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志 3
概述 3
第一章 府学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学 私塾 8
第一节 府学 县学 8
第二节 书 院 8
第三节 社学 文学 私塾 10
第二章 幼儿教育 11
第一节 园所设置 11
第二节 保教工作 13
第三节 园所选介 16
第一节 学校设置 18
第三章 小学教育 18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27
第三节 教 学 31
第四节 学校选介 35
第四章 中学教育 38
第一节 学校设置 39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48
第三节 教 学 59
第四节 学校选介 64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67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 67
第二节 职业教育 69
第三节 技工教育 71
第四节 社会办学 72
第五节 学校选介 73
第六章 普通高等教育 75
第一节 解放前普通高校 75
第二节 解放后大专院校 76
第七章 成人教育 78
第一节 农民、市民教育 78
第二节 职工教育 81
第三节 成人中、高等教育 83
第八章 特殊教育 89
第一节 教会学校 89
第二节 盲聋哑学校 91
第三节 弱智儿童教育 92
第四节 工读学校 93
第九章 教 师 94
第一节 队 伍 94
第二节 师资培训 98
第三节 教师待遇 98
第十章 教育教学研究 10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01
第二节 研究活动 101
第三节 教研成果 103
第十一章 教育行政 1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05
第二节 教育经费 106
第三节 勤工俭学 112
科学技术志 117
概述 117
第一章 科学研究机构 120
第一节 市属科研机构 121
第二节 厂办科研机构 124
第二章 科技队伍 127
第一节 解放前科技队伍 127
第二节 解放后科技队伍 128
第三章 科学技术成果 137
第一节 获国家级奖励项目 138
第二节 获部级奖励项目 139
第三节 获自治区级奖励项目 140
第四节 获市级奖励项目 145
第五节 部分成果简介 147
第四章 科技活动 154
第一节 科技宣传 154
第二节 科技培训 154
第三节 科技成果推广 155
第四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156
第五节 创建南宁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6
第六节 科技活动场所 159
第五章 科学技术管理 1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0
第二节 科技规划与计划 161
第三节 科技人员管理 165
第四节 科技成果管理 167
第五节 科技经费管理 169
第六节 科技情报管理 171
第七节 专利管理 172
社会科学志 181
概述 181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182
第一节 社科组织 182
第二节 学术团体 185
第三节 社科队伍 191
第二章 学术研究交流 191
第一节 学术研究 191
第二节 普及交流 194
第三节 成果评奖 196
第四节 学术刊物 196
第三章 学术成果 198
第一节 哲学类 198
第二节 政治类 198
第三节 经济类 199
第四节 文化类 200
文化志 203
概述 203
第一章 群众文化 206
第一节 机构与场所 206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209
第三节 民间歌舞 215
第二章 文学艺术主要作品 217
第一节 文学作品 218
第二节 艺术作品 220
第三章 表演艺术 224
第一节 表演艺术形式 224
第二节 专业表演团体 227
第三节 艺术表演场所 232
第四节 专业文艺会(调)演 236
第四章 图 书 237
第一节 发行 销售 238
第二节 图书馆 242
第三节 图书借阅 244
第五章 电 影 245
第一节 发行 宣传 246
第二节 放 映 247
第六章 文 物 250
第一节 古 迹 252
第二节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257
第三节 主要文物藏品 259
第四节 文物保护与研究 262
第七章 文化交流 263
第一节 国内往来 264
第二节 国际交流 26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68
第八章 文化管理 268
第二节 下属机构 269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270
档案志 275
概述 275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276
第一节 机 构 276
第二节 队 伍 281
第二章 档案收集与保管 283
第一节 档案收集 283
第二节 馆藏结构 284
第三节 档案保管 288
第一节 形 式 292
第三章 提供利用 292
第二节 检 索 293
第三节 效 益 294
第四章 管 理 295
第一节 法现实施 296
第二节 业务指导 298
第三节 表彰先进 301
报业志 305
概述 305
第一章 解放前报纸 307
第一节 清末民初报纸 307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报纸 30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报纸 312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报纸 314
第二章 解放后报纸 320
第一节 南宁晚报 321
第二节 市、县、区报纸 339
第三节 专业报 企业报 340
第四节 驻市报纸 343
第五节 驻市通讯社、记者站 351
第三章 报业管理 356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356
第二节 报社经营 359
第三节 报纸管理 365
概述 369
广播电视志 369
第一章 有线广播 371
第一节 广播站 371
第二节 网 络 371
第三节 设施 设备 374
第四节 节目设置 375
第二章 无线广播 377
第一节 广播电台 378
第二节 技术设备 379
第三节 节目设置 379
第四节 采编播业务 382
第五节 播出效益 389
第一节 电视台 391
第三章 无线电视 391
第二节 节目结构 392
第三节 节目摄制 393
第四节 技术设备 397
第五节 播放效益 398
第四章 有线电视 400
第一节 有线电视台、站 401
第二节 节目设置 402
第三节 网 络 402
第五章《广播电视信息》报 403
第一节 出版发行 404
第二节 版面设计 4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7
第三节 经济效益 407
第六章 管 理 407
第二节 宣传管理 410
第三节 技木管理 412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13
第五节 音像管理 414
卫生志 419
概述 419
第一章 卫生防疫 422
第一节 机 构 422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423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426
第四节 卫生管理 433
第二章 医 疗 442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 442
第二节 西 医 44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469
第四节 医疗器械 471
第五节 医疗急救与供血 473
第六节 护 理 474
第三章 保 健 478
第一节 机 构 478
第二节 妇女保健 479
第三节 儿童保健 483
第四节 老年保健 486
第五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487
第四章 药 政 488
第一节 药品检验 488
第二节 药品管理 489
第三节 医院药剂管理 491
第五章 医教科研 492
第一节 医学教育 492
第二节 科研与成果 493
第六章 卫生行政 498
第一节 机 构 498
第二节 医事管理 501
第三节 医疗保健制度 507
体育志 515
概述 515
第一章 群众体育 517
第一节 传统体育 51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22
第三节 少数民族体育 524
第四节 社会体育 525
第二章 竞技体育 530
第一节 球类运动 530
第二节 水上运动 544
第三节 举 重 556
第四节 体操 艺术体操 技巧 561
第五节 田 径 567
第六节 射击 射箭 571
第七节 航海 航空 573
第八节 象棋 围棋 桥牌 575
第九节 其 他 576
第三章 运动竞赛 578
第一节 市级竞赛 579
第二节 省(自治区)级竞赛 582
第三节 全国竞赛 583
第四节 国际竞赛 584
第四章 场地设施 585
第一节 体育场 585
第三节 游泳池 587
第二节 体育馆 587
第四节 射击场 589
第五章 人才培训与体育交往 589
第一节 体育学校 590
第二节 体育工作大队 591
第三节 等级制度 592
第四节 国内交往 596
第五节 国际交往 597
第六章 机构 团体 经费 59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0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600
第四节 经 费 601
第三节 体育团体 601
方言志 611
概述 611
第一章 壮语方言 612
第一节 那龙壮话 613
第二节 三塘壮话 618
第三节 拼音壮文 623
第四节 基本语法 626
第二章 汉语方言 630
第一节 南宁白话 630
第二节 平 话 656
第三节 下廓街官话 674
概述 679
宗教志 679
第一章 佛 教 681
第一节 庵堂 寺庙 681
第二节 社会活动 684
第二章 伊斯兰教 684
第一节 清真寺 685
第二节 阿訇 穆斯林 686
第三节 教办事业 687
第四节 社会活动 688
第三章 天主教 689
第一节 组织 堂点 689
第二节 教办事业 693
第三节 社会活动 695
第四章 基督教 697
第一节 组织 堂点 697
第二节 教办事业 701
第三节 社会活动 702
第五章 道 教 705
第一节 宫 观 705
第二节 宗教活动 706
第六章 宗教管理 7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06
第二节 事务管理 707
临时治安委员会正式开始办公 713
新华社报道南宁解放 71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电报 713
附 录 713
一、新闻 文告 法规 法令 713
南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布告 714
南宁市警备司令部、政治部成立布告 7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宁市警备司令部、政治部布告 7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宁市军管会布告 715
南宁市人民政府布告 716
广西省南宁市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粮食、油料市场管理的布告 7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委员会布告 717
南宁市城市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 719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朱槿为南宁市市花的决定 721
南宁市人民公约 721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扁桃树为南宁市市树的决定 721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征集《南宁市志》资料的通告 722
南宁市市民守则 723
南宁市保护副食品生产基地的规定 723
南宁市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 726
南宁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727
南宁市保护城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条例 728
编后记 729
二、碑文选 731
南宁府学记 731
南宁府城隍庙碑 731
南宁府题名碑 732
重建怀忠苏公祠碑 732
南宁府学科第题名碑 733
重修南宁府江城记 734
杨美街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记 735
敷文书院记 735
新建镇宁炮台记 736
邕属中区沙井乡八五义士殉难记 736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阵亡将士纪念亭碑文 737
南宁革命烈士碑志 738
重修青秀山碑记 739
三、旧志序选 739
《南宁府志》序(明嘉靖) 739
《南宁府志》序(清乾隆) 740
《邕宁县志》序(民国) 741
《邕宁县志》自序(民国) 742
清光绪二十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移置省会摺 743
四、南宁改省会纪事 743
毛主席主张广西省会在南宁 744
五、文 选 745
游南宁日记(节选) 745
六、诗词选 746
青秀山记 749
绿柳情思 750
彩云归(节与) 752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764
题昆仑关(楹联) 764
邕州城 764
南宁二首 765
邕 州 765
书南宁驿 765
过邕纪行 766
邕 州 766
登南宁镇江门 767
登马退山望邕州 767
驻南宁 767
青山歌 768
咏董泉 768
游青山 769
阅视南宁城 769
青山废寺览古 769
邕江春泛 770
南宁书所见 770
秋月游青山 770
马退山远眺 771
望仙坡 771
歌莫哀——步刘崛原韵二首 771
咏昆仑关之战 772
白龙湖 772
南宁见闻 772
明园散步 773
题冬泳亭 773
游青秀山 773
咏第二邕江大桥通车 774
南湖公园题兰 774
南湖公园 774
哭陈枫同志 775
破阵子·南宁夜市相逢 775
游青秀山 775
七、民间故事 776
南宁建城的传说 776
三叠石的传说 777
忠勇公 779
八、名人在南宁 781
永历帝朱由榔行宫——南宁 781
孙中山南宁之行 782
邓小平初到南宁 783
邓颖超南宁认故居 785
毛泽东在南宁 786
本卷照片摄影人员 791
本卷照片提供单位 791
本卷地图绘制单位 791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届成员 796
《南宁市志》三级评审会审稿人员 798
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验人员 798
《南宁市志》分项总纂人员 799
《南宁市志》责任校审 799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人员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