一、户山-铃木综合征 261
二十二、前向量增大综合征 261
二十三、两点半综合征 263
二十四、SⅠSⅡSⅢ综合征 263
二十五、心肌震荡综合征 265
二十六、心脏摇摆综合征 266
7.2 心律失常性疾患综合征 267
一、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 267
二、UhⅠ综合征 270
三、Kearns-sayre综合征 272
四、Lenegre综合征 273
五、小心脏综合征 274
六、脑-心综合征 275
七、颈-心综合征 276
八、胃-心综合征 277
九、肝-心综合征 277
十一、胰-心综合征 278
十、胆-心综合征 278
8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diagnosis of arrhythmias) 280
8.1 心律失常的诊断思路 280
8.2 临床表现 280
一、心电图 281
二、动态心电图 281
8.4 心脏电生理检查 282
一、电生理检查的历史 282
二、电生理检查的目的 283
三、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学 283
四、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 288
8.5 心室晚电位 301
一、晚电位的发生机制 301
二、晚电位的记录方法 301
三、晚电位的识别和辨认 302
四、晚电位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意义 302
8.6 心率变异性 303
一、溯源与发展 303
二、分析方法 304
三、正常参考值 309
四、临床应用范围 310
五、评价与展望 311
8.7 QT离散度 312
一、记录方法 312
二、测量方法 314
三、记录与测量的精确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316
四、正常值 317
8.8 T波电交替 319
一、溯源与发展 319
二、发生机制 320
三、记录方法 321
四、临床意义 321
五、评价与展望 322
9.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和基本措施 324
一、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324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 324
9 心律失常的治疗(treatment of arrhythmias) 324
9.2 抗心律失常药物 325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325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特征 325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345
一、基本原理 347
9.3 心脏电复律和除颤 347
二、除颤器(电复律器) 348
三、电复律方式 349
一、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 354
9.4 人工心脏起搏术 354
二、人工心脏起搏系统的组成与类型 355
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方法 358
四、人工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和故障 359
9.5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361
一、ICD系统 361
二、工作原理和方式 363
三、适应证 364
四、禁忌证 364
五、植入方法 364
六、并发症 366
七、临床价值 366
9.6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367
一、射频的概念和生物学效应 367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367
八、ICD植入后的随访和更换 367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369
9.7 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 370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70
二、房室传导阻滞 371
三、心房颤动 372
四、预激综合征 375
五、室性心动过速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