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概述 1
一、中药化学的含义 1
二、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1
(一)探讨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物质基础 1
(二)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2
(三)研究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及中药鉴定等的重要基础 2
三、中药化学发展及其动向 2
(一)继续以活性为指标分离有效成分 3
(二)继续以先进的分离技术分离活性成分 4
(三)积极进行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 4
四、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简述 4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划分 4
(二)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合成途径简介 5
第二章 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 10
一、提取 10
(一)溶剂提取法 10
(二)水蒸汽蒸馏法 11
(三)其他方法 11
二、分离纯化 11
(一)溶剂法 11
(二)离子交换树脂法 13
(三)沉淀法 14
(四)分馏法 15
(五)透析法及超过滤法 15
(六)??法 15
(七)结晶法 15
(八)层析法 16
(九)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1
三、结构测定 23
(一)纯度确定 23
(二)化学方法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23
(三)波谱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24
第一篇 各类化学成分 33
第一章 多糖及甙 33
一、多糖 33
(一)主要种类 33
(二)主要理化性质 35
(三)提取分离 37
(四)结构测定 38
二、甙 44
(一)定义、结构及分类 44
(二)理化性质 47
(三)提取通法 51
(四)结构研究 51
第二章 醌及其衍生物 57
一、醌类化合物结构类型 57
(一)苯醌类 57
(二)萘醌类 58
(三)菲醌类 58
(四)蒽醌类 59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呈色反应 61
(一)物理性质 61
(二)化学性质 61
三、醌类化合物提取分离 63
(一)游离醌类的提取分离 63
(二)蒽醌衍生物及其甙的提取分离 64
四、醌类衍生物的结构测定 66
(一)衍生物的制备 66
(二)波谱分析 67
(三)结构鉴定例 71
第三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 75
一、香豆素 75
(一)结构与分类 75
(二)理化性质 78
(三)提取分离 80
(四)结构测定 81
(五)结构鉴定例 84
二、木脂素类 84
(一)结构与分类 86
(二)理化性质 89
(三)提取分离 90
(四)结构测定 90
(五)结构鉴定例 91
第四章 黄酮类化合物 93
一、概述 93
二、结构与分类 93
(一)黄酮和黄酮醇 94
(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95
(三)异黄酮、二氢异黄酮和高异黄酮 96
(四)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 96
(五)橙酮和?酮 97
(六)黄烷醇和花色素 97
(七)双黄酮 98
三、理化性质及检识 99
(一)性状 99
(二)溶解性 99
(三)酸碱性 100
(四)显色反应 100
(五)薄层层析和纸层析 102
四、提取分离 103
(一)提取 103
(二)分离 103
五、结构研究 109
(一)紫外光谱 109
(二)氢核磁共振谱 115
(三)碳核磁共振谱 119
(四)质谱 122
(五)碱性降解 126
(六)结构鉴定例 126
第五章 鞣质 128
一、鞣质的概念 128
二、结构与分类 129
(一)可水解鞣质 130
(二)缩合鞣质 135
(三)复合鞣质 138
三、理化性质及检识 138
(一)性状及溶解性 138
(二)沉淀反应 140
(三)与三氯化铁的作用 140
(四)与铁氧化钾氨溶液的作用 140
(五)鞣质的检识 140
四、?? 141
(一)提取 141
(二)分离及纯化 141
五、结构测定 143
(一)1H-NMR谱 143
(二)13C-NMR谱 145
(三)MS谱 146
(四)CD谱 146
第六章 生物碱 148
一、概述 148
二、分类 149
(一)杂环衍生物类 149
(二)萜衍生物类 155
(三)甾衍生物类 156
(四)有机胺类 156
(五)肽生物碱类 157
三、通性 157
(一)物理性状 158
(二)碱性 158
(三)溶解性 162
(四)沉淀反应 162
(五)显色反应 163
四、提取分离 163
(一)提取 163
(二)分离 165
五、检识 168
(一)化学方法 168
(二)层析检识 169
六、结构研究 170
(一)化学裂解法 170
(二)波谱分析在生物碱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72
第七章 甾类 181
一、概述 181
(一)甾核的重要颜色反应 182
(二)甾核的波谱特征 182
二、强心甙 184
(一)概述 184
(二)结构 185
(三)性质 189
(四)波谱特征 193
(五)薄层层析及纸层析 195
(六)提取分离 195
三、其他甾类成分 197
(一)孕甾烷类衍生物 198
(二)植物蜕皮素 199
(三)植物甾醇 200
(四)胆汁酸 201
第八章 萜和挥发油 204
一、萜类 204
(一)含义与分类 204
(二)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205
(三)重要理化性质 221
二、挥发油 223
(一)概念、组成、通性 223
(二)提取 225
(三)分离 226
(四)鉴定 229
第九章 皂甙 231
一、皂甙的含义、分类及结构 231
(一)甾体皂甙 231
(二)三萜皂甙 237
二、皂甙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241
(一)理化性质 241
(二)检识 244
三、皂甙的提取分离 246
(一)提取 246
(二)分离 247
四、皂甙的主要波谱特征 248
(一)紫外光谱 248
(二)红外光谱 249
(三)质谱 250
(四)核磁共振谱 252
(五)结构鉴定例 256
第十章 其他成分 259
一、有机酸 259
(一)结构类型 259
(二)一般性质 260
(三)提取分离 260
(四)检识 261
二、氨基酸、蛋白质、酶 261
(一)氨基酸 261
(二)蛋白质和酶 264
三、树脂 265
(一)分类与一般性质 266
(二)提取与检识 266
四、色素 267
五、有机含硫化合物 268
六、无机成分 270
(一)中药微量元素研究的必要性 271
(二)中药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271
第二篇 中药各论 273
一、麻黄 273
二、黄连 278
三、延胡索 281
四、苦参 284
五、洋金花 287
六、川乌,附子 291
七、贝母 294
八、马钱子 297
九、人参 299
十、黄芪 305
十一、柴胡 308
十二、甘草 311
十三、麦冬 315
十四、黄芩 320
十五、大黄 322
十六、紫草 325
十七、丹参 326
十八、茵陈 328
十九、五味子 330
二十、厚朴 332
二十一、川芎 334
二十二、当归 336
二十三、白芍 338
二十四、地黄 339
二十五、龙胆 341
二十六、穿心莲 343
二十七、芫花 344
二十八、杠柳(香加皮、北五加皮) 345
二十九、蟾酥 348
三十、熊胆 351
第三篇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途径、中医药理论以及生产研究 353
第一章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53
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主要途径 353
(一)从中医临床经验发掘、整理、提高 353
(二)从中医古籍文献记载中发掘 353
(三)挖掘民间验方、秘方 353
(四)民族药的线索 354
二、研究方法 354
(一)单味药化学成分研究 354
(二)复方化学成分研究 356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医药理论的研究 358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性味、归经的研究 358
二、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配伍的关系 359
三、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复方的关系 359
四、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药理的研究 360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成方制剂的生产关系 362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成方制剂制备方法的关系 362
(一)煎煮与浓缩 362
(二)水提醇沉与醇提水沉 363
(三)制备中药注射剂的有关问题 363
二、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成方制剂质量稳定性的关系 364
三、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渣”的综合利用 365
第四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新制剂开发 366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剂型的选择及工艺研究 366
二、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的制定 367
索引 369
化合物英汉名 369
化合物汉英名 381