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张勃兴 3
第一章陕西地理概况 3
第一节陕西人口分布 3
凡 例 3
目 录 3
总 序 3
目 录 3
绪 论 3
凡 例 3
序 张勃兴 3
总 序 3
绪 论 3
第一章陕西地理概况 3
第一节陕西人口分布 3
第二节山川大势与三个地貌区 6
第二节山川大势与三个地貌区 6
一、秦岭分隔南北 6
一、秦岭分隔南北 6
二、两大水系 7
二、两大水系 7
三、三大地貌区 8
三、三大地貌区 8
一、三个气温带 11
一、三个气温带 11
第三节 三个气温带及其特征 11
第三节 三个气温带及其特征 11
二、光、热、水资源 12
二、光、热、水资源 12
三、主要灾害性天气 14
三、主要灾害性天气 14
四、生态环境 17
四、生态环境 17
第四节 自然资源 21
一、植物资源 21
第四节 自然资源 21
一、植物资源 21
二、动物资源 23
二、动物资源 23
三、矿产资源 24
三、矿产资源 24
第二章陕西政区建置沿革 27
第二章陕西政区建置沿革 27
一、秦中自古帝王州 28
第一节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演变 28
一、秦中自古帝王州 28
第一节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演变 28
二、由郡到州、道、路的嬗变 30
二、由郡到州、道、路的嬗变 30
三、省制确立,辖区趋于定型 33
三、省制确立,辖区趋于定型 33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行政区划 34
第二节 当代陕西行政区划的演变 34
第二节 当代陕西行政区划的演变 34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行政区划 34
二、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 35
二、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 35
第三章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39
第三章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39
一、盛极一时的古代经济 40
第一节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40
第一节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40
一、盛极一时的古代经济 40
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41
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41
一、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45
第二节唐末以后的西部战略重镇 45
第二节唐末以后的西部战略重镇 45
一、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45
二、中央王朝统治西部的重心 46
二、中央王朝统治西部的重心 46
第三节光荣的革命传统 47
一、反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47
一、反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47
第三节光荣的革命传统 47
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革命斗争 51
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革命斗争 51
第四章新中国的第一块基石——陕甘宁边区 58
第四章新中国的第一块基石——陕甘宁边区 58
第一节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 59
第一节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 59
第二节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62
第二节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62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70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70
第一编 79
第一节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79
一、陕西全境的解放及面临的任务 79
一、陕西全境的解放及面临的任务 79
第五章恢复国民经济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79
第一编 79
第五章恢复国民经济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79
第一节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79
二、进行各项社会改革 85
二、进行各项社会改革 85
三、迅速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92
三、迅速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92
第二节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5
一、改造时期的工作方针 95
第二节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5
一、改造时期的工作方针 95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6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6
三、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9
三、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9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1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1
第三节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0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02
第三节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0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0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03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03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105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105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2
第一节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112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2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与国民经济调整 112
第一节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112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2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与国民经济调整 112
二、纠正“左”的错误,“反右倾”斗争,三年严重困难 117
二、纠正“左”的错误,“反右倾”斗争,三年严重困难 117
一、调整国民经济取得积极成效 122
一、调整国民经济取得积极成效 122
一、夺权、武斗使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24
一、夺权、武斗使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24
二、“左”的错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发展 127
二、“左”的错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发展 127
一、工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131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131
一、工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131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131
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132
三、以西安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基地基本形成 132
三、以西安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基地基本形成 132
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132
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33
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33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与“三线”建设的开展 134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与“三线”建设的开展 13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3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34
二、清理阶级队伍使干部群众遭受打击迫害 136
二、清理阶级队伍使干部群众遭受打击迫害 136
三、“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省经济停滞不前 138
三、“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省经济停滞不前 138
一、“三线”建设的展开 139
第二节 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139
第二节 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139
一、“三线”建设的展开 139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 141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 141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发展 147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国民经济状况 147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发展 147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国民经济状况 147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 148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 148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 150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 150
一、继续“左”的错误的两年 155
第八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新的发展时期 155
第一节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贻误和拨乱反正 155
一、继续“左”的错误的两年 155
第一节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贻误和拨乱反正 155
第八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新的发展时期 155
二、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 157
二、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 157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63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63
第二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163
第二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163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66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66
三、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169
三、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169
一、搞活企业,推行经营承包制 172
第三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72
一、搞活企业,推行经营承包制 172
第三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72
二、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174
二、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174
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176
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176
四、流通体制的改革 177
四、流通体制的改革 177
五、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178
五、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178
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180
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180
第四节 国民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182
第四节 国民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182
一、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183
一、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183
二、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184
二、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184
三、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184
三、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184
五、对外开放初步打开局面 185
四、多种经济形式齐发展 185
五、对外开放初步打开局面 185
四、多种经济形式齐发展 185
七、教育、文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186
七、教育、文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186
六、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很大成绩 186
六、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很大成绩 186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87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87
第二编 193
第九章稳步发展的种植业 193
第九章稳步发展的种植业 193
第二编 193
第一节种植业发展的成就 194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 194
第一节种植业发展的成就 194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 194
二、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195
二、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195
一、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 198
第二节发展种植业的基本措施 198
第二节发展种植业的基本措施 198
一、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 198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99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99
三、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生产经营形式 200
三、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生产经营形式 200
四、发展多种经营 201
四、发展多种经营 201
五、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202
五、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202
六、改善生产条件 203
六、改善生产条件 203
第三节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7
一、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成就 207
第三节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7
一、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成就 207
二、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209
二、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209
三、旱作农业技术的开发 210
三、旱作农业技术的开发 210
第一节 林业的恢复和建设 212
第十章 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业 212
一、建立机构,培训人员 212
第一节 林业的恢复和建设 212
第十章 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业 212
一、建立机构,培训人员 212
二、普遍护林,重点造林 213
二、普遍护林,重点造林 213
一、兴办社队林场,发展集体林业 215
一、兴办社队林场,发展集体林业 215
三、建立森林工业 215
第二节林业的发展和挫折 215
三、建立森林工业 215
第二节林业的发展和挫折 215
二、建设国营林场,发展国有林业 216
二、建设国营林场,发展国有林业 216
三、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后备资源 217
三、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后备资源 217
四、开发秦岭林区,发展森林工业 218
四、开发秦岭林区,发展森林工业 218
五、挫折和教训 219
五、挫折和教训 219
第三节林业的改革和振兴 220
第三节林业的改革和振兴 220
一、植树造林,绿化陕西 221
一、植树造林,绿化陕西 221
二、调整产业结构,搞活林业经济 224
二、调整产业结构,搞活林业经济 224
三、稳定山林权属,加强法制建设 225
三、稳定山林权属,加强法制建设 225
四、保护珍稀动植物,兴办森林旅游业 226
四、保护珍稀动植物,兴办森林旅游业 226
五、加强科研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227
五、加强科研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227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28
二、丰富食品和工业原料 228
第四节发挥森林绿色宝库的作用 228
二、丰富食品和工业原料 228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28
第四节发挥森林绿色宝库的作用 228
四、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特产品 229
三、繁荣山区经济 229
三、繁荣山区经济 229
四、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特产品 229
第十一章 具有秦地特色的畜牧业 230
第十一章 具有秦地特色的畜牧业 230
四、发展畜产品贮藏设施和加工工业 230
四、发展畜产品贮藏设施和加工工业 230
第一节畜牧业的发展过程 231
第一节畜牧业的发展过程 231
第二节生产经营和服务体制的改革 233
一、专业户和专业村的涌现 233
二、牧工商一体化经营 233
第二节生产经营和服务体制的改革 233
一、专业户和专业村的涌现 233
二、牧工商一体化经营 233
三、畜牧兽医向综合服务、独立经营转变 234
三、畜牧兽医向综合服务、独立经营转变 234
、调整生产结构 235
第三节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基地的建设 235
、调整生产结构 235
第三节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基地的建设 235
二、建设生产基地 236
二、建设生产基地 236
第四节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 238
第四节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 238
一、加强草原建设和发展饲料工业 238
一、加强草原建设和发展饲料工业 238
二、改良畜禽品种 239
二、改良畜禽品种 239
三、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239
三、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239
五、加强对外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240
五、加强对外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240
第五节畜牧兽医的科研教育事业 241
第五节畜牧兽医的科研教育事业 241
第一节 由农业省到新兴工业基地的转变 247
第一节 由农业省到新兴工业基地的转变 247
第十二章新兴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其特点 247
第三编 247
第十二章新兴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其特点 247
第三编 247
一、现代工业初奠基础 248
一、现代工业初奠基础 248
二、新兴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249
二、新兴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249
三、进入协调发展时期 251
三、进入协调发展时期 251
第二节新兴工业基地的特点 253
第二节新兴工业基地的特点 253
第一节能源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262
第一节能源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262
第十三章 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 262
第十三章 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 262
一、煤炭工业 267
第二节能源工业的构成 267
一、煤炭工业 267
第二节能源工业的构成 267
二、电力工业 272
二、电力工业 272
三、石油工业 277
三、石油工业 277
第十四章 门类众多的机械工业 281
第一节机械工业的发展 281
第一节机械工业的发展 281
第十四章 门类众多的机械工业 281
一、机械工业的发端 281
一、机械工业的发端 281
二、机械工业初县规模 282
二、机械工业初县规模 282
三、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 284
三、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 284
四、机械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286
四、机械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286
第二节机械工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288
第二节机械工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288
第三节 机械工业的地位和优势 292
第三节 机械工业的地位和优势 292
一、陕西最大的工业部门,国家的重要机械工业基地 292
一、陕西最大的工业部门,国家的重要机械工业基地 292
二、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 295
二、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 295
第一节陕西的近代军事工业 299
第十五章新兴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299
第一节陕西的近代军事工业 299
第十五章新兴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299
一、开始组建国防工厂 304
第二节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的建设 304
一、开始组建国防工厂 304
第二节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的建设 304
二、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06
二、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06
三、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 310
三、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 310
第三节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 314
第三节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 314
二、科技队伍实力较强 315
一、规模较大、门类较全 315
二、科技队伍实力较强 315
一、规模较大、门类较全 315
四、质量保证体系比较健全 317
三、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比较先进 317
四、质量保证体系比较健全 317
三、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比较先进 317
第十六章崛起的电子工业 319
第一节建设电子工业基地 319
一、电子工业的起步 319
第十六章崛起的电子工业 319
第一节建设电子工业基地 319
一、电子工业的起步 319
二、电子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扩大 321
二、电子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扩大 321
第二节地方电子工业的兴起 324
第二节地方电子工业的兴起 324
一、地方电子工业的发展 324
一、地方电子工业的发展 324
二、在调整、改革中继续前进 325
二、在调整、改革中继续前进 325
第三节服务方向的转变与新领域的开拓 326
一、电子工业服务方向的转变 326
第三节服务方向的转变与新领域的开拓 326
一、电子工业服务方向的转变 326
二、重点发展电视工业 327
二、重点发展电视工业 327
第四节电子工业发展的特点 328
第四节电子工业发展的特点 328
第十七章 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 332
第十七章 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 332
一、西安、咸阳两个纺织城的建设 333
第一节纺织工业基地的建立 333
一、西安、咸阳两个纺织城的建设 333
第一节纺织工业基地的建立 333
二、纺织工业基地基本建成 336
二、纺织工业基地基本建成 336
第二节纺织工业发展中出现的曲折 337
第二节纺织工业发展中出现的曲折 337
第三节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41
第三节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41
第四节纺织工业的地位和特点 344
一、纺织工业的地位 344
第四节纺织工业的地位和特点 344
一、纺织工业的地位 344
二、纺织工业的特点 348
二、纺织工业的特点 348
三、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352
三、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352
第十八章丰富多彩的轻工业 354
第十八章丰富多彩的轻工业 354
第一节轻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354
第一节轻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354
第二节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60
第二节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60
一、轻工业在陕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60
一、轻工业在陕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60
二、陕西轻工业在全国及西北地区的地位 361
二、陕西轻工业在全国及西北地区的地位 361
一、地区分布以关中为主 363
第三节轻工业的特点和优势 363
一、地区分布以关中为主 363
二、形成了一批优势行业 363
第三节轻工业的特点和优势 363
二、形成了一批优势行业 363
三、科技、教育与技术装备相应发展 372
三、科技、教育与技术装备相应发展 372
第十九章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 375
第一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 375
第十九章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 375
第一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 375
第二节建筑业的门类及其特点 378
一、工程勘察 378
第二节建筑业的门类及其特点 378
一、工程勘察 378
二二、工程设计 380
二二、工程设计 380
三、建筑施工 384
三、建筑施工 384
四、建筑教育和建筑科研 387
四、建筑教育和建筑科研 387
第三节建筑材料 389
第三节建筑材料 389
一、发展建材工业的有利条件 390
一、发展建材工业的有利条件 390
二、生产门类 391
二、生产门类 391
第四编 397
一、交通建设的成就 397
第二十章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397
第一节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和特点 397
一、交通建设的成就 397
第一节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和特点 397
第二十章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397
第四编 397
二、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399
二、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399
一、铁路运输业的基本情况 401
二、主要铁路干线 401
第二节铁路运输业 401
第二节铁路运输业 401
一、铁路运输业的基本情况 401
二、主要铁路干线 401
一、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408
一、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408
第三节公路运输业 408
第三节公路运输业 408
二、主要公路干线 410
二、主要公路干线 410
一、内河水运的状况 411
第四节内河水运和民用航空 411
一、内河水运的状况 411
第四节内河水运和民用航空 411
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412
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412
第五节邮电通信事业 414
第五节邮电通信事业 414
一、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414
一、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414
二、邮电通信业存在的问题 417
二、邮电通信业存在的问题 417
第二十一章 商品流通的发展 419
第二十一章 商品流通的发展 419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建立 420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建立 420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变化 420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变化 420
二、商品流通体系的变化 421
二、商品流通体系的变化 421
三、商业工作的成就 423
三、商业工作的成就 423
第二节商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424
第二节商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424
一、国营商业 424
一、国营商业 424
二、供销合作商业 430
二、供销合作商业 430
三、其他集体所有制商业 433
四、个体有证商业 433
三、其他集体所有制商业 433
四、个体有证商业 433
五、城乡集市贸易 434
五、城乡集市贸易 434
第三节物资流通 438
一、物资流通的发展 438
一、物资流通的发展 438
第三节物资流通 438
二、物资流通管理体制的变化 439
二、物资流通管理体制的变化 439
三、物资管理的主要特点 441
三、物资管理的主要特点 441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442
第四节对外贸易 442
第四节对外贸易 442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442
二、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及其变化 443
二、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及其变化 443
第二十二章 金融事业的发展 445
第二十二章 金融事业的发展 445
第一节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445
一、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诞生 445
一、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诞生 445
第一节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445
二、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 447
二、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 447
一、银行体系的演变和发展 449
第二节金融体系 449
一、银行体系的演变和发展 449
第二节金融体系 449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演变和发展 451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演变和发展 451
第三节金融业务 452
一、金融业务的缓慢发展 452
第三节金融业务 452
一、金融业务的缓慢发展 452
二、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 454
二、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 454
第四节金融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7
第四节金融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7
第二十三章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461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利用 461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461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461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利用 461
第二十三章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461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70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70
一、旅游事业的创立 476
第二节旅游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476
一、旅游事业的创立 476
第二节旅游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476
二、经营思想和经营体制的变化 478
三、国际旅游日趋兴旺 478
三、国际旅游日趋兴旺 478
二、经营思想和经营体制的变化 478
四、国内旅游异军突起 483
四、国内旅游异军突起 483
五、旅游设施建设大有进展 485
五、旅游设施建设大有进展 485
六、旅游人才的培养受到重视 488
六、旅游人才的培养受到重视 488
七、旅游商品和旅游餐饮逐渐开发 489
七、旅游商品和旅游餐饮逐渐开发 489
第三节旅游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91
第三节旅游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91
人名索引 494
人名索引 494
英文目录 501
英文目录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