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照片 2
教育志 5
概述 5
第一章 儒学 书院 私塾 11
第一节 儒学 11
第二节 书院 12
第三节 私塾 16
第二章 幼儿教育 18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8
第二节 园所设置和管理 20
第三节 教师 23
第四节 学制 招生 26
第五节 保教工作 27
第六节 园舍设备 29
第七节 幼儿园选介 30
第三章 小学教育 33
第一节 历史概况 33
第二节 学校设置和管理 37
第三节 教师 40
第四节 学生 44
第五节 学制 46
第六节 教学 47
第七节 思想品德教育 52
第八节 体育卫生 55
第九节 学校选介 57
第四章 特殊教育 62
第一节 盲、聋哑教育 62
第二节 弱智教育 64
第三节 工读教育 65
第四节 学校选介 65
第一节 历史概况 67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 67
第二节 学校设置和管理 84
第三节 教师 89
第四节 学生 93
第五节 学制 96
第六节 教学 97
第七节 思想品德教育 102
第八节 体育卫生 105
第九节 教育设施 109
第十节 学校选介 111
第六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20
第一节 普通中等专业教育 120
第二节 职业中学教育 134
第三节 技工教育 143
第四节 半工(农)半读教育 151
第五节 学校选介 152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57
第七章 师范教育 157
第二节 学校设置和管理 162
第三节 教师 164
第四节 学生 167
第五节 学制 172
第六节 教学 174
第七节 思想品德教育 179
第八节 师资培训 180
第九节 校舍设施 183
第十节 学校选介 185
第八章 普通高等教育 188
第一节 历史概况 188
第二节 管理体制和行政机构 197
第三节 教师 201
第四节 学生 207
第五节 学制与专业 215
第六节 教学 221
第七节 思想品德教育 227
第八节 体育 卫生 军训 232
第九节 校舍设施 236
第十节 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239
第十一节 科技开发与有偿服务 248
第十二节 院校选介 252
第九章 成人教育 259
第一节 职工教育 259
第二节 农民教育 271
第三节 干部教育 280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 286
第五节 社会力量办学 297
第六节 自学考试 306
第七节 学校选介 307
第十章 教育学术团体、教育科研、对外交流 312
第一节 教育学术团体 312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318
第三节 对外交流 322
第十一章 行政管理 3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6
第二节 督学制度 329
第三节 对教会学校的处理 330
附录:建国后广州市教育口党政领导人名录 331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 334
第一节 清代的教育经费 3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 335
第三节 建国后的教育经费 337
第四节 中小学勤工俭学 345
第五节 教育基金 347
概述 357
第一章 基础科学 367
第一节 数学 367
科学技术志 375
第二节 物理学 378
第三节 力学 385
第四节 化学 392
第五节 生物学 397
第六节 地理学 415
第七节 地质勘查与地质学 423
第八节 海洋调查及海洋学 432
第九节 大气科学 453
第二章 工程科学技术 468
第一节 纺织工程技术 468
第二节 轻工业工程技术 484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 496
第四节 机械工程技术 502
第五节 电机电器技术 514
第六节 仪器仪表技术 520
第七节 电子工业技术 524
第八节 化学工程技术 531
第九节 橡胶工业工程技术 544
第十节 冶金工程技术 549
第十一节 环境科学技术 561
第十二节 生物工程 572
第十三节 激光技术 576
第十四节 计算机科学技术 585
第十五节 铁路工程技术 591
第十六节 公路运输工程技术 595
第十七节 水运工程技术 596
第十八节 邮电工程技术 600
第十九节 城市建筑与市政工程技术 609
第三章 医药卫生 618
第一节 基础医学 618
第二节 临床医学 626
第三节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637
第四节 中医学 644
第五节 药学与医疗器械 650
第六节 计划生育技术 657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 665
第一节 粮食与经济作物 665
第二节 园艺作物 672
第三节 畜牧科技 682
第四节 兽医技术 691
第五节 林业科技 696
第六节 水产科技 702
第五章 科技管理 710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710
第二节 科技计划 713
第三节 科技条件 721
第四节 科技情报 727
第五节 科技成果管理 730
第六节 技术市场管理 735
第七节 科技专利管理 738
第八节 科技外事 740
第九节 地震监测与预防 743
第六章 科技队伍与科研机构 746
第一节 科技队伍 746
第二节 科研机构 754
第七章 科学技术群众团体活动 768
第一节 学术交流 768
第二节 科学普及与青少年科技活动 778
第三节 专业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工程 783
社会科学志 791
概述 791
第一章 建国前广州的学术思想 794
第一节 林则徐的“师夷长技”思想 794
第二节 中学的绵延 795
第三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太平大国革命思想 797
第四节 新学的输入 798
第五节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800
第六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802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05
第八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806
第九节 其他社会思潮 807
第二章 哲学 810
第一节 哲学原理 811
第二节 哲学史 812
第三节 逻辑学 813
第四节 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 815
第五节 新的研究领域 816
第一节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817
第二节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817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 817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818
第四节 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818
第五节 统一战线和“一国两制”理论研究 818
第四章 经济学 820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 8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22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823
第五节 金融理论 824
第四节 价格理论 824
第六节 工业经济研究·管理科学 825
第七节 农业经济研究 826
第八节 商业和第三产业经济研究 826
第九节 对外经济研究 827
第十节 房地产经济研究 827
第十一节 劳动工资研究 828
第十四节 计量经济学 829
第十二节 特区经济研究 829
第十三节 港澳经济研究 829
第五章 历史学 83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 831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 833
第三节 地方史·地方党史 835
第四节 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史 836
第五节 香港、澳门、台湾史·华侨华人史 837
第六节 考古学 838
第六章 方志学 840
第一节 方志编纂 840
第二节 方志研究 846
第七章 语言学·文字学 847
第一节 语言学理论研究 847
第二节 古代汉语研究 848
第四节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849
第三节 现代汉语研究 849
第五节 外国语言研究 850
第六节 中国文字学 851
第八章 文学研究 853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 853
第二节 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857
第三节 外国文学研究 858
第四节 比较文学研究 859
第九章 岭南文化研究 860
第十章 教育学·心理学 862
第一节 教育学 862
第二节 心理学 865
第十一章 社会学·人口学 868
第一节 社会学 868
第二节 人口学 873
第一节 法学 874
第十二章 法学·政治学 874
第二节 政治学与行政学 876
第十三章 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 877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 877
第二节 民俗学 880
第三节 宗教学 881
第十四章 新兴学科 883
第一节 企业文化研究 883
第二节 公共关系学 884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884
第四节 领导科学·决策科学 884
第五节 未来学 885
第十五章 其他学科 886
第一节 新闻学 886
第二节 图书馆学·情报学 887
第三节 档案学 889
第十六章 研究机构和队伍 890
第一节 沿革 890
第二节 科研机构 891
第三节 科研队伍 896
第十七章 社会科学团体 898
第一节 沿革 898
第二节 学术团体 899
第三节 社会科学基金会 905
第四节 学术评奖 905
第十八章 学术报刊和学术活动 907
第一节 学术报刊 907
第二节 学术活动 912
第三节 对外学术交流 916
附录 921
一、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目录 921
二、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目录 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