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生产条件 8
第一节 农业气候 8
一、热量 8
二、降水 9
三、日照 10
四、蒸发量和相对湿度 10
五、灾害性天气 11
第二节 地质地貌 12
一、地质 12
二、地势 14
一、土地资源 15
第三节 土地土壤 15
三、地貌 15
二、土壤环境 17
三、土壤类型 19
四、土壤理化性状 27
五、土壤肥力 30
六、土壤污染 35
第四节 土地利用 36
一、利用现状 36
二、耕地消长 37
三、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8
四、耕地改造 39
第五节 水利资源 42
一、河流 42
三、农田水利 43
二、地表径流与地下水 43
第六节 农村能源 45
一、资源 45
二、能源消耗 47
第二章 经济及管理 48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力 48
一、农业人口 48
二、劳动力 49
第二节 体制与变革 51
一、封建土地制 51
二、土改改革 52
三、农业合作化 54
四、农业人民公社 56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7
一、产量和产值 58
第三节 生产与经营 58
二、成本及效益 63
三、劳动生产率 63
四、农具 畜力及农用物资 67
五、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 72
六、经费投入 76
七、农民生活 78
第三章 粮食作物 84
第一节 玉米 86
一、发展沿革 86
二、类型与品种 87
三、栽培技术 90
第二节 稻 92
一、发展沿革 92
二、类型与品种 95
三、栽培技术 97
第三节 马铃薯 101
一、马铃薯 101
二、品种 102
三、栽培技术 103
第四节 麦 104
一、发展沿革 104
二、类型与品种 105
三、栽培技术 107
第五节 大豆 108
一、发展沿革 108
二、品种 110
三、栽培技术 110
二、类型与品种 111
一、发展沿革 111
第六节 荞 111
三、栽培技术 112
第七节 其它 112
一、禾谷类 113
二、豆类 113
三、薯芋类 114
第四章 经济作物 116
第一节 油菜 116
一、发展沿革 116
二、类型与品种 117
三、栽培技术 119
第二节 烟草 120
一、发展沿革 120
三、栽培技术 124
二、类型与品种 124
四、烧烤与晾晒 125
第三节 花生 127
一、发展沿革 127
二、品种 128
三、栽培技术 128
第四节 茶 129
一、发展沿革 129
二、品种 130
三、栽培技术 130
四、采摘加工 131
五、名茶 131
第五节 其它 132
一、麻类 132
二、棉 133
三、糖料 134
四、蚕桑 136
五、芝麻及其它油料作物 138
第五章 水果 140
第一节 落叶水果 141
一、仁果类 142
二、核果类 145
三、市枣类 146
四、浆果类 146
五、瓠果类 147
第二节 常绿水果 150
一、柑果类 150
三、核果类 152
二、浆果类 152
第一节 种质资源 153
第六章 种子 153
第二节 品种资源 158
第三节 良种繁育 159
一、良种繁殖与选种留种 159
二、良种培育 161
三、良种串换 161
四、良种引入及调运 162
五、杂交种繁制 162
六、品种审定 163
一、检验 164
二、销售 164
第四节 种子经营 164
三、管理 165
四、贮运 165
第七章 耕作制度 167
第一节 作物布局 168
一、总体布局 168
二、季节布局 169
第二节 种植制度 170
一、混作 170
二、间作 171
三、套作 171
四、复种 172
五、轮作 174
一、旱作土壤耕作制 176
二、稻田土壤耕作制 176
第三节 土壤耕作 176
三、耕地改制 177
四、养地与休闲 177
第八章 农作物病虫害 178
第一节 粮食作物病虫 178
一、玉米病虫 178
二、水稻病虫 182
三、麦类病虫 190
四、马铃薯病虫 193
第二节 经济作物病虫 195
一、油菜病虫 195
二、烟草病虫 198
三、大豆 花生病虫 200
第三节 瓜 果病虫 202
二、柑桔类病虫 203
一、苹果病虫 203
三、瓜类病害 204
第四节 草 鼠害 208
一、杂草 208
二、鼠害 208
第九章 植物保护 216
第一节 病虫防治 216
一、化学防治 218
二、生物、物理防治 218
第二节 草 鼠防治 223
一、杂草防治 223
二、鼠害防治 223
第三节 预测预报 224
二、检疫对象 226
第四节 植物检疫 226
一、检疫工作 226
三、检疫对象(含新病虫)调查 228
四、常规植物检疫 228
第十章 土壤普查及农业区划 230
第一节 土壤普查 230
一、普查 230
二、成果 232
第二节 农业区划 235
一、东部区 235
二、北部区 237
三、中部区 238
四、西部区 239
五、南部区 241
一、农业学校 243
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与科技 243
第一节 教育培训 243
二、农业广播学校 246
三、培训 247
第二节 科学研究 249
一、机构 249
二、成果和论文 251
第三节 技术推广 256
一、推广组织 256
二、推广工作 257
第四节 科技人员 260
一、专业人员 260
一、学会组织 263
第五节 学会 263
二、农民技术员 263
二、学会活动 268
第十二章 农场 270
第一节 小农场 270
第二节 六枝特区农场 271
一、乌速龙农场 271
二、洒志农场 271
三、骂枝农场 272
四、东山良种示范繁殖场 272
第三节 盘县特区良种场 273
第四节 水城县良种场 276
第十三章 管理机构与农民团体 278
第一节 民国时期机构 278
一、沿革 279
第二节 市农牧局 279
二、机构及负责人 280
三、二级机构 281
第三节 特区机构 284
一、沿革 284
二、二级机构 285
三、基层站 286
第四节 农民团体 286
一、农会 286
二、农民协会 287
三、贫下中农代表会 288
附录:六盘水市主要蔬菜常见病虫名录 289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