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体育社会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 9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9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2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的任务与意义 17
第二章 体育与社会进化 22
第一节 关于体育的起源 23
一、体育起源于劳动说 23
二、体育起源于教育说 23
三、体育起源于战争说 24
四、体育起源于宗教祭祀说 25
五、体育起源于生理舒展说 25
六、体育起源于疗疾说 26
七、关于体育起源的社会学观点 27
第二节 体育的发展与不同社会形态 28
一、原始社会的体育 28
二、奴隶社会的体育 29
三、封建社会的体育 30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31
五、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体育 32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学特征 33
一、体育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4
二、体育具有永恒的大众性和时代的阶级性 35
三、体育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37
一、政治制约体育,体育服从于政治 40
第一节 体育与政治 40
第三章 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 (一) 40
二、政治影响体育,体育服务于政治 44
第二节 体育与经济 46
一、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46
二、体育向经济输入了新的活力 49
第四章 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 (二) 53
第一节 体育与教育 53
一、教育与体育水乳交融,体育是教育的有机成分 53
二、体育与教育相得益彰,相生共荣 55
第二节 体育与科学技术活动 58
一、科学技术增强了体育的自觉性,给体育注入了活力,也为人类从不同角度开发体育提供了可能 59
二、体育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体育为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竞争市场,体育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繁荣 62
第三节 体育与艺术活动 64
一、艺术是最早完整反映体育的社会现象之一,它唤醒了人对自身运动的美感,并架起人们从更高认识层次上去认识体育的桥梁 65
二、体育的发展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起了更多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正在形成一个以表现体育为特征的艺术分支 68
第五章 体育与体育社会 71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学本质 71
一、体育是人类所独有的 73
二、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74
三、发展身心和满足自身高级需要是体育的基本目的 75
四、体育与劳动有本质上的区别 76
第二节 体育社会 77
第三节 体育社会形成的条件 80
一、适宜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80
三、适宜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 82
二、和平与发展的人文环境 82
四、社会可以提供体育存在与发展的人造环境 83
五、较高的社会教育水平 84
第四节 体育社会的结构 85
一、以发展体育事业为职业的人群 85
二、体育商品生产商和资助体育的厂家 86
三、体育明星、运动员 87
四、体育的狂热者--球迷 87
五、体育运动的爱好者 88
六、体育观众与体育倾心者 89
第五节 体育社会在社会中的意义 90
一、体育社会是社会中的特殊精神生活圈 90
二、体育社会促成了特殊的消费市场 92
三、体育社会不断向社会输送具有现代品格的人 93
第六章 体育与体育人口 94
第一节 社会人口与体育人口 94
第二节 体育人口的社会分层 96
第三节 体育人口的质与量 102
一、体育人口质的规定 102
二、体育人口量的测算 105
三、从量和质双重角度,看中外体育人口的差距 106
第四节 体育人口的社会流动 111
一、体育人口的生涯流动 112
二、体育人口的结构流动 115
三、我国运动员的社会流动问题 117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122
第七章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122
一、人类具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123
二、人类具有突出的学习能力 124
三、人类具有非凡的语言交往能力 125
第二节 体育与人的基本期社会化 126
第三节 体育与人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32
第八章 体育价值观念 139
第一节 体育效应、体育功能与体育价值观念 140
第二节 体育价值的物质观与精神观 144
第三节 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 149
第四节 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趋势与体育发展的倾向 159
第一节 体育工作者的界定 162
第九章 体育工作者 162
第二节 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劳动 166
第三节 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 174
第四节 我国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声望与其社会作用不符的历史及现实原因 182
第十章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与技巧 190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选题 190
一、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191
二、根据研究者的素质基础、能力、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课题 192
三、对已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构思和设计 193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访谈法与问卷法 195
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观察法、实验法与个案法 207
主要参考文献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