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酉阳龙潭赵九妹 1
九女会成才 1
聪明好学 5
五哥的支持者 7
用行动表现了革命 9
必须革命 12
第二章 学习成长在北京 15
京城团聚 15
五哥的影响 17
为三姐解除封建婚约 25
女师大学潮 27
第三章 到革命的南方去求学 32
从北京到上海 32
为救国救民尽力 33
美好的印象 36
生机勃勃的上海大学 39
在“五卅”运动中成长 42
筹备第七届全国学代会 46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49
留下一张永远的纪念 52
第四章 战斗在湖北武汉 56
夫妻双调到武汉 56
为妇女解放高歌呐喊 60
筹备全省妇女代表大会 61
培养妇女干部 66
声讨蒋介石 69
参加南昌起义 74
为“八一起义”枪声欢呼 77
痛哭五哥世炎 81
第五章 孤身回沪继续战斗 81
忧悬南昌起义军 84
寻找嫂子夏之栩 87
夏娘娘被捕 92
第六章 硝烟洗礼后的新战斗 97
李硕勋回上海 97
深情回忆赵世炎 102
夫妻并肩战斗 104
孩子诞生 107
参加打“狗”队 110
在中央妇委任秘书 113
第七章 在邓颖超领导下工作 113
携儿送夫上征程 116
形势险恶赴香港 118
第八章 在香港的日日夜夜 121
夫妻重逢在香港 121
再危险也要去海南 123
热血洒琼崖 126
忍泪离香港 133
孤身中秋回上海 136
第九章 爱人壮烈牺牲后 136
掩护机关同志 139
姑嫂重逢 141
党安排回四川 142
第十章 回到硕勋的家乡 146
“你亦设法送之返家中” 146
巧遇李家叔父 148
回顾革命历程 151
抚养教育子女 153
在婆家的日子里 156
“努力谋自立为要” 157
误杀李伯涛 158
第十一章 在成都西御西街 162
秘密隐蔽的据点 162
智斗特务叶道鑫 163
协助姐姐办壁报 166
参加抗战救亡活动 168
活跃的地下战线 171
第十二章 国难中战斗在金堂 174
赴金堂执教 174
风雨中育人 175
风雨如晦 179
《沙场志士》震金堂 182
反对国家主义派 186
范墨章的不满 189
撒下革命种子 191
第十三章 抗战爆发活跃在简阳 193
肩负重任奔简阳 193
培养骨干宣传抗战 195
抗战歌声嘹亮 197
走出校门宣传抗战 199
为民办夜校 202
发展新党员 202
关心学生胜过自己 204
团结进步力量 207
第十四章 在保育院的艰苦岁月 211
接受南方局战时保育任务 211
首要任务是抢救孩子 219
党的领导最重要 22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23
因人施教,因材培养 229
国统区的延安小学 231
用慈母般的爱温暖孩子的心 235
完成了历史使命 240
科学的总结 243
开展统一战线 251
贯彻党的方针 256
第十五章 邓颖超领导的秘密党员 259
党建立的秘密据点 259
劝阻宋美龄来院视察 261
改呼口号 264
巧妙地与特务周旋 268
迎险而上 271
回击敌人的诬蔑 273
第十六章 护送孩子返家乡 276
送走最后一批孩子 276
令人窒息的南京“气候” 278
周恩来邓颖超的一席话 280
转战晋察冀 284
任哈尔滨第四中学校长 291
第十七章 在东北迎接胜利 291
迅速掌握全校情况 292
改进教学方法 294
学习与实际相结合 295
民主作风受称赞 298
母子团聚又别离 299
动员儿子去留学 301
参加妇女盛会 306
第十八章 南下华中接管教育 312
繁重的接管教育工作 312
管理比接收更艰巨 318
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 321
与保育院学生重逢 324
创建工农速成中学 329
第十九章 在南开办工农速中 341
一颗赤诚的爱心 341
赵校长亲如妈妈 343
提高教学质量 345
培养年轻教师 348
尊重知识分子 349
第二十章 创建北京化工学院 352
在化工部教育司 352
创建北京化工学院 355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356
“刚建大学拔什么白旗?” 359
培养高级化工人才 361
从严治校,民主办学 364
艰苦奋斗,联系群众 366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69
迎接“文革”风暴 371
第二十一章 在“文革”中坚持斗争 371
烈士遗像被打碎 372
诬陷人的大字报 374
憎恨康生江青 376
痛斥“四人帮”祸国殃民 379
为世兰姐姐鸣不平 380
喜见小丑就擒 383
“披开云雾见青天” 385
第二十二章 晚霞余热尽朝晖 390
尽到政协委员的责任 390
整理赵世炎文集和传记 394
写字读书充满乐趣 398
把一切献给党 399
第二十三章 大家庭中的楷模 402
姑嫂情深 403
关心晚辈 405
第二十四章 平凡辉煌的一生 408
病重情重更受人尊重 408
母子情意浓 412
“一切丧事从简” 414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