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意识障碍 3
第一节 意识清醒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3
一、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 3
二、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 3
(一)网状结构的解剖生理特点 3
上篇 一般症候学 3
(二)上行网状激活系 4
(三)上行网状抑制系 6
一、晕厥 7
(一)晕厥的症候 7
第二节 意识障碍的临床症候 7
三、大脑皮质持续清醒状态的调节 7
(二)晕厥的病理生理 8
二、昏迷 9
(一)昏迷的病理生理 9
(二)各种类型昏迷的症候 14
(三)昏迷的神经系统检查及临床意义 16
六、引起意识障碍的其它病因 21
五、外伤伴有持续性意识障碍者 21
四、脑膜刺激征并发意识障碍者 21
二、抽搐伴有意识障碍者 21
三、颅内压增高伴有意识障碍者 21
一、偏瘫律有意识障碍者 21
第三节 意识障碍的病因判断 21
第2章 睡眠障碍 22
第一节 睡眠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22
一、睡眠的生理学意义 22
二、睡眠的分期 23
(一)NREM睡眠 23
(二)REM睡眠 24
(三)觉醒-睡眠周期 25
三、睡眠产生的机理 26
(一)脑贫血学说 26
(二)神经元学说 26
(三)Πавлов氏条件反射学说 26
(四)内分泌学说 27
(五)中枢学说 27
(六)脑干网状结构学说 27
(七)体液、神经介质学说 27
(二)失眠的原因 30
(一)临床症候 30
第二节 睡眠障碍的临床症候 30
一、失眠症 30
二、睡眠异常现象 32
(一)梦游症 32
(二)夜惊、恶梦 32
(三)睡眠型癫痫 33
(四)说梦话 33
(五)夜尿症 33
(六)鼾声 34
(七)咬牙 34
(二)病理生理 35
三、发作性嗜睡病 35
(一)临床症候 35
四、睡眠过度症 36
第3章 言语障碍 37
第一节 言语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37
一、言语感受阶段 38
(一)解剖学基础 38
(二)生理学过程 38
二、脑内言语阶段 39
(一)解剖学基础 39
(二)生理学过程 40
(一)解剖学基础 41
三、言语表达阶段 41
(二)生理学过程 42
第二节 言语障碍的检查 43
一、检查项目 43
(一)言语感受方面 43
(二)言语表达方面 44
一、构音困难 45
(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构音困难 45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构音困难 45
第三节 言语障碍的症候 45
二、言语障碍程度评定标准 45
(三)大脑基底节损害的构音困难 46
(四)小脑系统损害的构音困难 46
(五)肌肉病变所致的构音困难 46
二、失语症 46
(一)运动性失语症 47
(二)感觉性失语症 47
(三)意义性失语症 48
(四)命名性失语症 48
(七)传导性失语 49
(五)失读症和失写症 49
(六)失算症 49
(八)混合性失语 50
第四节 失用症 50
一、概述 50
二、临床类型和症候 51
(一)运动性失用症 51
(二)观念性失用症 51
一、记忆的概念 52
第五节 记忆障碍 52
(四)结构性失用症 52
(三)观念运动性失用症 52
二、记忆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53
(一)记忆的分类 53
(二)边绿系统与记忆 54
三、记忆障碍 56
(一)记忆障碍的病理生理 56
(二)记忆障碍的症候 56
第4章 头颅症候 58
第一节 头颅的形状与大小 58
(三)颅骨血管瘤 59
(二)骨质增生伴有浸润性脑膜瘤 59
一、Leyden氏型亚急性共济失调 59
一、引起头颅限局性改变的疾患 59
(一)骨瘤 59
第二节 头颅疾患与症候 59
(四)颅骨恶性肿瘤 60
(五)多发性骨髓瘤 60
二、引起整个头颅变形的疾患 60
(一)畸形性骨炎 60
(二)狮面症或骨纤维性发育不全 60
(三)颅骨狭窄症 61
(四)斜头畸形 61
(一)Morgagni-Morel氏症候群 62
(三)Hand-Schüller-Christian氏症候群 62
(二)限局性颅骨疏松症 62
(五)巨头畸形 62
三、头颅外形无变化的疾患 62
(七)脑积水颅畸形 62
(六)锁骨颅骨发育障碍 62
(四)环枕部畸形 63
(一)表情肌与面神经 65
第一节 颜面运动障碍 65
第5章 颜面症候 65
一、颜面肌及其神经支配 65
(二)咀嚼肌与三叉神经运动支 66
二、面神经麻痹 67
(一)中枢性 67
(二)周围性 68
(三)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与周围性)的早期症生 71
三、其他面部运动障碍 71
(一)肌病颜貌 71
(七)面偏侧萎缩症 72
一、颜面部感觉的神经分布 72
第二节 颜面痛 72
(八)偏侧肥大症 72
(三)假性球麻痹性颜貌 72
(六)麻风病颜貌 72
(五)锥体外采系疾患性颜貌 72
(四)Hutchinson氏颜貌 72
(二)完全性颜面肌麻痹 72
(一)三叉神经 74
(一)三叉神经痛 75
二、颜面部神经痛 75
(二)枕大神经 75
(三)颜面部交感神经痛 77
(二)枕大神经痛 77
第三节 其他颜面症候 78
一、红状皮肤痣症候群(Linear-Sebaceous症候群) 78
二、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Bloom氏症候群) 78
三、颜面-手指-生殖器症候群(Aarskog氏症候群) 79
四、眼-耳-脊柱发育不全症 79
第6章 眼部症候 80
(一)眼睑与睑裂 81
一、眼睑 81
第一节 眼睑与眼球症候 81
(二)眼睑的运动 82
(三)眼睑症候 82
二、眼球位置异常 85
(一)眼球突出 85
(二)眼球凹陷 85
第二节 角膜症候 85
(一)虹膜与瞳孔的结构 86
一、虹膜与瞳孔的解剖生理 86
第三节 瞳孔的症候 86
一、角膜感觉障碍 86
二、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氏环) 86
(二)瞳孔的神经支配 87
(三)瞳孔的生理反射 89
二、瞳孔变化的症候学 90
(一)瞳孔大小的异常 90
(二)瞳孔反应障碍 93
(三)瞳孔形态的异常 95
(四)虹膜舒缩 95
(一)视网膜 96
(五)死亡前的瞳孔状态 96
第四节 视力障碍 96
一、中枢视觉通路的解剖生理 96
(二)视神经 97
(三)视交叉 97
(四)视束 97
(五)外侧膝状体和视放射 98
(六)视觉皮质 98
二、各种疾病的视力障碍 98
(三)脑血管疾患的视力障碍 99
(二)癔病性盲 99
(一)皮质性盲 99
(四)眼性偏头痛的视力障碍 101
(五)脑肿瘤的视力障碍 101
(六)多数性硬化症的视力障碍 101
(七)遗传性家族性变性疾患的视力障碍 102
(八)中毒性疾患引起的视力障碍 103
第五节 视野的症候 103
一、概述 103
(一)正常视野 103
(一)暗点 104
二、视野改变的临床症候 104
(三)影响正常视野的因素 104
(二)生理盲点 104
(二)偏盲 106
(三)向心性视野缩小 109
第六节 眼底的症候 109
一、眼底的观察 109
二、眼底的临床症候 110
(一)视乳头水肿 110
(二)球后视神经炎的眼底改变 112
(三)视神经炎的眼底改变 112
(一)视乳头水肿的病因 113
(四)视神经萎缩的眼底改变 113
三、眼底改变的病因与临床特点 113
(四)视神经萎缩 114
(二)球后视神经炎 114
(三)视神经炎 114
(五)眼底先天发育异常 115
第七节 复视与眼外肌麻痹 116
一、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与眼外肌的解剖 116
(一)神经支配 116
(二)眼外肌 118
二、复视 119
(三)头的左倾与右倾 120
(一)头的扭转(面的转向) 120
(二)头的前屈、后仰 120
三、复视伴有头位置的异常(代偿性头位) 120
四、眼外肌麻痹的症候 121
(一)外直肌麻痹 121
(二)上斜肌麻痹 121
(三)受动眼神经支配的眼肌全部麻痹 122
(四)上直肌麻痹 122
(五)下直肌麻痹 122
(六)内直肌麻痹 122
(七)下斜肌麻痹 123
五、眼外肌麻痹的病因 124
(二)脑肿瘤与颅内压增高 124
(一)外伤 124
(三)血管病变 125
(四)感染性疾患 125
(五)代谢与中毒性疾患 125
(六)先天性与变性性疾患 126
(七)反复性眼肌麻痹 126
第八节 注视麻痹 126
一、侧方注视麻痹 126
二、垂直注视麻痹 129
四、核间性眼肌麻痹 130
五、眼与头的同向偏斜 130
(一)偏瘫伴有头、眼共同偏斜 130
三、集合运动麻痹 130
(二)偏侧抽搐发作伴有头眼共同偏斜 131
第九节 眼球震颤 132
一、眼球震颤的定义与分类 132
(二)观察内容 133
二、眼球震颤的临床观察 133
(一)观察方法 133
(二)前庭系统与眼震 134
三、产生眼震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34
(一)视觉系统与眼震 134
(一)眼原性眼震 139
(二)前庭性眼震 139
四、眼球震颤的临床症候 139
(三)中枢神经系各部病变的眼震特点 140
第十节 头颈部损伤与眼的症候 142
一、概述 142
(一)头部外伤 142
(二)鞭击损伤症候群 142
(二)瞳孔异常 143
(一)视神经萎缩 143
二、头颈部损伤时眼的症候 143
(三)眼球运动障碍 144
三、头颈部外伤的其他症候 144
(一)头痛、头沉重感 144
(二)眩晕 145
(三)复视、眼球运动障碍 145
(四)眼球内痛及眼球压迫感 145
第7章 耳鼻喉舌咽部症候 146
(一)嗅觉的产生和传导 146
第一节 嗅觉障碍 146
一、嗅觉的解剖生理 146
(一)嗅觉丧失 148
(二)嗅觉的生理特性 148
二、临床分类和症候 148
(二)嗅觉过敏 149
(三)嗅觉倒错 149
(四)幻嗅 149
第二节 味觉障碍 149
一、味觉的解剖生理 149
(一)味觉的感受和传导 150
(二)味觉的生理意义 151
二、味觉障碍的检查与症候 151
(一)味觉的临床检查法 151
(二)味觉障碍的症候与定位 152
第三节 听觉障碍 152
一、听觉的解剖生理 152
(一)声音的感受 152
(二)听觉冲动的神经传导 155
(三)听觉皮质中枢的分析综合 156
(一)耳鸣 156
二、听觉障碍的症候与病因判断 156
(二)过听或听觉过敏 157
(三)耳聋 158
第四节 前庭症候 162
一、“平衡三联”的概念及组成 162
二、前庭系统的解剖生理 163
(一)内耳前庭器官 163
(二)前庭神经及中枢传导器 164
(三)前庭皮质代表区 165
三、前庭功能试验 166
(一)旋转试验 166
(二)变温试验 166
(四)前庭系统的血液供应 166
(三)直流电试验 168
四、前庭症候 168
(一)眩晕 168
(二)平衡障碍 168
(二)舌的运动障碍 170
(一)舌的感觉障碍 170
第五节 舌-咽部症候 170
(三)眼震 170
一、舌的症候 170
二、软腭与咽部症候 172
(一)软腭与咽部的感觉障碍 172
(二)软腭与咽部的运动障碍 173
(二)喉部感觉过敏 174
二、喉部运动障碍 174
(一)喉部感觉障碍 174
一、喉部感觉障碍 174
第六节 喉部症候 174
(一)喉肌麻痹 175
(二)喉肌痉挛 175
(三)喉肌阵挛 175
第七节 舌肌、软腭、咽、喉联合性损害症候 175
一、由于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的部分麻痹 175
二、延髓性部分麻痹 179
(一)周围性眩晕的症候 181
二、眩晕的临床分类 181
一、眩晕的定义 181
第8章 眩晕 181
第一节 眩晕的定义和分类 181
(二)脑干性病变 183
第二节 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 183
(三)皮质性病变 183
(二)中枢性眩晕的症候 183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183
一、眩晕病因概述 183
二、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患 184
(一)耳部炎症引起的眩晕 184
(二)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 184
(三)位置性眩晕 185
(四)美尼尔(Ménière)氏病 186
(五)头部外伤后眩晕 188
(六)前庭神经元炎 188
(七)流行性眩晕 188
(八)多数性硬化 188
(九)小脑脑桥角肿瘤 189
(十)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肿瘤 190
(十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0
(十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特殊症候群 192
(十三)颈性眩晕 193
(十五)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194
(十四)前庭性癫痫(眩晕性癫痫) 194
第一节 头痛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97
一、头部的致痛结构 197
(一)颅外部分 197
第9章 头痛 197
(二)颅内部分 198
二、颅内外结构疼痛的发生 199
(一)血管被牵引、伸展或移位 199
(二)血管扩张 199
(三)脑膜受刺激 199
(七)心因性头痛 200
三、疼痛的传导 200
(四)头颈部肌肉收缩 200
(六)放射性头痛 200
(五)神经刺激或病损 200
第二节 头痛的分类与检查 201
一、分类 201
二、头痛的检查 201
(一)头痛发生的速度 201
(二)头痛产生的部位 202
(三)头痛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 202
(四)头痛的程度 202
(八)头痛的治疗效果 203
(九)头痛的必要检查 203
(五)头痛的性质 203
(六)头痛的伴随症状 203
(七)头痛诱发、增重与缓解的因素 203
第三节 各种类型的头痛症候 204
一、偏头痛 204
(一)典型偏头痛 205
(二)一般性偏头痛 206
(三)蔟集性头痛(群发性头痛) 206
(四)几种特殊型的偏头痛 207
(五)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 208
二、下部头痛 209
(一)枕神经痛 209
(二)Barré氏症候群 209
三、肌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 209
(一)发生机理 209
(二)颞动脉炎 210
(一)感染性疾患 210
(二)临床症候 210
四、炎症性头痛 210
(一)脑肿瘤引起的头痛 211
五、头部器官及其临近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211
六、牵引性头痛 211
(二)腰穿后头痛 212
(三)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 212
七、神经官能症性头痛 213
第10章 颅内压异常 214
第一节 正常颅内压 214
二、颅内压的生理调节 214
一、颅内压的测定和组成 214
(一)脑脊液的调节作用 215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作用 215
第二节 颅内压增高 216
一、颅内压增高的发生机理 217
(一)生理调节功能丧失 217
(二)脑脊液循环障碍 217
(三)脑血液循环障碍 217
(四)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 218
(一)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候 220
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候 220
(二)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症候 222
(三)良性颅内压增高的症候 222
三、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24
第三节 脑疝 225
一、概述 225
(一)脑疝发生发展规律 225
(二)脑疝的分类 225
(三)脑疝的病程分期 226
(一)小脑幕孔区域的解剖学特点 227
二、小脑幕孔疝 227
(二)小脑幕孔疝的类型及发生机理 228
(三)小脑幕孔疝的临床症候 229
(四)关于小脑幕孔疝分类与症候的新看法 230
三、枕骨大孔疝 231
(一)枕骨大孔区域的解剖学特点 231
(二)枕骨大孔疝发生机理 231
(三)枕骨大孔疝的临床症候 232
四、大脑镰下疝 232
二、低颅压的症候 233
(二)原发性低颅压 233
一、低颅压的病因 233
(一)症状性低颅压 233
第四节 低颅压症候群 233
第11章 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234
第一节 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及延髓神经 234
第二节 球麻痹 235
一、临床症候 235
(一)双侧延髓神经运动功能丧失的症候 236
(一)慢性进行性球麻痹 237
二、临床分型及病因判断 237
(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候 237
(二)急性球麻痹 238
第三节 假性球麻痹 239
一、临床症候 240
(一)假性球麻痹的“三主征” 240
(二)假性球麻痹的其他症候 242
二、临床分型 243
(一)皮质、皮质下型 243
(三)多数性硬化症 244
(二)梅毒 244
(四)其他 244
(三)脑桥型 244
(一)脑血管病 244
(二)内囊型 244
三、假性球麻痹的病因 244
第12章 反射异常 246
第一节 概述 246
一、反射的定义及分类 246
(一)按生理功能分类 248
(二)按感受器分类 249
(三)按效应器分类 249
二、浅层、深层反射的调节 249
(一)浅层反射 249
(四)按反射弧的通路分类 249
(二)深层反射 250
三、反射检查的注意事项 252
第二节 反射异常的类型 253
一、反射减低或丧失 253
(一)反射减低或丧失的判断标准 253
(二)反射减低或丧失的病因和症候 254
(一)反射活跃或亢进的判断标准 256
二、反射活跃或亢进 256
(二)腱反射亢进的临床表现形式 257
(三)腱反射亢进的病因 258
三、反射倒错 258
四、病理反射 259
第三节 常用反射及临床意义 259
一、头面部的反射 260
(一)浅反射 260
(二)深反射 261
(三)病理反射 262
二、躯干四肢的反射 264
(一)浅反射 264
(二)深反射 266
(三)病理反射 271
第13章 瘫痪 278
第一节 瘫痪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278
第二节 瘫痪的分类 280
(一)瘫痪 283
(二)姿势反射 283
二、锥体束症征的具体表现 283
第三节 锥体束损害症征 283
(一)运动障碍 283
一、概述 283
(四)病理性联合运动 284
(二)肌张力增高 284
(三)姿势的异常 284
三、锥体束损害的早期症候 285
(一)轻微的运动麻痹 285
(二)轻微的肌张力改变 287
(三)轻度的反射异常 288
(四)轻微的步态异常 288
第四节 偏瘫 288
(一)意识障碍性偏瘫 288
一、偏瘫的临床类型 288
(二)弛缓性偏瘫 289
(三)痉挛性偏瘫 289
(四)极轻的偏瘫 290
二、偏瘫病变定位诊断 290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290
(二)内囊性偏瘫 291
(三)脑干性偏瘫 292
(四)脊髓性偏瘫 293
(一)隐袭性进行性偏瘫 294
三、偏瘫的病程与病因 294
(二)突发性偏瘫 294
第五节 截瘫 295
一、弛缓性截瘫 295
(一)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 295
(二)上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 296
二、痉挛性截瘫 297
(一)痉挛性截瘫的症候 297
(二)痉挛性截瘫的临床类型 297
(三)痉挛性截瘫的病因 298
第六节 四肢瘫 299
一、双侧大脑或脑干病变所致的症候 300
二、颈髓病变所致的症候 300
三、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症候 300
四、肌肉病变所致的症候 300
第七节 单瘫 301
一、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丛或神经根)所致的症候 301
二、脊髓病变所致的症候 301
三、大脑病变所致的症候 302
四、癔病性单瘫的症候 302
第14章 肌萎缩 303
第一节 肌萎缩的病理生理 303
一、肌纤维组织结构 303
二、肌收缩的生化学变化 303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304
四、肌萎缩的病理改变 305
(一)病史的采集 306
二、肌萎缩的检查 306
一、定义和分类 306
第二节 肌萎缩的分类与检查 306
(二)体格检查 307
三、肌萎缩的定位诊断与分布类型 309
(一)脑部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09
(二)脊髓疾患引起的肌萎缩 309
(三)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09
(四)肌病引起的肌肉萎缩 310
二、肌原性肌萎缩 311
(一)肌营养不良症 311
一、神经原性肌萎缩 311
第三节 肌萎缩的病因 311
(二)多发性肌炎 312
(三)重症肌无力 312
(四)先天性肌强直症与萎缩性肌强直症 312
第四节 临床上引起肌萎缩的疾患 312
一、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 312
(一)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312
(二)脊髓出血或软化 312
(一)尺神经麻痹 313
二、限局性非进行性肌萎缩 313
(四)多发性神经炎 313
(三)神经痛性肌萎缩 313
(二)正中神经麻痹 314
(三)肌皮神经损害 314
(四)腕管症候群 314
(五)周围神经肿瘤 314
(六)臂丛神经压迫 314
(七)脊髓灰白质软化 314
(八)青年性一侧性上肢肌萎缩症 314
(十三)顶叶病变 315
(十二)多数性硬化 315
(九)肥厚性硬脊膜炎 315
(十一)腋神经、胸长神经麻痹 315
(十)反射性肌萎缩 315
三、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 316
(一)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316
(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316
(三)颈髓压迫性疾患 316
(十四)脑血管病偏瘫 316
(四)脊髓空间症 317
(五)Charcot-Marie-Tooth氏病 317
(六)萎缩性肌强直(Steinert氏病) 317
(七)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318
(八)脊髓血管畸形 318
(九)麻风性肌萎缩 318
四、四肢近端肢带型肌萎缩 319
(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319
(二)多发性肌炎 319
(三)糖尿病性肌萎缩 320
(四)激素性肌病 320
(五)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氏病 320
(六)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假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型 320
第一节 不随意运动发生机理 321
第15章 不随意运动 321
第二节 舞蹈、手足徐动 322
一、舞蹈病症候群 322
(一)舞蹈病的特点 322
(二)舞蹈运动的伴随症状 323
(三)舞蹈病的临床类型 323
二、手足徐动症 326
(一)手足徐动的一般症候 326
(二)手足徐动症的病因 326
(二)运动性震颤 327
(一)静止性震颤 327
一、震颤的种类 327
第三节 震颤 327
(三)姿势性震颤 328
(四)回跳性震颤 328
(五)震动性震颤 328
二、引起震颤的疾患 328
(一)Parkinson氏症候群 328
(二)肝豆状核变性 329
(三)肝性脑病 329
(四)小脑疾患 329
(九)特发性震颤 330
(八)药物中毒性震颤 330
(五)脑干病变 330
(七)麻痹性痴呆 330
(六)多数性硬化症 330
第四节 肌阵挛、肌纤维颤动与肌束震颤 331
一、肌阵挛 331
(一)肌阵挛的种类与症候 331
(二)肌阵挛的病因 332
二、肌纤维颤动与肌束震颤 332
第五节 异常运动 333
一、抽搐 333
(一)面肌抽搐 333
(一)书写痉挛的临床症候 334
(二)书写痉挛的临床类型 334
(二)咽喉肌抽搐 334
二、书写痉挛 334
(四)Gilles de la Tourette氏病 334
(三)其它部位抽搐 334
三、痉挛性斜颈 335
(一)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症候 335
(二)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类型 335
(二)Mc Ardle氏症候群 336
四、痛性痉挛 336
(三)痉挛性斜颈的鉴别诊断 336
(一)神经性肌强直症 336
第16章 肌张力异常 337
第一节 肌张力的产生及调节 337
一、肌张力的产生 337
(一)γ-袢的传入部分 337
(二)γ-袢的传出部分 338
(三)γ-袢的功能 338
一、静止性肌张力异常 339
第二节 肌张力异常的类型与检查 339
二、肌张力的中枢调节 339
(一)肌肉形态学的改变 340
(二)肌肉硬度的变化 340
(三)肢体动幅的改变 340
二、姿势性(体位性)肌张力异常 342
(一)四肢姿势性肌张力异常 342
(二)躯干姿势性肌张力异常 342
(二)神经原性疾患 343
(一)肌原性疾患 343
第三节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症候 343
三、运动性肌张力异常 343
一、肌张力减低 343
二、肌张力增高 344
(一)锥体束病变 344
(二)锥体外系疾患 344
(三)小脑疾患 346
(四)脑干疾患 346
(五)周围神经疾患 346
(六)肌原性病变 346
(七)其他 347
(一)深层感觉障碍 348
(二)Romberg氏征 348
第17章 共济失调 348
一、临床症候 348
第一节 深层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348
(三)步态异常 349
(四)四肢的共济失调 349
(五)躯干的共济失调 349
二、深层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的定位 349
(一)周围神经病变 349
(五)顶叶病变 350
(二)后根病变 350
(三)后索病变 350
(四)丘脑病变 350
三、引起深层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的疾患 351
(一)脊髓痨 351
(二)联合硬化症 351
(三)恶性肿瘤伴有的神经症候 351
(四)Friedreich氏病 351
第二节 小脑型共济失调 352
一、概述 352
(七)丘脑病变、顶叶病变 352
(六)多发性神经炎 352
(五)脊髓肿瘤 352
二、临床症候 353
(一)静止(站立、坐位)平衡障碍 353
(二)步态异常 353
(三)四肢症候 354
(八)小脑症候 356
(七)眼震 356
(六)肌张力障碍 356
(四)书写障碍 356
(五)言语障碍 356
二、颞叶、顶叶性共济失调 358
第四节 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 358
一、站立平衡失调 358
第三节 大脑型共济失调 358
一、额叶共济失调 358
二、步行障碍 359
三、上肢指向偏斜 359
第五节 几种特殊型的共济失调症 359
第六节 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360
二、脊髓痨型急性共济失调症 360
三、多发神经炎型急性共济失调症 360
第18章 步态异常 362
第一节 步态的观察方法 362
一、概述 362
二、步态的观察 362
(一)动力学分析 362
(二)肌电图分析 363
三、痉挛性截瘫步态 364
二、老年性脑性截瘫步态 364
第二节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步态异常 364
一、脑性偏瘫(痉挛性偏瘫)步态 364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步态 366
五、Parkinson氏症候群的步态 366
六、小舞蹈病的步态 366
七、小脑病变的步态 366
八、Friedreich氏共济失调症的步态 367
九、脊髓痨型共济失调步态 367
十二、脊髓性间歇性跛行症的步态 368
十一、弛缓性截瘫步态 368
十、前庭迷路病变的步态 368
十三、腓总神经麻痹的步态 369
十四、Charcot-Marie-Tooth氏病的步态 369
十五、肥厚性间质性神经炎步态 369
十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步态 369
十七、臂中肌麻痹步态 370
十八、癔病性步态 370
一、感觉的分类 372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372
第19章 感觉障碍 372
二、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373
三、感觉的传导 376
(一)触觉及压觉的传导束 377
(二)痛觉、温度觉的传导束 378
(三)本体感觉的传导束 378
第二节 主观感觉障碍 378
(一)神经痛(周围神经痛) 379
二、自发痛 379
一、感觉异常 379
(二)脊髓痛 384
(三)丘脑痛 385
(四)脑桥痛、延髓痛 385
三、断肢痛与肢幻觉 386
第三节 客观感觉障碍 386
一、感觉障碍的性质 386
(一)感觉丧失 386
(七)对位感觉 387
(六)疼痛共感 387
二、感觉障碍的临床检查 387
(一)感觉检查注意事项 387
(四)感觉过度 387
(五)感觉倒错 387
(三)感觉过敏 387
(二)感觉减低 387
(二)浅层感觉种类与检查方法 388
(三)深层感觉种类与检查方法 389
三、感觉障碍的临床类型 390
(一)偏侧感觉障碍 390
(二)交叉性偏侧感觉障碍 391
(三)两侧对称性感觉障碍 395
(四)限局性感觉障碍 398
(五)多发性单神经炎型感觉障碍 404
(六)分离性感觉障碍 404
(七)癔病性感觉障碍 405
第20章 神经骨关节症候 406
第一节 基本症候特点与病因 406
一、神经骨关节病的基本症候特点 406
(一)大脑病变 407
(二)脊髓病变 407
二、神经骨关节病的常见病因 407
(三)周围神经病变 408
第二节 脊柱的症候 408
一、脑部疾患的症候 408
二、脊髓疾患的症候 409
三、周围神经疾患的症候 409
四、肌肉疾患的症候 409
五、腰椎椎管狭窄症候群 409
(一)手的皮肤特点 410
一、手的解剖特点 410
第三节 手的症候 410
(二)手的骨骼和关节 411
(三)手的肌肉与腱 411
(四)手的神经支配 413
(五)手指功能的调节 414
二、手的临床检查 418
(一)手的姿势 418
(二)手的皮肤 419
(三)手的感觉 419
(四)手的运动 419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手部症候 422
(一)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手征 423
(二)肌张力异常引起的手征 426
(三)肌萎缩引起的手征 428
(四)锥体外系疾病引起的手征 430
(五)其它手征 432
第四节 足的症候 435
一、足的解剖特点 435
(一)足的骨骼和关节 435
(二)足弓 436
(三)足的肌肉 437
(二)望诊与触诊检查 439
(三)肌力与感觉检查 439
二、足的临床检查 439
(一)病史 439
三、足畸形的发生机理 440
四、足畸形的临床症候 440
(一)锤状趾(鹫趾或爪趾) 440
(二)扁平足 440
(三)尖足(马蹄足) 441
(四)踵足(钩足) 441
(一)肌病 442
五、引起足畸形的病因 442
(二)周围神经病变 442
(六)外翻足 442
(五)内翻足 442
(七)高弓足 442
(三)脊髓病变 445
(四)脑部病变 446
第21章 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 447
第一节 排尿障碍 447
一、排尿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447
(一)膀胱的神经支配 447
(二)膀胱肌的功能 448
(一)分类 449
(三)膀胱充盈与排空的生理过程 449
二、神经原性排尿障碍 449
(二)病史与症候 45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454
三、引起神经原性排尿障碍的病因 455
(一)脑部病变 455
(二)脊髓病变 455
(三)周围神经病变 455
三、排便障碍的病因 456
二、排便障碍的类型 456
一、排便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456
第二节 排便障碍 456
一、性功能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457
二、性功能障碍的病因与症候 458
(一)性功能减低或丧失 458
(二)性功能亢进 458
第22章 神经皮肤症候 459
第一节 先天性遗传发育性疾患 459
一、Von Rcklinghansen氏病 459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0
二、结节性硬化症(Bourneville氏病) 460
(一)皮肤症候 460
(一)皮肤症候 461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1
三、皮肤血管瘤-神经系统症候群 461
(一)Sturge-Weber氏病(大脑三叉神经血管瘤) 462
(二)皮肤脊髓血管瘤(皮肤血管瘤伴有脊部血管畸形Klippel-Trenauney-Weber症候群) 462
(三)家族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Rendu-Wecer氏病) 462
四、伸舌样痴呆(Down氏症候群) 463
(六)遗传性营养不良性类脂质沉着病 463
(五)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Louis-Bar症候群) 463
(四)Von Hippel-Lindau氏病 463
六、色素失调症(Block-Sulzberger氏症候群) 464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4
(一)皮肤症候 464
七、恶性疹(Dego氏病) 464
(一)皮肤症候 464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4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4
(一)皮肤症候 464
五、Patau氏症候群 464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4
(一)皮肤症候 464
八、黄色瘤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氏病) 465
(一)皮肤症候 465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5
(三)眼部症候 465
九、假性弹性黄色瘤病(Pseudoxanthoma clasticum) 465
(一)皮肤症候 465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5
十二、脂肪蛋白沉积病(Urbach-Wiethe氏病) 466
(一)皮肤症候 466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6
(一)皮肤症候 466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6
十三、神经--鱼鳞癣病(Neuro-icht-hyosis) 466
(三)眼部症状与其它 466
十一、毛囊角化症(Darier氏病) 466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6
(一)皮肤症候 466
十、Ehlers-Danlos氏症候群 466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 467
(一)红皮症性鱼鳞癣 467
(二)Rud症候群 467
(三)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神经病(Refsum氏病) 467
十四、Melkersson-Rosenthal症候群 467
(一)皮肤症候 467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7
第二节 感染性或可能由于感染而引起的神经皮肤疾患 468
一、麻风 468
(一)皮肤症候 468
(一)皮肤症候 469
三、Behcet氏病 469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9
(一)皮肤症候 469
二、Vogt-Koyanagi-Harads氏病 469
(二)神经系统症候 469
(二)神经系统症候 470
四、皮肌炎 470
(一)皮肤症候 470
(二)肌肉症候 470
(二)神经系统症候 471
(一)皮肤症候 471
一、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471
第三节 胶原病、血管炎、过敏性疾患 471
二、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472
(一)皮肤症候 472
(二)神经系统症候 472
(五)腓总神经 473
(四)正中神经 473
(三)尺神经 473
(二)颈皮神经 473
二、末梢神经粗大时触诊部位 473
(一)耳大神经 473
第四节 末梢神经粗大 473
(二)神经系统症候 473
(一)皮肤症候 473
三、血管性水肿(Quincke氏水肿) 473
一、末梢神经粗大的判定 473
(二)末梢神经损伤 474
(三)限局性炎症性粗大 474
(四)神经痛同时伴有神经粗大 474
(一)末梢神经肿瘤 474
三、末梢神经粗大的病因 474
(六)胫神经 474
下篇 局部症候学 477
第23章 大脑症候 477
第一节 解剖学概述 477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477
二、大脑皮质的内部结构 479
三、大脑的血液供应 482
(一)颈内动脉系 482
(二)椎-基底动脉系 485
(三)脑底动脉环 486
(四)大脑的静脉回流 486
(一)额叶底面的解剖生理 491
一、额叶底面症候 491
第二节 额叶症候 491
(二)额叶底面病变症候 492
(三)额叶底面病变的原因 493
二、额极症候 494
(一)额极部的解剖生理 494
(二)额极病变症候 496
(三)额极病变的原因 497
三、额叶背侧部症候 498
(一)额叶背侧部的解剖生理 498
(二)额叶背侧部症候 500
(一)额叶外侧部解剖生理 503
(三)额叶背侧部病变的原因 503
四、额叶外侧部症候 503
(二)额叶外侧部症候(优势半球) 504
(三)额叶外侧部病变的原因 504
第三节 顶叶症候 505
一、顶叶的解剖生理 505
(一)外形 505
(二)顶叶的神经纤维联系 506
(三)顶叶的血液供应 506
(一)感觉障碍 507
二、顶叶病变的症候 507
(四)顶叶的生理 507
(二)体象障碍 508
(三)失结构症 508
(四)Gerstmann氏症候群 508
(八)发作性症候 509
三、顶叶病变的原因 509
(九)视觉与眼球运动障碍 509
(一)外伤 509
(七)前庭症状与共济失调 509
(六)顶叶病变的肌萎缩 509
(五)运动障碍 509
(二)肿瘤 510
(三)血管性病变 510
第四节 颞叶症候 510
一、颞叶的解剖生理 510
(一)外形 510
(二)颞叶的神经联系 510
(三)颞叶在中颅窝与附近结构的关系 511
(四)颞叶的血液供应 511
(五)颞叶生理 511
(二)非发作性症候 512
(一)颞叶癫痫 512
二、颞叶病变症候 512
三、颞叶病变的原因 513
(一)脑血管疾患 513
(二)外伤 514
(三)肿瘤 514
(一)外形 515
(二)神经联系 515
(三)血液供应 515
一、大脑后部的解剖生理 515
第五节 大脑后部症候 515
(四)生理 516
二、大脑后部病变症候 516
(一)中枢性偏盲 516
(二)认别功能障碍 516
(三)视觉发作 516
三、大脑后部病变的原因 517
(一)外伤 517
(二)脑血管病 517
(三)肿瘤 517
(一)纹状体 518
第六节 大脑中心部症候 518
一、大脑中心部的解剖生理 518
(二)杏仁核 519
(三)屏状核 519
(四)内囊 519
(五)大脑中心部的血液供应 520
二、大脑中心部的生理 521
三、大脑中心部病变的症候 521
(一)运动症候 521
(二)内囊症候 523
(三)胼胝体病变症候 524
(四)大脑中心部缺血性症候 525
四、大脑中心部病变的原因 526
第24章 间脑症候 527
第一节 丘脑 527
一、丘脑的解剖生理 527
(一)丘脑的外形 527
(二)内部结构和功能 528
(三)丘脑的血液供应 531
(一)丘脑症候群 532
二、丘脑病变症候 532
(二)红核丘脑症候群 533
(三)丘脑内侧症候群 533
三、丘脑病变的原因 533
(一)血管性病变 533
(二)占位性病变 534
(一)外形 535
(二)内部结构和功能 535
一、丘脑下部的解剖生理 535
第二节 丘脑下部 535
二、丘脑下部病变症候--间脑症候群 540
(一)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540
(二)植物神经症状 545
(三)神经系统体征 548
第25章 小脑症候 549
第一节 小脑的解剖生理 549
一、小脑的解剖 549
(一)小脑和内部核团 549
(二)小脑的纤维联系 550
(三)小脑的血液供应 552
二、小脑的生理 553
第二节 小脑症候 554
一、小脑病变的主要症候 554
(一)共济失调 554
(二)肌张力减低 554
(三)其它症候 554
二、小脑症候的鉴别诊断 555
(一)与脊髓痨性共济失调鉴别 555
(二)与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鉴别 555
一、外伤 556
第三节 小脑病病的原因 556
(三)与大脑性共济失调鉴别 556
二、血管病变 557
(一)小脑出血 557
(二)小脑血栓形成 557
(三)脑干的血管病变 557
(四)小脑与后颅窝肿瘤 557
(五)小脑脓肿与其他炎症性疾患 558
(六)变性病与脱髓鞘疾患 559
(七)中毒与代谢性疾患 560
(一)外形 561
一、脑干的解剖 561
第26章 脑干症候 561
第一节 脑干的解剖生理 561
(二)内部结构 562
(三)脑干的血液供应 566
二、脑干的生理 567
(一)中脑的生理要点 567
一、确定病变是否位于脑干 568
二、确定脑干病变水平(纵定位) 568
第二节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568
(二)脑桥、延髓的生理要点 568
三、确定脑干病变的范围(横定位) 569
四、脑干病变的某些特殊症征 569
五、病变在脑干内、外的鉴别 569
第三节 脑干病变症候群 569
一、中脑病变症候群 569
(一)大脑脚底症候群(Weber氏症候群) 569
(二)中脑红核症候群(Benedikt氏症候群) 570
(七)Parinaud氏症候群 571
(五)Nothnagel氏症候群 571
(六)四迭体症候群 571
(三)红核下部症候群(Claude氏症候群) 571
(四)红核上部症候群 571
(八)大脑导水管症候群 572
(九)内侧纵束症候群(核间性眼肌麻痹) 572
(十)与中脑网状结构有关的症候群(中脑幻觉) 573
二、脑桥病变症候群 573
(一)脑桥腹正中症候群 573
(二)脑桥外侧症候群(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 573
(四)脑桥被盖部症候群(Raymond-Cestan氏症候群) 574
(五)小脑上动脉症候群 574
(三)脑桥内侧症候群(Foville氏症候群) 574
三、延髓病变症候群 576
(一)延髓旁正中症候群(延髓前部症候群) 576
(二)延髓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 576
(三)延髓背外侧症候群 576
(四)Jackson氏症候群 576
(五)Avellis氏症候群 576
(六)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 577
第27章 脊髓症候 578
第一节 脊髓的解剖生理 578
一、脊髓的外形 578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579
(一)灰质 580
(二)白质 580
三、脊髓不同节段结构的差异 581
四、脊髓的血液供应 582
(一)动脉供应 582
(二)静脉回流 583
五、脊髓的生理 583
(一)灰质病变症候 584
二、脊髓部分病损症候 584
一、概述 584
第二节 脊髓病变的症候 584
(二)白质病变症候 587
第三节 脊髓横贯性病变的症候 588
一、脊髓完全性横贯病变 588
二、脊髓不完全横贯性病变 590
(一)早期症候 590
(二)脊髓休克后的症候 590
三、脊髓完全性和不全性横贯损害的鉴别 591
四、Brown-Séquard氏症候群(脊髓半横切症候群) 591
(一)典型的Brown-Séquard氏症候群 591
(二)不典型的Brown-Séquard氏症候群 592
第四节 脊髓不同节段病变的症候 593
一、颈髓 593
(一)上颈髓(C1~4)病主 593
(二)中部颈髓(C5~7)病变 594
(三)下部颈髓(C8~T1)病变 594
二、胸髓 594
(一)上部胸髓(T2~4)病变 594
(二)中部胸髓(T5~8)病变 594
(二)圆锥病变(S3~5) 595
(一)腰髓病变 595
三、腰、骶髓病变 595
(三)下部胸髓(T9~12)病变 595
第五节 脊髓压迫性病变症候 596
一、脊髓压迫性病变的症征 596
(一)神经根期症状 596
(二)脊髓部分受压期 597
(三)脊髓横贯性损害期 598
二、脊髓压迫病变的定位 598
(一)延髓与上颈髓 598
(二)脊髓肿瘤与视乳头水肿 599
三、脊髓压迫性病变几种罕见的症征 599
(一)急性“卒中性”脊髓横贯发作 599
(三)胸髓 599
(二)中、下颈髓 599
(四)腰骶 599
(三)脊髓压迫性病变与颅神经麻痹 600
(四)腿震 600
四、脊髓髓内、外压迫性病变的鉴别 600
二、脊髓血管病的症候 601
(一)脊髓动脉供血不全 601
一、概述 601
第六节 脊髓血管病症候 601
(二)脊髓动脉血栓形成 602
(三)椎管内出血 602
三、脊髓血管病的病因 602
第28章 颅神经症候 603
第一节 颅神经的解剖生理 603
一、概述 603
二、颅神经的解剖生理 605
(一)动眼神经 605
(三)外展神经 607
(四)舌咽神经 607
(二)滑车神经 607
(五)迷走神经 608
(六)副神经 609
(七)舌下神经 609
第二节 颅神经麻痹症候 609
一、单发颅神经麻痹 609
(一)动眼神经麻痹 609
(四)舌咽神经麻痹 610
(六)副神经麻痹 610
(五)迷走神经麻痹 610
(三)外展神经麻痹 610
(二)滑车神经麻痹 610
(七)舌下神经麻痹 611
二、多数颅神经麻痹症候(颅底病变症候群) 611
(一)眶上裂症候群 611
(二)眶尖症候群 612
(三)海绵窦症候群 612
(四)颞骨岩尖症候群(Gradenigo-Lannois氏症候群) 613
(五)三叉神经半月节症候群(Raeder氏症候群) 614
(六)小脑脑桥角症候群 614
(七)颈静脉孔症候群(Vernet氏症候群) 615
(九)尾组颅神经联合损害症候群 616
(八)颈静脉球体瘤 616
(十)枕骨大孔症候群 618
第29章 脊神经症候 620
第一节 脊神经病损症候概述 620
一、运动麻痹 620
二、感觉障碍 621
(一)刺激症状 621
(二)感觉缺失症状 621
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621
(一)颈神经的走行与支配 622
一、颈神经与颈丛的解剖生理 622
第二节 颈神经与颈丛病变的症候 622
(二)颈丛的组成与支配 623
二、颈神经与颈丛病损的症征 624
(一)颈神经病损的症征 624
(二)颈丛病损的症征 624
附:颈丛所支配的肌肉与功能检查、临床症候表 625
第三节 臂丛病变的症候 627
一、臂丛的解剖生理 627
二、臂丛病损症征 628
(一)臂丛各部病损症征 628
(二)臂丛各周围分支病损症征 630
附:臂丛所支配的肌肉与功能检查、临床症候表 637
第四节 胸神经病变的症候 652
一、胸神经的解剖生理 652
二、胸神经病损症征 652
(一)运动麻痹 652
(二)感觉障碍 653
第五节 腰丛病变的症候 653
一、腰神经与腰丛的解剖生理 653
二、腰神经与腰丛病损的症征 655
(一)运动麻痹 655
附:腰丛所支配的肌肉与功能检查及临床症候表 656
(二)感觉障碍 656
第六节 骶神经与骶从病变的症候 660
一、骶神经与骶丛的解剖生理 660
二、骶神经与骶丛病损症征 662
附:骶丛所支配的肌肉与功能检查表 663
第七节 阴部神经丛与尾丛病变的症候 673
一、阴部神经丛的解剖生理 673
二、尾丛的解剖 673
三、阴部神经丛与尾丛病损症征 674
一、交感神经系统 675
第一节 植物性神经的解剖生理 675
第30章 植物性神经系统疾病症候 675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 677
三、植物性神经的功能 677
四、传出神经的介质和受体 679
五、植物性神经中枢 680
(三)皮肤与毛发、指甲改变 681
(一)眼心反射(Aschner氏眼球压迫试验) 681
二、植物神经反射 681
(四)胃肠功能 681
(二)排汗与腺体分泌 681
(一)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测量 681
一、一般检查 681
第二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检查法 681
(二)颈动脉窦压迫试验(Czermak-Hering氏试验) 682
(三)太阳神经丛反射(上腹部反射) 682
(四)体位变换试验 682
(五)立毛反射 683
(六)排汗功能检查 683
(七)皮肤划纹反射 683
(八)内肝皮肤反射(Head氏过敏区) 684
(二)毛果云香硷试验 685
(一)肾上腺素试验 685
三、药物试验 685
(九)皮肤温度检查 685
(三)阿托品试验 686
(四)瞳孔的药物试验 686
第三节 植物性神经疾患症候 686
一、循环障碍 686
(一)血压增高 687
(二)低血压 687
(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 689
(二)排汗减少或无汗症 690
(一)排汗增多 690
二、排汗异常 690
三、营养障碍 691
(一)褥疮 691
(二)足底溃疡 691
四、其他可能与植物神经系统障碍有关的疾病 691
(一)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症 691
(二)面偏侧萎缩症 692
(三)面偏侧肥大症或偏身肥大症 692
五、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693
(一)脑膜炎 694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694
三、颈强直常见的病因 694
(三)颅内压增高 694
第31章 颈强直和脑膜刺激征 694
一、颈强直产生的机理 694
第一节 颈强直 694
二、颈强直的检查 694
(四)广泛脑部病变 695
(五)颈椎疾患 695
(六)破伤风 695
(七)Parkinson氏症候群 695
(二)呕吐 696
(四)Kernig氏征与Lasègue氏征 696
(三)颈强直 696
一、脑膜刺激征的临床表现 696
(一)头痛 696
第二节 脑膜刺激征 696
(五)Brudzinski氏征 697
(六)感觉过敏与继发神经系统其他症状 697
二、判断脑膜刺激征时注意事项 697
第一节 脑脊液的解剖生理 698
一、脑脊液的产生,循环与再吸收 698
第32章 脑脊液变化 698
(一)脑脊液的产生 699
(二)脑脊液的循环与再吸收 700
二、脑脊液的功能 700
第二节 脑脊液的检查与症候 700
一、压力 700
(一)初压 701
(二)终压 701
(三)Queckenstcdt氏试验(压颈试验) 701
(四)脑脊液压力异常的原因 702
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与症候 703
(一)外观 703
(二)细胞 704
(三)蛋白 704
(四)蛋白电泳 705
(五)免疫球蛋白 706
(六)糖 707
(七)氯化物 708
(八)胶金反应 708
(九)同位素吸碘试验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