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1
一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1
二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4
三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标志 7
四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特点 14
第二章 斯大林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 20
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捍卫和阐发列宁主义 20
二 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经验,阐明党的理论基础 29
三 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3
一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体系 37
第三章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37
二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特点 45
第四章 关于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 51
一 三个基本特征的理论根据和内在联系 52
二 三个基本特征思想的形成 56
三 三个基本特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贡献 59
四 三个基本特征思想的主要缺陷 63
第五章 对规律客观性的论述 66
一 关于科学规律的定义 66
二 对规律客观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69
三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77
一 注重实践,强调要仔细地倾听实践的呼声 80
第六章 关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理论 80
二 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强调用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 84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88
四 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92
第七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四个基本恃征 96
一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一次较完整的表述 96
二 四个基本特征思想的形成 101
三 四个基本特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 105
四 四个基本特征思想的主要缺陷 111
第八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114
一 对恩格斯普遍联系观点的发挥 114
二 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 119
三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 124
第九章 对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说明 130
一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 130
二 新与旧的斗争是发展的内在内容 135
三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39
四 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4
第十章 关于质变形式多样性的理论 148
一 质变渐进形式的理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48
二 质变渐进形式是非对抗性矛盾质变的特征 153
三 质变渐进形式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质变的基本形式 159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含义 165
第十一章 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65
二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69
三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6
四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180
第十二章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185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185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90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93
第十三章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199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 199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10
三 几个理论缺陷 217
第十四章 关于群众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220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20
二 领袖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7
三 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232
第十五章 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捍卫和发展 240
一 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胜利问题的论战及焦点 240
二 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243
三 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认识的不断完善 253
第十六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260
一 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贡献 260
二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及其教训 272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280
一 从历史情况出发,优先发展重工业 280
二 从生产方式上认识和解决农业与工业的矛盾 283
三 历史地估价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流通的作用 287
四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293
第十八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问题 299
一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新的国家形式 299
二 正确处理国家机构的内部矛盾,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 303
三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 309
第十九章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和发挥 313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民族定义 313
二 民族产生和发展的辩证法 320
三 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330
四 反对两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336
第二十章 对当代世界矛盾运动的分析 339
一 对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概括 339
二 对垄断资本主义暂时稳定局面的辩证分析 343
三 当代世界矛盾运动的经济根源和总趋势 349
附《斯大林哲学思想研究参考资料》 354
中国对斯大林哲学思想研究的情况 354
苏联对斯大林哲学思想的评价 393
各国对斯大林及其哲学思想的评价 457
后记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