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235694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发掘和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做了大量研究,著录成册。

导论 1

第一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历史背景 21

第一节 近代中国农业科技概况 22

一、曲折发展与相对落后 22

二、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 29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农业与科技 34

一、苏联农业概况 34

二、苏联科技实力 40

三、苏联农业科技、教育和机械化水平 42

第三节 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 46

一、从相互同情与支援到互助结盟 47

二、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 51

第二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优势和基础 59

第一节 中苏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 60

一、文化异质与认同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60

二、中苏文化融通与认同的历史必然性 63

三、中苏两国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 67

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地缘优势 70

一、农业引种和育种的地理区位优势 71

二、农业科技合作的边境优势 74

第三节 近代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 80

一、农业技术引进与推广 81

二、农业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 87

三、农机具引进与应用 93

四、农科留苏教育 99

第三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途径 103

第一节 前期合作的外交与外贸途径 104

一、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外事工作的管理体制 104

二、外交与外贸途径的形成 105

三、外交与外贸途径的特点 108

第二节 建立科学技术合作的专门机构 110

一、中国科技界在苏联对口考察及其意义 110

二、签署《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113

三、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 116

四、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发展 117

第三节 共同制定并实施“122项”科研计划 123

一、《十二年科学规划》与农业科技 123

二、《十二年科学规划》与“122项”协定 125

三、“122项”协定农业项目的实施 128

第四节 中苏相应农业机构的直接联系 139

一、中苏农业部之间的直接联系 140

二、中苏两国农业科学院之间的直接联系 143

三、其他相应农业科研机构的直接联系 152

四、中苏高等农业院校的直接联系 154

第四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内容 157

第一节 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 157

一、苏联专家的规模 158

二、苏联专家的部门分布及工作特点 160

三、选派与聘请苏联专家的要求 166

四、聘请苏联专家的补偿与生活待遇 169

五、各合作阶段中苏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171

第二节 中苏互派留学生 177

一、向苏联派遣农科留学生的意义 177

二、派遣留苏农科学生的严格选拔 178

三、农科留苏学生的派遣规模 183

四、农科留苏学生的培养 188

五、接受和培养苏联留学生 194

第三节 中苏专家互访与交流 195

一、中国专家对苏联的农业考察 195

二、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农业考察 208

第四节 相互引进和交换农业良种 216

一、中国从苏联引入的农业良种 216

二、苏联从中国引进农业良种和技术概况 225

第五节 中国从苏联引进农业机械 227

一、新式农具引进 227

二、农业机械引进 231

第五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积极意义 237

第一节 为中国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37

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238

二、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家畜疫病 243

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家畜育种的成效 250

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的成效 251

二、家畜育种的主要成效 256

第三节 促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科教事业 263

一、增设新的学科专业 263

二、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 272

第四节 实现进口农机国产化 276

一、仿制改进与机引农业机械国产化 276

二、技术引进消化与拖拉机制造业发展 282

第五节 国营友谊农场建立和发展的示范作用 286

一、土地规划学科的引入与技术传播 287

二、学习和消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 290

三、输出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 292

四、友谊农场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295

第六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及其影响 297

第一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文化传统制约 297

一、中苏(俄)文化传统的差异 298

二、文化传统的撞击与排异 301

三、中国文化传统固有局限对合作的制约 304

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 309

一、有些合作项目缺乏计划性 309

二、引进消化技术存在一定不足 312

三、照搬苏联高等农业教育模式 314

第三节 政治因素形成的负面影响 316

一、“米丘林学说”的传播及负面作用 316

二、“大跃进”对合作科研和留苏教育的影响 320

三、政治分歧与苏联后期合作的退缩 322

结语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动因机制与终结 327

附录 339

附录一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应聘来华工作的部分苏联专家名单 339

附表二 1953—1965年留苏农科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分专业人数统计表 347

附表三 苏联赠送给中国建设大型国营机械化谷物农场的农机设备清单 349

参考文献 351

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