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德才,关铃等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7025744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西学东渐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艰难肇始(19世纪后叶~1914年) 1

1 科技救国道路的兴衰 1

一、洋务运动与“师夷之长技” 1

二、从研究、引进到近代数学的确立 1 3

二、戊戌变法与“变科举” 4

三、辛亥革命与“民生主义” 6

2 迟缓降生的近代科技(一) 9

一、从传统天文学到哥氏学说的传播 10

三、引进中逐步形成的近代物理学 17

3 迟缓降生的近代科技(二) 20

一、在引进中迅速奠定的近代化学 20

二、在中、西结合中诞生的中国近代生物学 23

三、在内、外交叉研究中诞生的中国近代地学 26

4 中西科技的比较及其分析 29

一、1840年至1915年前后中西科技的比较 29

二、中国科技取得进展的原因 33

五、天文学和地学 1 36

三、中国科技仍然十分落后的原因 37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和近代科技的传播(1914~1927年) 45

1 军阀混战及其对科技的影响 45

2 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和科学社团的成熟 48

一、中国科学社的成立 48

二、《科学》的发行 52

三、科学社团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55

3 科学、民主思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61

一、“科学救国”思想的大阐发 61

一、12年规划的制定 1 62

二、进化论的广泛传播及其思想影响 64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 69

4 近代科技教育的全面兴起 72

一、从“癸卯学制”到“6、3、3、4学制” 72

二、从“庚款”到留学潮 74

三、从北京大学的改革到大学的涌现 77

5 近代科技的大传播 81

一、数理逻辑的早期传播 82

二、物理系的建立与物理学的传播 82

三、留学、高等教育与近代化学的传播 83

四、从高师到大学与生物学的传播 85

五、“大陆漂移说”的传播和地质力学 86

第三章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和近代科技的发展(1928~1949年) 88

1 南京政府的科技政策及其应用 88

一、科技发展的总目标 89

二、促进科技的方针 90

三、科技的应用 92

2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和科研机构的发展 94

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94

二、地方研究院的兴起 96

三、科学研究所的大量涌现 98

3 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的储备 100

一、高校系科的设置和课程趋于专门化 100

二、名词审定和教材的编写 104

三、学制和教学管理 107

四、第三次留学潮和中国科学化运动 109

一、高校、科研机构的内迁 111

4 八年抗战和科技受阻 111

二、科技遭受重创 113

三、科技救亡运动 116

5 革命根据地的科技意识和实践 121

一、科技意识和知识分子政策 121

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 124

三、科学实践和生产 126

6 窄缝中的科技成果 129

一、数学 130

二、物理学 131

三、化学 132

四、生物学 134

六、技术科学和实用技术 137

1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科技体制的确立 139

第四章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现代科技基础的奠定(1949~1966年) 139

一、中国科学院的建立 140

二、“专门委员会”的设置 142

三、学部的成立 143

四、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设置 146

2 “科学为人民服务”与科技政策的制定 148

一、发展科技的宗旨 148

二、知识分子政策的实践 149

三、科学研究政策的制定 153

3 留学生往来、院系调整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156

一、留学生的往来 156

后记 158

二、院系调整 158

三、科技人才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 160

4 12年科技规划和科技群众运动 162

二、开展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 165

5 17年科技成果概览和大科技的始现 167

一、17年科技成果概览 167

二、大科技的形成及其成果 171

6 各学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历史性发展(上) 175

一、数学和电子计算机 175

二、物理学和电子技术 178

三、化学和材料科学 182

7 各学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历史性发展(下) 187

一、生物学与生物工程 187

二、地学及天文学 193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跌荡(1966~1976年) 197

一、核聚、裂变技术的问世与延伸 197

1 科技的畸型发展 197

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与战果的扩大 199

三、计算机第二代的成熟与第三代的研制 200

四、生物技术的新成果 202

五、器械、工程上零的突破 203

六、基础、理论研究的窘况 204

2 科技成果的支撑体系 206

一、军事体制——科研单位免受冲击 206

二、政治责任感——科研人员淡泊名利 207

三、民族自豪感——科研人员的动力 207

四、前期的积累——科研过程径情直遂 208

第六章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现代科技的发展(1977~1988年) 210

1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全民科技意识的增强 210

一、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背景 210

6 技术开发的成果与高、新技术的崛起 211

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211

三、全民科技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和增强 213

2 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与科技队伍的变化 214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214

二、高新技术的崛起 215

二、科学技术学会的发展和活跃 217

三、科技队伍的新变化 219

3 科技体制的改革与科技运行机制的改善 221

一、实践中的体制摸索 221

二、《决定》的出台 222

三、具体措施的下达和运行机制的改善 224

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225

4 8年规划和若干专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27

一、1978~1985年规划的制定 227

二、8年科技规划的内容 228

三、若干专计划 230

5 基础研究的成果与突破 233

一、基础研究成果概览 233

二、基础研究前沿的巨大成就 237

一、技术开发成果概览 241

7 国际交流的频繁和科技引进幅度的加大 248

一、中外学者互访增加 249

二、留学人员成果丰硕 250

三、引进技术效果显著 252

四、中国科技和国际接轨 253

一、国际技术革命的挑战 257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257

第七章 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技术及其转化(1989~1994年) 257

二、科技教育的处境和科技人员的闲置 259

三、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境 261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264

2 对科技环境的治理整顿 266

一、治理整顿方针的确定和对科技形势正面宣传的加强 266

二、科技兴省、市战略的提出与推广 268

三、对科技教育的整顿 270

四、对科技运行环境的治理 27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 273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阐发和实施 273

二、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和重奖科技人员潮的涌现 274

三、科技教育改革的新尝试 277

四、“稳住一头放活一片”战略的形成 279

五、“攀登计划”的出台与发展高新科技的举措 281

六、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推进 282

4 基础研究的新突破 285

一、实验核物理学和光学 285

二、有机化学 287

三、分子生物学 288

四、天体物理学与地学理论 289

5 高新技术的现代性发展 292

一、高能物理技术 292

二、航天工程 294

三、材料科学技术 295

四、新能源技术 297

五、生物工程 299

六、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 301

6 “主战场”又战告捷 302

一、军工技术向民用的转移 303

二、“三区”建设格局的形成 304

三、产业吸收科技能力的增强 306

四、重大工程建设的实施与完成 307

五、经济建设又上新台阶 309

第八章 本世纪末叶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312

1 目标展望 312

2 加强基础 316

3 致力高新 322

4 面向经济 327

5 理顺环境 330

6 扩大交流 334

结束语 338

附录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