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论解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祯彦,臧宏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1721390
  • 页数:5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每一阶段重大的哲学论争为主线加以贯穿。哲学家不同思想特色设置不同的主题,而不生硬地按政治思想、认识论、伦理观或天道观、人道观等几大块切割。各章节的标题突出体现哲学家原意,尽可能以哲学论述的原话表示等等。

前言页 1

先秦部分 1

一、商周时期 1

(一)“上帝”、“天命”与“敬德保民” 2

(二)《易经》与“阴阳” 3

(三)《洪范》与“五行” 9

二、孔子 13

(一)“正名”、“从周”与“道之以德” 13

(二)“仁”与“忠恕之道” 16

(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19

(四)“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 25

三、墨子 27

(一)“兼相爱,交相利” 27

(二)“取实予名”与“三表” 30

(一)“理是本”、“理为主” 32

(三)“察类”与“明故” 32

(四)“非命”与“天志” 33

四、老子 36

(一)论“道” 36

(二)“反者道之动” 40

(三)论“无名” 44

(四)“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 47

五、《管子》 50

(一)“任法而不任智” 50

(二)“精气”说 52

(三)“静因之道” 55

(一)论“仁政” 60

六、孟子 60

(二)“性善”说 65

(三)“养浩然之气” 70

七、庄子 73

(一)道“无所不在” 73

(二)“齐物我”、“齐是非” 77

(三)“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83

八、惠施 公孙龙 87

(一)“合同异” 87

(二)“白马非马”与“离坚白” 88

(三)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93

(一)论“宇久(宙)”及“端” 96

九、后期墨家 96

(二)“知接”、“?明”与“名实耦” 99

(三)“类、故、理” 102

(四)“同异交得”、“坚白不相外” 105

十、《易传》 108

(一)“变则通” 108

(二)“运数取象” 112

十一、荀子 115

(一)“明于天人之分” 115

(二)“缘天官”、“征知”与“解蔽” 120

(三)“制名以指实” 127

(四)“性恶”与“明分使群” 132

(五)“全粹为美” 135

(一)“法、术、势”与“世异、事异、备变” 137

十二、韩非 137

(二)“缘道理以从事” 142

(三)“因参验而审言辞” 146

两汉部分 151

一、董仲舒 151

(一)“天人感应”论 151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158

(三)“顺命”、“成性”、“防欲” 161

(四)“名皆中天意”与“贵神” 164

二、《淮南子》 167

(一)“道始虚廓”与“物类相感” 167

(二)“物至而神应” 172

(三)“不先物为” 175

三、王充 178

(一)“自然之道,非或为之” 178

(二)“精神依倚形体” 182

(三)“知物由学”、“必开心意” 186

(二)“公羊三世”说与“大同” 187

(四)“性有善恶”、“命有二品” 190

一、王弼 195

(一)“名教”本于“自然” 195

魏晋南北朝部分 195

(二)“以无为本”、“崇本举末” 197

(三)“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201

(四)“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204

二、裴頠 207

《崇有论》(节录) 207

三、欧阳建 212

《言尽意论》 212

四、郭象 214

(一)“物各自生”、“独化于玄冥” 214

(二)“物各有性,自为而相因” 219

(三)“体与物冥”与“因彼立言” 222

(四)“必然”与“偶然”、“命”与“遇” 223

(五)“内圣外王之道” 227

(一)《不真空论》(节录) 230

五、僧肇 230

(二)《物不迁论》(节录) 234

(一)“物质进化”与“突驾”说 235

六、范缜 239

《神灭论》(节录) 239

隋唐部分 245

一、法藏和华严宗 245

(一)“四法界” 245

(二)“六相圆融” 248

(三)“十玄无尽” 252

二、惠能和禅宗 255

(一)“见性成佛” 255

(二)“顿悟本性” 258

(三)“皆取对法” 260

三、韩愈、李翱 263

(一)“道统说” 263

(二)“性三品” 268

(三)“复性”说 269

(一)“庞昧革化,惟元气存” 271

四、柳宗元、刘禹锡 271

(二)“天与人交相胜” 274

(三)“封建非圣人意,势也” 280

一、王安石 285

(一)“耦中有耦” 285

(二)“五事以思为主”与“性以习成” 290

二、张载 297

(一)“太虚即气” 297

(二)“一物两体” 301

(三)“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 307

(一)“天理”论 312

三、程颢、程颐 312

(二)“性即理” 314

四、朱熹 320

(二)“理—分殊” 324

(三)“万理具心”、“格物穷理” 329

五、陈亮、叶适 336

(一)“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336

(二)“知道该物”与“知物至道” 340

(三)“学以适用” 343

(四)“势者,天下之至神” 348

(一)“心即理” 350

六、陆九渊 350

(二)“易简工夫”与“反省内求” 351

七、王守仁 355

(一)“良知者,心之本体” 355

(二)“知行合一”与“格物即格心” 360

(三)“良知”之“发用流行”及“顺导调理” 365

(一)“为异端” 368

八、李贽 368

(二)“万物生于两”与“山河大地即清静本原” 373

(三)“童心说”与“是非无定” 375

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以前部分 380

一、王夫之 380

(一)“理依于气”与“天下惟器” 380

(二)动静“气之二几”与“日新” 385

(三)“因所发能、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 391

(四)“性习相成”与“理势合一” 400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406

二、黄宗羲 406

(二)“心即气”;“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411

(三)“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 417

(四)“豪杰精神” 419

三、顾炎武 423

(一)“保天下者,匹夫有责” 423

(二)“修己治人之实学” 425

(三)“援古证今”、“疏通源流” 430

四、颜元 434

(一)“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434

(二)“向习行上做功夫” 437

五、戴震 445

(一)“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445

(二)“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448

(三)“惧求理义以意见”与“自然必然非二事” 450

一、龚自珍 457

(—)论“衰世”与“自改革” 457

近代部分 457

(二)“出乎史,入乎道” 460

(三)“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462

二、魏源 465

(一)“变古便民”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65

(二)“及而后知” 468

(一)“凡间皆兄弟”与“击灭阎罗妖” 475

三、洪秀全、洪仁玕 475

(二)“乱极则治,暗极则光” 479

(一)“变者天道也”与“以元为体” 481

四、康有为 481

(三)“以智为先” 493

五、谭嗣同 495

(一)“以太说” 495

(二)“心力无不可为” 498

(三)“冲决网罗” 501

六、严复 504

(一)“通中外之故” 504

(二)“物竞天择” 505

(三)“实测内籀之学” 510

七、章太炎 514

(一)“凡物之初,只有阿屯” 514

(二)“革命进化论”与“俱分进化论” 517

(三)“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 519

八、孙中山 523

(二)“知难行易” 525

(三)“民生史观” 529

后记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