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实用读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3504397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序· 1

绪论 5

第一章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把握 11

第一节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重要性·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过程是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1

第二节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方法·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基本原则·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基本渠道·把握学生特点和思想轨迹的方法 14

第三节 “学生”概念及其特点·“学生”概念的变化和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1

第二章 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27

第一节日常教育·日常教育的总体目标·日常教育的内容·日常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日常教育的途径 27

第二节日常管理工作·日常管理的目标和作用·日常管理的原则·日常管理的内容·增强法律意识,严格依法管理 37

第三章班级建设和党团工作 50

第一节班级建设·班级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班级建设的内容·优秀班集体的成长规律·优秀班集体典型分析 50

第二节共青团工作·思想教育·组织建设·素质拓展 57

第三节党的建设·学生党员的标准.·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分子培养·组织发展 63

第四章新生入学教育与毕业生工作 72

第一节入学教育·充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入学教育的原则 72

第二节毕业生工作·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流程与要求 79

第五章校园文化建设 90

第一节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功能·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的功能 90

第二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 92

第三节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程序·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95

第六章学生社会实践 102

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102

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资源开发 105

第三节典型社会实践活动分析 110

第七章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 116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特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评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17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个体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教育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 124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 128

第四节学生工作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39

第八章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勤工助学 143

第一节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及基本状况·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渠道·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3

第二节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活动的由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引导 151

第九章学生评价 159

第一节开展学生评价工作的意义·学生评价的含义·开展学生评价工作的目的与作用 160

第二节学生评价工作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学生评价工作的原则·学生评价的内容·学生评价的方法 163

第三节如何写评价鉴定·撰写评价鉴定的要求·写好评价鉴定的方法·进行学生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73

第十章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工作干部 180

第一节学生工作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180

第二节学生工作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保持与广大学生最紧密的联系·认真抓好班集体干部队伍和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大力表彰先进、以先进带动后进·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 188

第三节学生工作干部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工作形式与工作效果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育与服务的关系·维护学生利益与坚持严格管理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195

第四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新世纪合格的学生工作干部·高校扩招给学生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网络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新任务·后勤社会化要求学生工作探索新的途径和形式 198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