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
第一篇 建置沿革 1
第一章 置县 1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2
第三章 行政区划 2
第二章 县域 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3
第三节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 4
第四章 乡镇概况 8
第二篇 自然地理 23
第一章 地质 23
第一节 地质构造 23
第二节 地层 23
第三节 天然气和矿藏 25
第二章 地貌 26
第三章 气候 27
第一节 太阳辐射、日照 27
第二节 气温 28
第三节 地温 30
第四节 降水 31
第五节 霜、雷、雾、露、风 34
第六节 灾害性气候 35
第一节 河流 41
第五章 水系 41
第四章 物候 41
第二节 地下水 42
第六章 土壤、植被 43
第一节 土壤 43
第二节 植被 45
第七章 生物 46
第一节 植物 46
第二节 动物 48
第一节 历代人口 51
第一章 人口发展 51
第三篇 人口 51
第二节 人口变动 53
第三节 人口分布 54
第二章 人口构成 57
第一节 民族姓氏构成 57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59
第三节 文化程度 64
第四节 职业构成 65
第二节 人口控制措施 67
第三章 人口控制 6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7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69
附:人口调查 70
第四篇 经济综述 72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72
第二章 经济结构 74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74
第二节 产业结构 76
第三节 建设投资结构 81
第一节 国民收入生产额 83
第三章 国民收入 83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额 84
第四章 人民生活 85
第一节 收入水平 85
第二节 消费水平 86
第五章 经济管理 88
第一节 计划管理 88
第四节 健康水平 88
第三节 文化水平 88
第二节 统计管理 90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90
第四节 物价管理 96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99
第六节 物资管理 101
第七节 审计监督 103
第五篇 农业 104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104
第一节 领导体制 104
第二节 私有制农业 105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农业 106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农业 109
第二章 耕地 110
第一节 耕地利用 110
第二节 耕地改良 112
第三章 农作物栽培 114
第一节 播种与产量 114
第二节 品种改良 120
第三节 肥料施用 124
第四节 植物保护 125
第六篇 林业 128
第一章 林业体制 1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8
第二节 林权 128
第三节 林业生产责任制 129
第四节 木材采伐管理 130
第五节 育林基金管理 131
第二节 林种 132
第一节 林地 132
第二章 林木花卉 132
第三节 林木蓄积 133
第四节 花卉 134
第三章 林业生产 135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35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36
第三节 森林管护 140
第四节 林业生产投资 141
第五节 林产品 142
第二章 畜禽饲养 146
第一节 家畜饲养 146
第七篇 畜牧 146
第一章 畜牧业管理机构 146
第二节 家禽饲养 151
第三节 蜜蜂饲养 154
第三章 畜禽品种繁育 154
第一节 猪 154
第二节 耕牛 156
第一节 粗饲料 157
第四章 饲料 157
第三节 鸭 157
第二节 精饲料 158
第五章 疫病防治 159
第一节 主要疫病 160
第二节 防治措施 161
第八篇 水利 163
第一章 水利工程 163
第一节 蓄水工程 163
第二节 提水工程 168
第二章 旱洪防治 170
第一节 抗旱 170
第二节 防洪 171
第三节 抗旱防洪经费 174
第四节 蓄水灌溉 175
第三章 渔业生产 177
第一节 养殖 177
第二节 捕捞 178
第二节 工程管护 1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2
第四章 水利管理 182
第三节 用水管理 183
第四节 综合利用 185
第九篇 沱灌工程 186
第一章 工程建设 186
第一节 拦河大坝 186
第二节 水轮泵站 187
第三节 渠系工程 187
第四节 古宇庙水库 189
第六节 双凤变电站 191
第五节 电力提灌站 191
第七节 石盘滩水轮泵站附属发电站 192
第二章 工程管理 192
第一节 行政事务管理 192
第二节 施工管理 195
第三节 工程维修和用水管理 196
第三章 工程效益 198
第一节 供水效益 198
第三节 综合效益 199
第二节 发电 199
第一章 农机管理经营体制 200
第一节 农机管理机构 200
第十篇 农业机具 200
第二节 农机企业 201
第三节 乡村农机企业管理 202
第四节 人员培训 203
第二章 农业机具发展 204
第一节 提灌机具 204
第三节 插秧机械 205
第二节 耕作机具 205
第四节 植保机械 206
第五节 收割机械 206
第六节 农产品加工机械 206
第七节 粮食烘干机械 207
第八节 农用运输机械 207
第十一篇 工业 211
第一章 重工业 211
第一节 能源工业 211
第二节 冶铁工业 218
第三节 机械制造工业 219
第四节 电子、电器工业 221
第五节 化学工业 222
第六节 建材工业 224
第二章 轻工业 226
第一节 纺织工业 226
第二节 食品工业 229
第三节 造纸工业 231
第五节 玻璃制品工业 232
第四节 印刷工业 232
第六节 缝纫鞋帽工业 233
第七节 日用品工业 234
第八节 加工工业 236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 2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8
第二节 领导体制 238
第三节 企业管理 239
第一章 企业发展 242
第十二篇 乡镇企业 242
第二章 行业 244
第一节 农业企业 244
第二节 工业企业 245
第三节 建筑业 252
第四节 运输业 253
第五节 其他企业 253
第三章 企业管理 2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4
第二节 企业经营管理 255
第三节 技术培训 256
第十三篇 交通 258
第一章 道路 258
第一节 陆路 258
第二节 水路 263
第三节 桥梁 263
第四节 交通建设投资 267
第一节 运输企业 268
第二章 运输 268
第二节 客运 271
第三节 货运 273
第三章 管理 277
第一节 机构 277
第二节 公路管理 278
第三节 交通监理 279
第四节 运输管理 281
第一节 邮路 283
第一章 邮政 283
第十四篇 邮电 283
第二节 投递 285
第三节 邮政业务 286
第二章 电信 288
第一节 电报 288
第二节 长途电话 289
第三节 市内电话 290
第四节 农村电话 292
第五节 电源设备 294
第一节 机构 295
第三章 企业管理 295
第二节 领导体制 297
第三节 财务收支 298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 300
第一章 建设 300
第一节 县城 300
第二节 乡级镇 309
第三节 乡场 313
第四节 农房 315
第一节 企业 316
第五节 沼气 316
第二章 建筑业 316
第二节 设计 317
第三节 技术 318
第四节 建材使用 319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19
第一节 污染 319
第二节 管理和治理 321
第二节 资金 322
第四章 管理 322
第一节 机构 322
第三节 规划 323
第四节 房地产 324
第五节 建设用地 327
第六节 市政 329
第七节 绿化 329
第八节 市容 330
第一节 农业税 331
第一章 收入 331
第十六篇 财政税务 331
第二节 工商各税 337
第三节 企业上缴 344
第四节 其它 348
第五节 预算外收入 351
第二章 支出 352
第一节 上解 352
第二节 经济建设 353
第三节 行政经费 355
第四节 事业经费 356
第五节 其它 358
第六节 预算外支出 360
第三章 管理 361
第一节 机构 361
第二节 预算 362
第三节 财务 364
第四节 财政监督 366
第一节 救国、同盟胜利公债 368
第四章 债券 368
第二节 公债、国库券 369
第十七篇 金融 371
第一章 货币 371
第一节 种类 371
第二节 流通 373
第三节 币值 375
第二章 信贷 376
第一节 工业贷款 376
第二节 商业贷款 379
第三节 农业贷款 383
第一节 存款 385
第三章 存款、储蓄 385
第二节 储蓄 387
第四章 基建拨款、借款 391
第一节 预算拨款 391
第二节 自筹资金 392
第三节 基建贷款 392
第五章 保险、信托 393
第一节 保险 393
第一节 机构 394
第二节 信托 394
第六章 管理 394
第二节 现金管理 396
第三节 结算管理 397
第四节 金融监督 398
第十八篇 商业 399
第一章 所有制 399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99
第二节 合作商业 400
第四节 国营商业 403
第三节 合营商业 403
第二章 网点 405
第一节 城区网点 405
第二节 区乡网点 406
第三节 农村网点 406
第三章 购销 406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407
第二节 副食品 411
第三节 日用杂品 414
第四节 土特产品 415
第五节 外贸产品 418
第六节 燃料 421
第七节 农业生产资料 422
第四章 饮食服务 424
第一节 饮食 424
第二节 服务 424
第五章 集市 426
第一节 集市设置 426
第二节 集市交易 427
第六章 管理 4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8
第二节 计划统计管理 429
第三节 财务会计管理 429
第四节 仓储运输管理 431
第五节 民主管理 432
第十九篇 粮食油料 433
第一章 粮油征购 433
第一节 粮食收购 433
第二节 军粮、积谷 436
第三节 地方机动粮 437
第四节 油料收购 438
第二章 粮油供应 440
第一节 城镇粮食供应 440
第二节 农村粮食销售 443
第三节 粮食市场 445
第四节 油脂供应 445
第三章 储运 446
第一节 仓储 446
第二节 运输 449
第四章 加工 450
第一节 粮食加工 451
第二节 油料加工 452
第三节 食品加工 452
第四节 饲料加工 453
第五章 管理 454
第一节 机构 454
第二节 核算体制 454
第三节 企业整顿 455
第四节 票证 457
第二十篇 党群政事 45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5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隆昌地下组织 45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隆昌县委员会 45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民主党派 466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组织 466
第三节 民社党地方组织 468
第四节 民主党派 468
第二节 青年党地方组织 468
第三章 政协隆昌县委员会 469
第一节 机构 469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46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70
第四章 群团组织 47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71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73
第三节 青年组织 474
第四节 少年组织 477
第五节 妇女组织 478
第六节 商民组织 480
第七节 其他社团 480
第五章 政事纪要 482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事纪要 482
第二节 建国后政事纪要 485
第二十一篇 政权 498
第一章 民意机构 498
第一节 议事会、参事会 498
第二节 谘询机构 498
第三节 临时参议会 499
第四节 参议会 500
第二章 权力机构 501
第一节 隆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01
第二节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 503
第三节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07
第三章 行政机构 509
第一节 民国县政府 509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512
第一节 民国时期选举 519
第四章 选举 519
第二节 建国后选举 520
第二十二篇 政法 522
第一章 公安 522
第一节 机构 522
第二节 打击反革命和刑事犯罪 522
第三节 治安管理 523
第四节 户口管理 526
第五节 消防管理 527
第六节 监狱管理 528
第一节 机构 529
第二章 检察 529
第二节 自行侦查 530
第三节 侦查监督 530
第四节 审判监督 531
第五节 执行监督 53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532
第三章 审判 532
第一节 机构 532
第三节 民事审判 533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33
第四节 经济审判 534
第五节 刑事案件复查 53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35
第一节 机构 535
第二节 法制宣教 536
第三节 律师 536
第四节 公证 537
第五节 调解 537
附:典型案例 538
第一章 机构 54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40
第二节 基层组织 540
第二十三篇 民政 540
第二章 优抚 541
第一节 抚恤 541
第二节 困难补助 542
第三节 优待 544
第一节 安置 545
第三章 复员退伍退休军人安置和新老兵中转接待 545
第二节 新老兵中转 546
第四章 福利救济 546
第一节 贫困救济 546
第二节 抗灾救济 550
第三节 孤老人员供养 552
第四节 麻风病人疗养 554
第五节 社会福利企业 554
第六节 殡葬改革 555
第五章 婚姻登记 556
第二十四篇 劳动、人事 557
第一章 机构 557
第一节 劳动局 557
第二节 人事局 557
第三节 劳动人事局 557
第二章 劳动 558
第一节 就业 558
第二节 工资 561
第三节 福利 564
第四节 劳保、安全 566
第五节 精简干部职工 568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69
第三章 人事 571
第一节 干部任用 571
第二节 干部编制 573
第三节 干部培训 574
第四节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 575
第五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575
第七节 奖惩 576
第六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576
第一章 机构 5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79
第二十五篇 军事 579
第二节 防空机构 580
第二章 兵役 581
第一节 兵役制度 581
第二节 兵员征集 581
第三章 地方武装 582
第一节 民国时期武装 582
第二节 建国后武装 583
第四章 驻军 586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 586
第二节 建国后驻军 586
第五章 军事设施 587
第一节 寨堡 587
第六章 战事 588
第一节 义军进攻隆昌 588
第二节 防空工事 588
第二节 推翻隆昌县封建政权 589
第三节 过境战争 590
第四节 日机轰炸隆昌县城 590
第五节 解放隆昌 591
第六节 剿匪主要战斗 591
第二十六篇 科技 595
第一章 机构 5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95
第二节 科研机构 596
第三节 群众学术团体 597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98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 598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单位技术人员 599
第三章 科普活动 600
第一节 农业科普活动 600
第二节 工业科普活动 601
第三节 医卫科普活动 602
第四节 其他科普活动 602
第一节 科研成果 60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603
第二节 推广成果 606
第五章 科技管理 607
第一节 计划管理 607
第二节 经费管理 608
第三节 成果管理 609
第四节 技术市场 609
第五节 科技情报 610
第二章 各类教育 611
第一节 儒学教育 611
第二十七篇 教育 611
第一章 机构 611
第二节 学前教育 612
第三节 初等教育 614
第四节 中等教育 619
第五节 业余教育 628
第三章 教师 631
第一节 队伍 631
第二节 师资培训 632
第三节 教师工资 633
第四章 学生概况 634
第一节 中小学学生概况 634
第二节 留学生和高校学生概况 635
第五章 设备、经费 635
第一节 校舍设备 635
第二节 教育经费 636
第三节 勤工俭学 639
第一节 机构、组织、设施 642
第一章 文化艺术 642
第二十八篇 文化 642
第二节 文化艺术活动 644
第二章 电影、图书发行 650
第一节 电影发行放映 650
第二节 图书发行 651
第三章 修志、编史 653
第一节 修志 653
第二节 编史 654
第一节 机构 655
第二节 馆藏与利用 655
第四章 档案 655
第五章 名胜、文物 656
第一节 名胜 656
第二节 文物 658
第六章 新闻、广播、电视 660
第一节 机构 660
第二节 新闻 661
第三节 广播 663
第四节 电视 665
第一节 机构、设施 666
第七章 体育 666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67
第三节 学校体育 668
第四节 体育竞赛 669
第五节 等级运动员、裁判员 673
第二十九篇 医药卫生 674
第一章 机构 674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674
第二节 医疗卫生业务机构 675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人员 677
第二章 人员、设备 677
第二节 医疗设备 679
第三章 医疗 680
第一节 中医 680
第二节 西医 681
第四章 卫生防疫 682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682
第二节 疾病防治 684
第一节 新法接生 691
第五章 妇幼保健 691
第二节 妇幼卫生保健 692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692
第四节 婴幼儿保健 693
第六章 医药 694
第一节 药材药品生产 694
第二节 药材药品经营 694
第三节 药政管理 696
第二节 伊斯兰教 698
第一节 佛教 698
第一章 宗教 698
第三十篇 社会风土 698
第三节 道教 699
第四节 天主教 700
第五节 基督教 700
第二章 帮会、行会、庙会 700
第一节 帮会 700
第二节 行会 701
第三节 庙会 702
第二节 家庭 703
第三章 宗族、家庭 703
第一节 宗族 703
第四章 社会风俗 704
第一节 生活习俗 704
第二节 婚丧礼俗 709
第三节 庆贺和禁忌 710
第四节 节日风俗 711
第五节 建国后倡导的风尚 713
第一节 方言 715
第五章 方言、民谚 715
第二节 民谚、歌谣 727
第六章 传说、奇闻 731
第一节 传说 731
第二节 奇闻 732
第三十一篇 人物 733
一 人物传记 733
二 人物传略 757
三 人物简介 770
四 英名录 776
附录 819
一 《增设县治以图治安疏》 819
二 《明世宗实录》抄摘 821
三 《隆昌治记》 822
四 隆昌县旧县志序选 823
五 修志文存 833
六 《隆昌县志》系列丛书目录 836
七 隆昌县地方文献辑目 838
编修《隆昌县志》始末 840
后记 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